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开国上将王震是个好人,是个大大的老好人,义气之人,这是许多人公认的,这是他性格中最大的闪光点之一。
王震将军的古道热肠,在军中由来已久,受他帮助,得他恩惠的人不在少数。
王震与战士们在一起
比如和王震同属开国上将之列的张爱萍,就在十年大案后受到过王震的帮助,境遇改善不少,又比如曾经担任西北局书记的仲勋同志,在王震、叶剑英、胡耀邦等老一辈革命同志的关怀下,恢复工作,境遇得到改善。
1991年,一封信来到了已是83岁高龄的王震将军的办公室,信是王震曾经的老部下所写,他问王震将军,还记得1945年在地主家借了1000担的救命粮吗?
一封寥寥数言的信,一段阔别四十年的往事,牵扯出的,是一段艰苦卓绝的岁月记忆,有家国变迁,有世事更迭,有人民高义,有人性大德。
今天我们来讲讲那段远隔经年的战争往事,记住他的名字,他是开国上将王震。
“小汉口”的富大户
汉口是武汉三镇之一,是今湖北省武汉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重要的水运码头。
汉口位于长江西北岸,偏居汉江北岸,因为两江交叉而过的原因,汉口的天然水利条件极好,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货运中心,被誉为“楚中第一繁盛之地”,被海外友人称为“东方芝加哥”。
但是少有人知的是,在汉口的上游地区,有一个名叫环潭的山间小镇,自古以来也吃水运、漕运的红利,是汉口方圆百公里内最大的货物集散中心,因为其在汉口周围,且性质相似,也因此被称为“小汉口”。
今日环潭镇景色俯瞰
历史上,环潭镇曾是清朝梅丘巡检司的治所所在地,清王朝衰亡以后,这里成为了乡绅地主的乐土。
环潭镇最大的地主,是自清朝繁衍而来的一个大姓族群,这户人家姓廖,其族长廖老太公也被称为是环潭首富。
民国时候,天下大乱,各路军阀混战不休,但是这些山野间的实习大户则得以关起门来休养生息,发展壮大得很快。
最初,廖家靠种田,养佃户发家,几代人积累下来,水田有几百亩,佃户有几百人,是当地有数的大族。
但这还不是廖氏最鼎盛的时候。
廖氏族群的鼎盛时期,还要往后,来到了廖家二代继承人廖临轩的时期。
这个廖临轩,也算是个大族少爷,从小娇生惯养,但没有多少富家大户的跋扈和戾气,反倒是生就一颗菩萨心肠,乐善好施,悲天悯人。
网络图
廖少爷年轻的时候,碰到了一个外国道士,他听那个外国道士说着听不懂的蹩脚的外国话,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砖书,胸口挂着银质的坠饰,直说廖少爷心地善良,适合皈依“我门”。
然后廖少爷就跟着那外国道士去了省城,皈依了那一门。
后来,廖少爷才知道,那个外国道士手上厚厚的砖书叫《圣经》,他带着的那个银质坠饰叫十字架,他皈依的这一门名叫天主教。
而把他“领进门”的那个外国道士,在中国有个正式的统一称呼,叫传教士。
雪中送炭明大义
廖少爷一直在省城待了好几年,后来回家继承家业,再后来机缘巧合之下,在妻子毛氏的建议下,用12000吊大钱盘下了一个不大起眼的膏盐矿,结果就此发了家。
这种膏盐矿,属于丘陵山区的特殊产物,膏盐矿是一种井窖式作业矿,主要的矿产物是粗制石膏。
当时洋灰(水泥)刚刚从国外引进到国内不久,在全国非常紧俏,而洋灰的主要制作材料里,就需要用到膏盐矿出产的这种粗制石膏,可以说,粗制石膏就是廖家发家的第一桶金。
而这座膏盐矿还有一些副产品,那就是井盐,那些开采完粗制石膏的矿脉里,还能开采出来含盐的矿物水,把水熬干之后,就能提炼出来粗盐。
盐矿
粗石膏加粗盐,加上几千亩的水田,共同构成了环潭廖氏家族发家致富的三驾马车,让这个家族迅速成长为了一个应城地区的庞然大户。
哪怕是后来日军侵华,进吞应城地区,也没有伤到廖氏的筋骨,不仅如此,由于廖氏家族代代有精明能干、深明大义的带头人,所以在抗战之中,廖氏没少给附近的国共抗日武装提供支援。
比如曾在应城作战的国军127师,其师长陈离就曾将廖家庄借用为临时师部指挥所,指挥附近的抗日武装。
又比如新四军第五师也曾在抗战中,受到过廖家人的物资支援,而在当时,正是新四军各部遭受日军封锁的危难时刻。
然而,廖家人雪中送炭明大义,危难时刻显真情的时刻,还不止这些,开国上将王震的部队,也曾经受到过廖家人的物资支援。
1944年底,时任八路军115师359旅旅长的王震,接到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最新任务,让他暂时放下他在南泥湾的生产任务,重新带领359旅,南下桂粤地区,开辟新的根据地。
当时,侵华日军受到太平洋战事的惨败影响,在中国内陆不再有所作为,败退、投降是迟早的事情,我党与国民党都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都在想尽办法,为接手敌占区而做准备。
王震率领359旅南下就是党中央的一手准备,他要带领部队,从延安出发,与新四军东江纵队会合,共同扎根在湘赣粤边区,一边巩固新的根据地,一边吸引这一片国民党军的注意力,为晋冀鲁豫野战军拿下中原当侧翼先锋。
抗日战争时期的王震将军
经过一年的发展,1945年,经中央军委批准,以李先念、王震为首,中原军区成立,359旅是中原军区的主力部队。
1945年冬天,王震带领部队前往洛阳店一带进行修整,准备过冬。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雪,给他们的行军计划带来了难题。
原来,就在部队途经应城一带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暴雪,道路变得泥泞湿滑,很难通行,不但重武器无法通过,携带轻武器的步兵亦走得艰难。
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粮食了。
国民党的围困之敌有好几个师,面对他们的重重围堵,王震尚能对付,但是这辎重补给的事情,他是真的没有办法。
毕竟,南泥湾时期的他虽然是生产能手,但那毕竟是从泥里刨食,有后方百姓的支持。
但是,这个冬天里,部队一直在运动,再加上敌人的封锁,没有后方支持,筹粮才变得很艰难。
359旅屯田开垦生产
在烽火连天的红军、抗战岁月里,王震以不惧牺牲、敢打敢冲的硬朗作风,成为了一个令敌人心惊胆寒的共产党猛将。
然而,现在却为了粮食,一分钱难倒了英雄汉。
无奈,王震向鄂北地方的党员同志李实求助,但李实同志也没有办法,这可是在敌占区,而不是物资丰厚的延安后方,到哪里去筹措一个旅的粮食消耗?
别说是王震的一个359旅了,强盛如中野王牌组合“刘邓”,刘邓大军在出入大别山的时候,部队也照样很难从敌占区发动群众,各个外线部队都是这样的情况。
眼看着部队要陷入冻饿两难的境地,李实试探着问,“首长,要不,去问问环潭的大户廖家?要说周围地区谁最可能,也有能力给我们提供帮助的,也就是廖家了。”
当下,李实把廖家的情况跟王震说了说。
王震听了李实的介绍,也陷入了犹豫,这能行吗?
危难时刻显真情
此时的廖氏家族早不是当初的环潭望族了,经过一场抗日大战,再加上国民党军的长期剥削,廖氏家族的祖传十不存三,不复往日风光了。
但要说一个旅的过冬粮食,对廖氏家族还是九牛一毛,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廖家的祖产就是田地,粮食的储备肯定是最多的。
但王震犹豫纠结的不是这个,而是廖家当时的族长,上上代族长廖临轩的孙子廖复初,他跟国民党的驻军有关系,后者虽然剥削他钱财,但又为他提供枪支弹药人力,组成了类似私军的“矿警队”。
平日里,这些矿警队可没少打压辖区里的解放军,而且除此之外,廖复初还在国民党把控的政权里当县官,可以说,跟国民党军的关系比较亲密。
这样一个人,真的会帮我们吗?
但是没有办法,为了部队的出路,王震决定硬着头皮试一试。
王震托李实去廖家试一试,李实惴惴不安地来到了廖家,但没见到廖家家主廖复初。
心情失落之下,李实正准备离去,谁知堂屋里走出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叫住了准备离去的李实。
网络图
“你是解放军?”老太太笑着问李实。
李实摇摇头,“我是共产党,但不在军队里。”
这个老太太是上上代廖家家主廖临轩的夫人毛氏,正是当时建议廖临轩用12000吊大钱盘下膏盐矿的那个女人。
当初,廖临轩花12000吊大钱盘矿,还遭受了族老们的嘲讽,认为他是不务实际,要把钱砸在水里。
网络图
毕竟,1920年代的12000吊大钱,价值抵得上现在的几百万差不多了,要是换成水田,廖家的田产能够多一倍不止。
但是毛氏的眼光比较长远,她也很有魄力,有见识,在她的促成下,廖临轩才下定了决心买矿,而也是她的努力,廖家才有了一段大富大贵的日子。
如今时过境迁,廖临轩早已不在,唯独毛氏存活至今,年有九十了。
她看着李实,“你是不是解放军不重要,是共产党就是了,都说你们共产党替天下穷人做主,我看呐,你们迟早要得了这全天下百姓的支持。”
党群关系
毛氏的眼光的确长远,基本预测到了后来几十年的中国政治轨迹。
“我们廖家是爱国的,也是明大义的,我还算能做点主,你们的军队需要多少粮食,你跟管家报吧。”
说着,毛氏让李实跟着老管家去粮米仓库。
李实激动地带着1000担救命的粮食,回到了359旅,向王震复命。
王震看着那堆成小山的粮食,第一件事却是问李实,“跟人家打欠条了没?”
李实照实说话,“打了,但那老太太说,不要借条,说是廖家支援革命,她把我写的借条给撕了。”
就这样,李实借到了1000担救命粮,极大解决了359旅的冬粮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毛氏还差人又给359旅送了些蔬菜,与几十头大肥猪,359旅的辎重问题进一步缓解,顺利度过了这个难挨的寒冬。
但是之后接连十几年的大仗,对阵国军,援助朝鲜,反击印度,王震一直没闲着。
1991年,已是83岁高龄的王震将军,忽然收到了一封信,信是当年359旅的老兵马兴所写。
马兴是395旅中另类的文艺兵,喜欢写战地文学和日记,是文化水平差劲的王震所“欣赏”的类型,所以他跟马兴多有交流。
忽然收到马兴的信,王震的心里是欢喜的,毕竟是阔别近四十年的老手下。
但是信的内容又让王震的心里充满了沉重。
原来,信里提到当年曾经援助过359旅1000担粮食的廖家,他们的族长廖复初,因为“矿警队”曾经打压过解放军,并且跟国民党“过从甚密”而被人举报,坐了几年牢。
虽说后来廖复初平安出狱,但是因为他有罪名在身,没有公民身份和权利,属于黑户,因而不能跟家人团聚,只能苟活在世上,一直过了十几年的苦日子。
一个于革命有功的功臣之后,居然就此以黑户的身份,苟活于世,虽然他的确跟国民党军队有交集,但是那也是形势所迫,同在一地,不得不低头呀?但他们家对359旅的帮助也是事实啊。
这让曾经受到过廖家恩泽的王震心里如何好受?
廖复初虽然写过材料,说他家给359旅支援过粮食,奈何没有借条一类的物证,也没有当事人人证(李实早已过世),所以他的材料一直得不到重视,他的冤屈也就一直没有得到昭反。
走投无路之下,廖复初找到了马兴的家门前。
他是从报纸上看到了马兴的文章,提到了赠粮的旧事,所以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求到了马兴这里来。
马兴一听是恩人之后来了,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听说廖复初一家生活困难,不仅马上自掏腰包先接济他,并且十分认真地写信,给老上司王震,希望他能介入此事。
然后信件就来到了王震这里,王震对此事自然相当重视,不仅马上给廖复初所在的地方政府民政部门打电话,让他们为廖复初“平反”,洗刷他的罪名,还要求民政部门要对他进行优先补偿。
雪中送炭明大义,危难时刻显真情,那1000担救命粮食,救了359旅,救了鄂豫皖边区,廖家可算是革命功臣,支前模范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