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联的历史上,有过很多谜题,“贝利亚事件”便是其中极为引人注目的一个。
因为在斯大林时期,贝利亚曾作为一个只手遮天的人物,在他被处决之后,坊间也有过各种关于他的传闻,然而很多事实没有被苏联官方公开披露出来,就更加为这起事件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一个从《苏联百科全书》中消失的人
这个叫贝利亚的人生平究竟有多么离奇,从后续公布出的内容其实已能看出。
早在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贝利亚便领导了高加索肃反委员会,开始展露头角。
到了1931年,他已经是格鲁吉亚共产党的中央第一书记,并在7年后一跃成为苏联内务部部长。
之后的几年时间里,除了大权在握之外,他的职务管辖范围不仅包括煤炭、石油等工业品,还同样涵盖了飞机、坦克及各类武器的生产,再加上他“元帅”的军衔,这些都能够使得他在苏联呼风唤雨。
结合苏联当年的时代背景来看,贝利亚能获得这一切,必须要经过一个人的同意:斯大林。
换句话说,贝利亚一定是受到斯大林十足青睐的,后来,他本人还有个“秘密警察头目”的称谓,显然也是效忠于斯大林的。
那么斯大林对他的信任究竟到了什么程度,举一个例子便可说明:贝利亚在二战后出任国防委员会特别委员会主席,负责领导和研制原子弹。
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贝利亚都有绝对的话语权。
1953年夏天,德国极为不平静,那里的工人爆发了一场罢工,反对“苏联占领军”。
激烈的时候,两天时间就有多名工人和警察爆发的冲突,也有不少工人倒在了血泊当中。
在外界的看法中,大多都认为这是工人们因为生存问题和警察爆发的冲突,然而此事在经过历史学家们刨根问底后,发现竟是苏联秘密警察头子贝利亚所一手策划的。
历史学家们调查的结果是:由于斯大林去世,贝利亚打算以200亿美元的价格将东德卖给西方世界,因为当时的苏联急需这笔钱来恢复被战争摧残的经济,在贝利亚的眼里,二战过程中是德国人摧残了苏联经济,这笔帐该算在德国头上。
再去研究之前的历史,也有历史学家认为斯大林曾有过促使德国统一的计划,但德国在统一之后必须保持中立。
斯大林没有操作成功,贝利亚同样也没有,这不仅仅是外部原因导致,同样也和贝利亚当时的状态有关。
斯大林的去世,直接使得有着前期积累的贝利亚一跃成为党内的二号人物,仅次于部长会议主席马林科夫,而此时的贝利亚也通过一系列举措开始彰显自己的强势。
他首先将眼光瞄准了苏联的各种“冤假错案”,特别是类似于“医生案件”、“明格列尔案件”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案件都被他重新翻出来审查,很多大案的涉案人员都得以恢复荣誉。
这些做法的效果也十分明显:打破了社会政治僵局,也提高了斯大林后时代领导集团的威信。
此外,他还想要通过“大赦”的方式进一步增强影响力,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贝利亚也是“步子迈的太大”,因为无论他还是其他领导人,都没有办法很快从斯大林时代的遗留中走出来。
内政方面,贝利亚还有一些针对改革户籍管理、完善民族政策等做法,其中不少都对苏联社会产生了极大作用。
社会产生的一些积极影响其实也说明了一个问题:贝利亚大刀阔斧的改革虽说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过也能看出,在斯大林去世后无论是谁来执掌国家大权,都需要改革原有的高度集中管理模式,才能顺应民心。
在不少苏联精英层的眼里,贝利亚的问题就多了,这里面也充斥着猜忌、不满和恐惧。
不久之后的1953年6月26日,贝利亚在克里姆林宫参加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时突然遭到了逮捕,原本大权在握的贝利亚显然没有意识到这种情况的出现,而动手的这支部队来头也不小:朱可夫元帅的特别武装小组。
后来连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瑙莫夫都评价说:“在苏联的历史上,这是史无前例的。”
接下来的日子,贝利亚就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到当年7月10日,苏联《真理报》才发表了一篇较为简略的报道,可所有细节都没有被披露,坊间的疑云,也从此开始出现。
真相渐渐浮出水面,还是因为赫鲁晓夫的回忆录。
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承认了他向马林科夫提出了贝利亚的危险性,并且说服了马林科夫一起反对贝利亚,他们采用了“裂变”式谈话的方式,说服了越来越多苏联的高层一同针对贝利亚,最终使得贝利亚陷入了困境。
贝利亚被捕后,先是被带到了莫斯科卫戍部队的禁闭室,第二天又被转移到防空司令部的仓库当中。
关于很多细节的问题现在也无档案可循了,只是有一份收藏在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内的发言草稿,里面有一些记录。
可根据这份文件所显示的结果,当时也并没有详细记录贝利亚究竟触犯了什么样的罪责,只是谴责贝利亚和他的助手们将内务部的权力凌驾于政府之上,最终导致了内务部中有了滥用职权的机会进行违法活动。
因此,贝利亚才被解除了职务,也被取消了过去所获得的荣誉和勋章,他本人也被送到了苏联最高法院中去审理。
负责“贝利亚事件”侦查的是苏联总检察长鲁坚科,值得一提的是,他是由赫鲁晓夫所一手提拔起来的。
到了年底,苏联最高检察院也发表了通告,宣布完成了对贝利亚案件的侦讯工作,再度重复了贝利亚的罪行。
当然,对于贝利亚的宣判也是秘密的,最终的结果是:贝利亚及其同伙被判处死刑、没收财产、不得上诉、立即执行。
过程或许也有很多复杂的细节,不过结果已是板上钉钉,随着贝利亚倒下,这起牵连不少的案件也可以告一段落了。
悲惨的结局
古尔维奇少校此前在克里姆林宫从事过保卫工作,当时奉命看管贝利亚和执行死刑的,也都包括了他。
在他的回忆中,从贝利亚被押送到莫斯科市中心的一处地下室中后一直等到他被审判的6个月时间里,古尔维奇都住在他的隔壁。
那段日子里,贝利亚的“牢房”仅仅只有20平米,四周连一扇窗户都没有。
古尔维奇也接到任务负责照顾贝利亚的生活,在那段日子里,贝利亚所说最多的话语便是:“我是无辜的,很快就能被放出去了,等我被放出去之后,一定会好好报答你。”
到了年底,贝利亚上了法庭,古尔维奇也始终陪伴在一旁。
在得知贝利亚被判处了死刑后,古尔维奇还专门给他购买了一套黑色的西服,这样能让他在死刑的时候穿。
执行死刑的那一天,也是令古尔维奇印象深刻的。
当天,也正是古尔维奇给贝利亚亲自戴上了手铐,将他送到了地下室的另一处房间里,那边还有其他5名军官负责等候。
可能是经过了半年多的朝夕相处,此时贝利亚能信任的人也只剩下古尔维奇了,他还是交代说:“你要把消息通知给我的儿子。”
前来执行死刑的,还有苏联空军参谋长巴茨斯基中将。
行刑开始后,也正是由中将在近距离向贝利亚开了第一枪,之后他命令其他负责执行死刑的队员继续朝贝利亚开枪。
当时,古尔维奇也在队伍当中,他在距离贝利亚2米左右的地方举枪射击。
对贝利亚执行死刑之后,那几名军官都在第一时间离开了现场,仅仅只留下了古尔维奇一人善后。
古尔维奇用帆布包裹好了贝利亚的遗体,随后送到了火葬场,在现场,也正是古尔维奇亲自将贝利亚的遗体送到了焚化炉当中,连骨灰都被吹风机给扬了。
至此,这件事就全部结束了,至于古尔维奇之外,还有多少人能为这件事作证,恐怕早已不得而知。
之所以能让“贝利亚案件”成为苏联的一桩疑案,显然还有很多疑点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就算是官方所提供的资料,还是有很多不够周密的情况。
比如,在案卷当中没有留下贝利亚的手印,当权者都大费周章审判贝利亚走程序了,漏掉这个至关重要的手续显然是不太正常的。
此外,案卷中也并没有贝利亚的最新照片,这也是不符合苏联法律规定的,在能找到的照片中,仅仅只有一张看起来要比当年的贝利亚年轻10岁的,一眼就能看出这不是贝利亚入狱的时候拍摄的。
此外,还有一些各种各样的问题,反正都能怀疑那不是贝利亚本人。
相关的学者研究过,当年从贝利亚被捕到公布贝利亚被逮捕的决定前后错了十几天的时间,这种情况也从来没有出现在苏联的历史中。
“审讯记录”的记载标注着最后的日期是8月26日,到年底的那段时间里,就没有其他记录了。
结合这一切,一个令人惊愕的结论也从一部分学者口中得出了:贝利亚很有可能是在审讯结束后就立即被枪决了,之后的正式审判和执行枪决时的“贝利亚”,恐怕已经不存在了,在当局的视角里,没有人会去调查,也就不需要补充相关的文件了。
根据古尔维奇的说法,贝利亚让他给儿子交代一些事,贝利亚也确实有个儿子,名为谢尔戈。
谢尔戈后来写了一本书,名字简单干脆,就叫《我的父亲贝利亚》。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无论是12月,还是11月、10月、9月和7月,贝利亚都不能给正在奔赴权力巅峰的赫鲁晓夫同志写忏悔信了,也同样无法提供相关的证词,因为他已经在1953年6月26日在莫斯科被杀害了,没有审判也没有调查。
有了这样的说法之后,“贝利亚案件”就更是一头雾水了。
若是谢尔戈所说的才是正确的,那么在6月26日所出现的“贝利亚”又是何方神圣呢?
这就有一个全新的说法:在之后被关押和枪毙的,也就是古尔维奇所遇到的贝利亚,实际上是他的替身。
这样的解释还不仅仅是推测,是有人能提供出相应证据的。
当年苏联审判庭的一位成员曾告诉过自己的儿子:“我一次都没有见过活着的贝利亚。”
而且,后来“贝利亚”被关押到地下室后,一直都戴着一顶能够压住耳朵的帽子,周围的窗户都被刷上了颜料,外面和楼上都是看不到他的。
当然,这种说法的提出人还抛出了一个无法被对方解答的问题:为何“贝利亚案件”的其他犯人全部关押在内务部的监狱,而唯独只有贝利亚被关押在莫斯科的一处地下室中,这难道不是害怕假贝利亚被人认出吗?
再结合赫鲁晓夫回忆录中的内容,一切都似乎很好解释了。
赫鲁晓夫此前的动机已经非常明显了,可对于他来说,想要把这件事做得漂亮,就必须要有这样的流程。
“贝利亚需要死”这样的结局是无法改变的,可贝利亚究竟是审判之后被处决,亦或是早在6月就被处决,这恐怕就没有人能够站出来说清楚了。
无论如何,一个高层二号人物若是平白无故消失,对外是很难交代的,这一点,赫鲁晓夫必然思考过。
具体的所有细节,恐怕也只有赫鲁晓夫知道了。
参考
1953年东柏林暴乱:苏联想用200亿卖东德 环球时报
剪除贝利亚是赫鲁晓夫策动的一场政变 郑异凡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