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90岁老人在冷风中徘徊,乡邻哭了,乡邻:儿多,难养爹

2022年10月11日22:31:36 历史 1764

引言

民间有这么一句俗语:养儿防老。这句俗语出自陈元靓所著的《事林广记》一文中,在该篇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话:“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从此以后,便有了养儿防老的说法了。

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对于养儿防老这个观念做过一次调查,此次调查采用了分层、多阶段的概率抽样方法,调查范围覆盖了除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中国澳门、海南、新疆和西藏之外的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调查的最终总体样本量为11511人,其中男性占49.04%,女性占50.96%,城市户口占52.96%,农业户口占47.04%。

调查结果显示:有66.2%的人同意“养儿防老”这种观点,不同意这种观点的人有29%,剩余的人需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那么,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同意“养儿防老”这种观点呢?

其实,这与我们的传统习惯有关,据相关资料可以佐证,在我国的古代,几乎100%的人都具有“养儿防老”的观念。

一位历史学家指出,在远古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非常低下,经济相当落后,为了能够使任何一个人都能够老有所养,古人想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就是:大力宣传“孝子”。

《诗经·大雅·既醉》中说:“孝不匮,永不尔类”,大圣人孔子也说:父母在,不远游。这些说法归根结底就一个字------“孝”。

据语言学家介绍,“孝”字最早见于商代,这个字的字形犹如一个小孩子在搀扶着老人,其意思是说,孩子就应当尽心尽力地奉养父母。由此可见古人在造字时的良苦用心。

关于对“孝”的论述,古籍中多有提及。比如,《尔雅》中称:“善父母为孝。”再比如,《礼记》中称:“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等等,总之,古人是非常重视“孝”的。

一位民俗专家指出,“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基本元素。我国古代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孝道文化体系。在周代时,人们将孝道作为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来考量,当时就提出了至德、敏德和孝德的“三德”观念,在孔子创办的私学当中,他始终将孝道放在教学首位,作为一个人基本道德的根本。孔子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而孟子对孔子的观念则大为赞赏,孟子认为:应以“人性善”为理论基础,推行孝道文化。在发展孔子思想方面,孟子提出了“仁、义、礼、智、孝、悌、忠、信。”孟子称:“世俗所谓不孝有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欲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总之,在推行孝道文化和提倡“人人做孝子”的观念影响下,古人认为:只要有了儿女,自己的养老问题就解决了。

那么,只要有了儿女,自己的养老问题真的就能够解决了吗?

答案是:不一定。

这不,10月9日,河南商丘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

一名90岁老人在冷风中徘徊,乡邻哭了,乡邻:儿多,难养爹 - 天天要闻

事件

尽管现在还是秋季,但是,今年的气候似乎有些反常,在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就是在这个季节穿上棉袄都不为过。一位商丘地区的网友称,10月9日早晨的体感温度预计不超过15℃,而且,还刮了风,很冷。

对于年轻人来说,15℃的温度并不算是很低,毕竟,年轻人有活力,抗冻能力会强一些。然而,对于一位90岁且还穿着短袖的老人来说,15℃的温度可就不高了,毕竟,年龄大了活力弱,是不具有抗冻能力的。

然而,就在10月9日早晨,河南商丘的一位衣着单薄的90岁老人却在寒风中徘徊。

那么,这位老人是谁?他为什么会在寒风中徘徊呢?

老人的一位乡邻黄先生介绍说:“老人名字叫黄某忠,今年已经104岁了。老人一共养育了三个儿子,大儿子有60多岁了,剩余的两个儿子也都有50多岁了。”

黄先生接着介绍说:“在老人的老伴活着的时候,他与老伴单独另过。自从七八年前死了老伴后,他便轮流跟着三个孩子吃饭。依照弟兄三个的约定,轮流天数为三个月。”

黄先生继续介绍说:“10月9日,黄某忠老人轮到了大儿子家。于是,黄某忠老人便早早地来到了大儿子家前,但令老人没有想到的是:无论老人如何叫喊和拍门,大儿子家始终无人应答。无奈之下,老人在门墩上坐了一会儿后便一直迎着寒风在村道上徘徊。而当众多乡邻们看到这一幕后,乡邻们都哭了。”

黄先生最后介绍说:“乡邻们为什么要哭呢?其主要原因在于:不但这种现象已经出现过好几次了,而且,在老人的每一个儿子家都出现过。乡邻们曾经劝过黄某忠老人的三个儿子,要他们每家分别给老人一把钥匙,但三个儿子都不愿意把钥匙给老人。基于此,老人经常被堵在门外边,进不了家门。乡邻们都说:真是儿多难养爹啊!如果老人只有一个儿子,情况也许不会是这样。”

黄某忠老人的另一位乡邻孙某介绍称,三个月一轮的日子不太好记,况且,黄某忠老人的也不是从一号开始轮的。也许是基于这种原因,三个儿子有可能会忘记啥时候该管老爹了,在三个儿子该管老爹日子的情况下,所以黄某忠老人便会经常被堵在门外边。

孙某接着介绍称,反正,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黄某忠老人的大儿子到早上8点钟才打开大门。而此时,老人已经被邻居们招呼着吃过了早饭。黄某忠老人的大儿子从邻居家把他接回去了。

以上所言,就是这一事件的一个大致过程了。

当众多网友得知这一事件后,网友们便纷纷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名90岁老人在冷风中徘徊,乡邻哭了,乡邻:儿多,难养爹 - 天天要闻

网友声音

网友青青河边草:俗话说----“龙多不下雨。”其意思是说:越是龙多,越是会指三靠四。其实,一个人养儿子多了之后也会是这样。由于每个孩子都会想着有其他弟兄管着老人呢!因此,自己就不上心,从而导致老人在有些时候反而会出现没人管的现象呢!

网友君子爱财:实在想不通,三个儿子为啥不愿意给老人一把钥匙,难道怀疑自己的老爹会偷自己的东西吗?无语了。

总之,网友们的议论有很多。

一名90岁老人在冷风中徘徊,乡邻哭了,乡邻:儿多,难养爹 - 天天要闻

老胡观点

我们都听说过《二十四孝》的故事。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到了什么样的年代,这种美德都应当传承下去。

就此次事件而言,我们绝对不能妄议黄某忠老人的儿子不孝。不过,黄某忠老人的三个儿子似乎在某些方面还做得不够好,在对待老人上,还有可改进的地方。比如,当老人轮到谁家吃饭时,谁家就应该接老人回家,而不是让老人自己回家;再比如,给老人配一把钥匙也无妨,请相信,老人还是跟自己的儿子亲,他绝对不会将儿子的东西偷送给别人。如果黄某忠老人的三个儿子能够改进一下对待老人的方法,想必,老人就不会因为进不了家而在寒风中徘徊了。

大家以为呢?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赖清德称台湾和日本的感情“像家人一样”,国台办:背叛民族,令人不齿 - 天天要闻

赖清德称台湾和日本的感情“像家人一样”,国台办:背叛民族,令人不齿

5月14日,国台办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陈斌华就近期两岸热点问题回答记者提问。陈斌华资料图记者提问:赖清德日前在台南参加八田与一纪念会时称,台湾与日本的感情不是只像朋友一样,是像家人一样。岛内舆论抨击其对日本殖民时期屠戮台湾民众的惨痛过去选择性失忆。对此有何评论?陈斌华:今年是日本侵占台湾130周年,...
辽金时代博物馆揭开千年古城黄龙府神秘面纱 - 天天要闻

辽金时代博物馆揭开千年古城黄龙府神秘面纱

在吉林省农安县前岗乡辽金时代文化园(以下简称文化园)内,吉林印记辽金时代博物馆(以下简称博物馆)静静伫立。博物馆以文物搜集、整理、保护和展览为主线,依托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与深厚人文历史,融合青铜文化、辽金文化与民俗文化,自2012年开馆以来,持续为游客揭开千年古城黄龙府的神秘面纱,展现其悠久历史与灿烂文...
我国古代的四斗如今再度复兴 - 天天要闻

我国古代的四斗如今再度复兴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5000年历史积淀出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是地球上至今唯一保持下来的文明。在数千年文明积淀中,也有些民间游戏代代相传,包括一些博彩的游戏。其中有斗鸡、斗狗、走马、斗蟋蟀、斗鹌鹑等比较流行,而且产生了许多相关的成语、
东晋“王与马共天下”,王敦为何“清君侧”起兵? - 天天要闻

东晋“王与马共天下”,王敦为何“清君侧”起兵?

王敦其人王敦,字处仲,出生于公元 266 年,琅琊临沂(今山东费县)人 ,是东晋时期极为重要的大臣与丞相,同时也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治书侍御史王基之子,司徒王导的堂兄。他出身于顶级士族琅琊王氏,这个家族在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中拥有着极高的地位
赖清德粉饰美化日本殖民统治,国台办批:背叛民族,令人不齿 - 天天要闻

赖清德粉饰美化日本殖民统治,国台办批:背叛民族,令人不齿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14日午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主持本次新闻发布会。环球网记者:赖清德日前在台南参加八田与一纪念会时称,台湾与日本的感情不是只像朋友一样,是像家人一样。岛内舆论抨击其对日本殖民时期屠戮台湾民众的惨痛过去选择
八路军被日军囚于木笼,解手睡觉都在笼里,战士传奇越狱 - 天天要闻

八路军被日军囚于木笼,解手睡觉都在笼里,战士传奇越狱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文|六六鳞编辑|六六鳞前言1942年2月的一个漆黑夜晚,河北平西某日军战俘营内,一名被囚禁在不足两平方米木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