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82年9月,与邓小平的会谈结束后,撒切尔夫人特意前往香港,与当时名噪一时的作家金庸先生见了一面。
面对铁娘子的询问,金庸直言不讳地表示自己支持香港回归,支持一国两制的制度。
而金庸之所以有这样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和一年前与邓小平的那次会谈有关。
作为第一位被正式接待的香港同胞,工作人员对金庸进行了仔细的审查,结果发现金庸的私生活有些不好的影响,本人更是与国民党有些关系。
正是这两件事,导致金庸与邓小平的见面充满了戏剧性。
这两件事到底是什么,最后一又是如何解决的?
这还要从1973年说起。
一、与国民党接触,私生活成焦点
金庸的武侠小说中,经常出现关于政治的描写。抛除作品之外,金庸本人也对政治充满独到的见解。
1973年,在蒋介石的晚年,金庸被国民党邀请去台湾做客,蒋经国亲自接见,带着金庸四处参观。
更重要的是,金庸与蒋经国等人进行了密切的交谈。在得知蒋介石和蒋经国都支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后,金庸对国民党的态度也有了极大改观。
除了与国民党接触外,另一件被工作人员诟病的地方在于,金庸是一名“负心汉”。
金庸的第一任妻子是因为感情不和而分手,并没有闹出太多纠纷。可第二任妻子却是婚姻中的受害者,因为丈夫的移情别恋而退出婚姻。
更重要的是,金庸创办的知名报刊《明报》,正是在第二任妻子的帮助下建立。
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当《明报》知名度逐渐提升时,金庸却喜欢上了年纪更小的女人。
就这样,为金庸的事业和生活都做出不小贡献的贤内助,带着满满的失望结束这段婚姻。
从此之后,金庸带着第三人妻子名正言顺地出席各种社交场合,丝毫不顾及其他人的眼光。
在还是英租借的香港,不论是与国民党接触,还是生活作风上的问题,都不是一件大事。
可当金庸要带着妻子来北京看望邓小平时,这两件事就成为工作人员最担心的隐患。
二、满不在乎的邓小平
从伦理道德角度来说,金庸的第三人妻子并不光彩。在思想还比较保守的内地,这样的人不适合见重要的宾客,何况还是国家领导人呢。
考虑到金庸的妻子会给邓小平带来不好的影响,工作人员希望金庸不要带妻子前来,只不过这一要求被金庸拒绝了。
除了这件事以外,最让大家担心的还是金庸曾经与国民党的密切接触。
首先,谁都不知道金庸与蒋经国等人讨论的是什么,又是否对他下达过什么指示。
其次,金庸创办的《明报》在香港极具影响力,而且当时已经确定要在1997年收回香港。
一旦金庸在报刊上说些什么不合时宜的话,必然会引起香港人民的波动,也会影响祖国的统一。
而且邓小平经历过多次大起大落,若是因为此事出现差错,也会给邓小平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
综合以上这些信息,工作人员对邓小平接见金庸一事充满犹豫。
可当邓小平听说这些原因后,大手一挥道:“他见过谁不重要,别人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邀请他来为什么要禁止家人前往,让他们尽管来就是了。”
在邓小平的拍板下,金庸最终带着夫人一同前往北京,见到了仰慕已久的邓小平。
邓小平之所以不顾及金庸的过往,除了邓小平本人胸怀坦荡之外,还与金庸一直以来对邓小平的声援有关。
三、支持邓小平,为香港回归出力
金庸本人不光是一名出色的作家,同时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而且为人正直敢说敢做。
这是因为这样,他创建的《明报》才能如此受到青睐。
当邓小平多次遭受到考验时,金庸多次在报刊上支持邓小平,即便被许多人扣上叛徒的标签也不在意。
邓小平主张改革开放后,金庸又在报刊上大力倡导,支持邓小平的所有决策。
对于金庸而言,邓小平更像自己笔下的英雄,充满民族大义与侠骨柔情。
事实证明,金庸对邓小平的支持是正确的,邓小平确实为中国带来了一番新的景象。
值得一提的是,邓小平同样也是金庸的书迷,每天睡觉之前都要读几页。
1981年7月,这两位相互敬仰已久的老人,终于在人民大会堂碰面。
这一天,金庸为了表示对邓小平尊重,身着正装来到人民大会堂。邓小平则延续一贯的俭朴,身着短袖迎客。
看到姗姗来迟的金庸,等候多时的邓小平微笑上前道:“欢迎查先生(金庸的姓),你的小说我都看过,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
就这样,邓小平与金庸一同进入人民大会堂,根据当前中国内外的形式,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尤其是在香港的问题上,邓小平对金庸详细阐述了一个中国、一国两制等内容。
一个多小时后,心满意足的金庸带着家人告辞,并在不久后回到香港,同时也将中央对香港的重视、及香港回归祖国后的一系列问题刊登在《明报》上。
之后的时间里,在面对撒切尔夫人的询问、面对英国政府不配合的态度,金庸多次在《明报》上指出要害,呼吁香港人民共同促进祖国统一。
看到香港人民的态度,英国政府不得不做出调整,在多项政策上同意中国的要求,香港也终于重新回归祖国。
可惜的是,金庸亲眼见到了香港回归的全过程,可邓小平却在几个月前就去世了。
或许在见到香港重回祖国时,金庸也无比思念邓小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