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女子成功寻回失联的江苏亲人:姑姑,我是娟娟啊

2022年10月14日15:35:39 历史 1734

8月9日,丛慧娟的母亲廖娇以97岁的高龄寿终正寝,她知道母亲这是要去天上找父亲了。

丛慧娟的父母一个是江苏人,一个是台湾人,相濡以沫多年。

父亲于1993年在台湾离世时,丛慧娟就写信通知了江苏的亲属。时隔近三十年,她也想把母亲离世的消息告诉在中国大陆的姑姑。

台湾女子成功寻回失联的江苏亲人:姑姑,我是娟娟啊 - 天天要闻

丛慧娟与母亲廖娇

“免费读书”

丛慧娟的父亲名叫丛继康,出生于江苏沛县(今隶属于徐州市),家中兄弟姐妹六人,生活过得十分清苦。

上个世纪40年代末,丛家大哥听说外面有免费读书的机会,但考虑自己是长子,需帮忙操持家计,于是让时年19岁的二弟丛继康前去报到学习。

岂料,对方只不过是打着免费读书的幌子,暗地里征兵打仗。丛继康就这样被迫踏上了从军的道路。

在部队里,丛继康学到不少医学知识,以军医身份跟随部队南征北战,1949年跨越海峡远赴台湾,从此与江苏亲人天各一方。

台湾女子成功寻回失联的江苏亲人:姑姑,我是娟娟啊 - 天天要闻

江苏籍赴台老兵丛继康

“芋仔番薯”

1949年5月20日零时起,包含金门、马祖等离岛在内的台湾地区开始实施“戒严令”,切断了与中国大陆的往来联系。

丛继康没有办法回家,自军中退伍后,他也没有继续从事医护工作,只是偶尔替街坊邻居看看小病、开开药方,自己若是身体不适,也能给自己扎两针。

后来,在他人的介绍下,丛继康认识了台湾本省籍的妻子廖娇,两人在台北定居下来,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丛继康靠开出租车为生,妻子在家里带孩子。

在过去的台湾社会,这样的“两岸婚姻”并不罕见。台湾岛的形状形似一片番薯叶,台湾人自称“番薯仔”,丛继康这样来自中国大陆的外省人士被台湾人称为“芋仔”。在这样的“芋仔番薯”家庭里,夫妻俩生活习惯、方言母语都不相同,但多年来的恩爱与默契,冲破了一切阻碍。

丛继康虽然籍贯在江苏,但沛县所在的徐州地区,饮食习惯更偏向于北方,好面食。丛继康很会包饺子,独生女丛慧娟对父亲包的水饺和特制蘸酱至今念念不忘。

丛慧娟还记得一个有意思的场景,“我父亲讲国语(普通话),母亲说台语(闽南话),外人听起来是鸡同鸭讲,他俩却可以很轻易理解彼此。”

台湾女子成功寻回失联的江苏亲人:姑姑,我是娟娟啊 - 天天要闻

丛继康一家三口

“娟娟”

1987年台湾地区解除“戒严令”,并开放来台老兵回大陆探亲。

由于身体健康状况不佳,丛继康没能返回大陆探亲,只是通过写信与江苏亲人联系。

时隔几十年再得音讯,老家妹妹丛继兰收到哥哥的台湾来信时,激动大哭。

在信中,丛继兰得知了哥哥在台湾已经成家,晚年身患中风,腿脚不便。丛继康还随信寄钱回老家,给亲人用于修缮房屋。

后来,丛继康中风越来越严重,自己无法写信,只能请女儿丛慧娟代笔,“姑姑在信里都叫我‘娟娟’。”

1993年,丛继康在台湾离世。

千禧年前后,两岸亲人由于忙于生计,互相联络的次数逐渐减少,许久的无联络也造成了再度失联。

台湾女子成功寻回失联的江苏亲人:姑姑,我是娟娟啊 - 天天要闻

台湾丛家人寄回江苏老家的书信和照片

“姑姑,您安好吗”

2022年8月16日,台湾丛家人联系上头条寻人·两岸寻亲公益项目,委托寻找失联的江苏亲人。

寻亲组在了解情况、收集资料后,发布了一篇题为《台湾女子成功寻回失联的江苏亲人:姑姑,我是娟娟啊 - 天天要闻

台湾女子成功寻回失联的江苏亲人:姑姑,我是娟娟啊 - 天天要闻

江苏老家人一直珍藏着台湾亲人的来信和照片

“姑姑,我是娟娟,您一切安好吗?”丛慧娟与姑姑联系上后,就像远航船只回到港口,得到温暖的庇佑。尽管这次是为告知母亲的死讯,但能和大陆长辈、亲人联系上,她相信父母在天之灵一定会倍感欣慰。

台湾女子成功寻回失联的江苏亲人:姑姑,我是娟娟啊 - 天天要闻

两岸亲人重逢

这是头条寻人成立两岸寻亲项目以来,成功找到的第383个案例,同时也是头条寻人与志愿者合作后,联手帮助找到的第1116个案例。今日头条两岸寻亲服务,由头条寻人与台湾ETtoday新闻云作为媒体合作方一同发布。如果您家里也有亲人失散在台湾,或者您身在台湾,想帮助台湾的老兵寻找大陆亲人,也可以通过脸书粉丝专页(名称:头条寻人)、邮箱([email protected])、抖音(名称:抖音寻人)、微信公众号(名称:头条寻人)、微博(@头条寻人)联系我们。

台湾女子成功寻回失联的江苏亲人:姑姑,我是娟娟啊 - 天天要闻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一棍三用!冯玉祥“打军棍”里藏着怎样的治军奇招 - 天天要闻

一棍三用!冯玉祥“打军棍”里藏着怎样的治军奇招

冯玉祥(1882—1948),字焕章,人称“布衣将军”。生于直隶青县(今河北沧州沧县),后随父到保定(今河北保定),因父亲是下层旧军官,冯玉祥实际上是在军营中长大,未满十六岁就入了伍。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起义,势力逐渐壮大,直至后来
如果苏联晚解体几年,俄罗斯对于中亚的同化,可能就成功了 - 天天要闻

如果苏联晚解体几年,俄罗斯对于中亚的同化,可能就成功了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他差点成了苏联的“副总统”,却悄悄把哈萨克从“俄语帝国”里抽了出来有个细节,很多人没注意。1991年夏天,苏联还没散,莫斯科那边在考虑设个“副总统”职位。圈里人都知道,那个位置本来是
匈奴的“生物战”有没有可能才是霍去病暴卒的原因? - 天天要闻

匈奴的“生物战”有没有可能才是霍去病暴卒的原因?

公元前二世纪中叶,在亚欧大陆上,汉匈两大帝国的战争进入到白热化阶段。汉武帝元狩年间,一位年轻将领的迅速崛起和突然陨落,深刻影响着这场百年战争的走向。当我们把《史记》《汉书》和出土的汉简相互印证,便能揭开霍去病暴卒背后的一些蛛丝马迹。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国、巴西、墨西哥和西班牙新增遗产地 - 天天要闻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国、巴西、墨西哥和西班牙新增遗产地

近日,中国德清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福鼎白茶文化系统和什川古梨园系统以及巴西马黛茶传统农林兼作体系、墨西哥重要粮食作物和生物多样性祖传保护体系、西班牙兰萨罗特岛独特火山景观农业体系正式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及环境办公室主任卡维·扎赫迪指出:“目...
缅怀!袁隆平逝世四周年,家人在墓前种下22株向日葵 - 天天要闻

缅怀!袁隆平逝世四周年,家人在墓前种下22株向日葵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从此,春种秋收都和怀念有关。“袁院士生前是一个很阳光、很快乐的人,常常说,做人要向阳而生。”5月21日,湖南唐人万寿园袁隆平院士墓前,其家人种下了22株向日葵以示怀念。袁隆平的侄儿袁景辉告诉记者,5月22日是袁隆平院士逝世四周...
“美女书记”林虹被逮捕! - 天天要闻

“美女书记”林虹被逮捕!

5月21日,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消息,浙江省台州市政协原党组成员、副主席林虹(副厅级)涉嫌受贿一案,由浙江省监察委员会调查终结,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日前,浙江省人民检察院依法以涉嫌受贿罪对林虹作出逮捕决定。公开简历显示,1967年6月出生的林虹是浙江温岭人,参加工作后长期在浙江台州任职。林虹2011年7月起任浙江...
如果梁乡是反派,将会是纳兰元述、阎孝国之后的另一个经典角色 - 天天要闻

如果梁乡是反派,将会是纳兰元述、阎孝国之后的另一个经典角色

最近电视剧《人生若如初见》经历种种风波后在今年重新开播,讲述了在晚清动荡时期,几位中国青年在时代的背景下代表不同的群体在革命浪潮中经历的成长与牺牲。电视剧主角梁乡,皇族宗室、父亲早亡、留学日本、主张立宪,种种经历都在说明此人的历史原型是清末
大明 开国六公之一--李文忠墓 后 有一 神秘的墓 - 天天要闻

大明 开国六公之一--李文忠墓 后 有一 神秘的墓

前两天,抓住了机会,终于看到了大明 开国六公之一的李文忠墓,李文忠墓平时不开放,平时去时,陵园都是关闭的。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亲外甥,是朱元璋二姐的儿子。李文忠也是一个英勇善战的将领、统帅,为大明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今天主要说的不是李文忠,而是
晋绥八分区: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 天天要闻

晋绥八分区: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古交市岔口乡关头村的晋绥八分区(专署)旧址。牛利敏 摄  古交市岔口乡关头村,位于吕梁山深处,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交通关隘。抗日战争时期,晋绥八分区党政军机关(以下简称“八分区”)在此驻扎,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抗战史诗。
【三国季汉秘史265】樊伷:武陵烟云中的叛者悲歌 - 天天要闻

【三国季汉秘史265】樊伷:武陵烟云中的叛者悲歌

【烽火初燃·南阳子弟的野心】建安二十四年冬,樊伷独自立于武陵城头,寒风吹得他衣袍猎猎作响。这位南阳世家出身的武陵从事,此刻正凝视着手中那封自益州辗转而来的密信——"关将军败亡,荆州易主,然汉中王必不弃忠义之士。"竹简边缘的毛刺扎入掌心,他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