北方的曹魏,因为受到黄巾之乱以及董卓的破坏,货币经济早已崩溃,基本上退回到了实物经济状态。因此,蜀汉推行的通货膨胀政策,对它的影响最小。后来当孙吴也仿效曹魏回归实物经济,以谷帛为交换手段时,蜀汉的通货膨胀政策,实际上就变成了独角戏。因此,后主刘禅于延熙三年(240)进行了一次币制改革,罢废直百五铢钱,改铸“直百”与“直一”两种新钱。
这次币制改革,应该是对减重的直百五铢钱的一次修复,一方面使币制简化,便于流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稳定币值。“直百”与“直一”也可以看做是一种,100:1的主辅币流通制度。
直百、直一
“直百”钱直径约18毫米,重2克多。“直一”钱直径约13毫米,重1克多。这两种钱币发行的时候,正值蒋琬、费祎、诸葛瞻执政时期,稳定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后来又突然开始减重,大小轻重相差较大。直百由2克减为1.5克,再减为1克,甚至仅有0.5、0.4克。当“直百”钱减重至1克以下时,“直一”钱就被迫退出了流通,不复存在了。因此,传世的“直百”钱较多,“直一”钱极为稀少,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直百”与“直一”两种钱币,都是光背,轮郭周正,铸工精良。文字均为隶书,书法精绝,应该是同一个人所书写。这是官铸隶书钱的第一种,开了以后唐宋各代,铸造隶书钱的先河,这是我国货币史上的又一个新创举。
定平一百
蜀国灭亡之前,刘禅又进行了最后一次币制改革,罢“直百”与“直一”,改铸“定平一百”。曾经有人将“定平”释读为“平定”,说是邓艾平定蜀汉时所铸造的纪念币。实际上,这里的“定”是法定的意思,“平”的意思与“值”字相通。因此,“定平一百”的意思,就是“法定作价一百文的钱”。
虽然标注的是法定作价,但是,实际上却减重的非常厉害,最初铸造的时候,直径约16毫米,后来减为13毫米,再减为10毫米,甚至还有仅8毫米的。这一减重趋势充分体现了蜀汉灭亡之前,国力已经江河日下、朝不保夕的惨状。
铸造虚值大钱所造成的恶果,在三国历史上表现得一目了然。譬如:最先铸造虚值大钱的蜀国,受害最深,也最先亡国;中途废止大钱的东吴,受害相比蜀国要轻;而没有铸造虚值大钱的曹魏,受害最少,这为西晋的最后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说,蜀汉实行通货膨胀政策,所搬起的这块石头,最后还是砸在了他儿子刘禅的脚上,可谓是自作自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