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的预言有多牛?死后墓中仅仅一本书,吓得朱元璋重新厚葬他

2022年09月16日15:59:23 历史 1028

众所周知,刘伯温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预言家。不仅辅佐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同时他许下的众多预言都成为现实。

刘伯温的预言有多牛?死后墓中仅仅一本书,吓得朱元璋重新厚葬他 - 天天要闻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聪明绝顶、机智如神的人死后竟然被挖墓,下场凄惨。

他以成功的谋略和未卜先知的预言名扬天下,一生中有许多惊人之举,料事如神,出现过无数令人难忘的预言并成为了现实。

刘伯温的预言有多牛?死后墓中仅仅一本书,吓得朱元璋重新厚葬他 - 天天要闻

元朝战乱时期,他慧眼识人,一眼看出朱元璋是统一大业之人,于是追随朱元璋并为他出谋划策,才有了后来的大明王朝。

但是,晚年的刘伯温却因为得罪官场和皇帝而被迫告老还乡,回乡后的他屡发疾病,最后带病死去,死后却惨遭开棺。

刘伯温的预言有多牛?死后墓中仅仅一本书,吓得朱元璋重新厚葬他 - 天天要闻

但貌似刘伯温已然预言到了,死后墓中仅仅一本书,吓得朱元璋重新厚葬他。这是怎么一回事?

刘伯温的墓穴

前面我们了解到,刘伯温这个人神机妙算、机智过人,那他给自己选的墓穴也不会太差。

刘伯温的预言有多牛?死后墓中仅仅一本书,吓得朱元璋重新厚葬他 - 天天要闻

在生前刘伯温就给自己选了合适的墓址,这个墓址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风水来看,都占尽了祥瑞之势。甚至人们对他的墓穴这样评论:上有九龙戏珠。

喜欢看历史剧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龙在古代中意味着九五之尊,在皇上的龙袍和皇冠等多处可见龙的元素。而刘伯温却选了这样一个墓,难免会引来皇上的不满。

刘伯温的预言有多牛?死后墓中仅仅一本书,吓得朱元璋重新厚葬他 - 天天要闻

作为一个臣子,刘伯温竟然敢用皇帝级别的风水宝地,让众人都对此事有所说辞,更引来了皇帝的疑心。

此前,皇帝曾派刘伯温为自己死去的父母寻摸一款风水较好的墓穴,但是刘伯温却认为让朱元璋不要另签别处。

刘伯温的预言有多牛?死后墓中仅仅一本书,吓得朱元璋重新厚葬他 - 天天要闻

刘伯温称道朱元璋的父母墓穴正是在龙脉之上,朱元璋半信半疑地听从了刘伯温的话。

但是,为了保险起见,朱元璋命刘伯温寻访全国,斩断龙脉之上的墓穴,因为天子只有一个,为了避免他人篡位,朱元璋只能出此下策。

可如今,曾经无比信赖的刘伯温却将自己的墓穴置于九龙戏珠之下,再加上众臣子的闲言碎语,皇上的疑心更重了。

刘伯温的预言有多牛?死后墓中仅仅一本书,吓得朱元璋重新厚葬他 - 天天要闻

刘伯温生前便正义凌然,说话耿直,他桀骜直接的性格引来了众多臣子的不满。官场水深令人难以想象,可刘伯温偏偏是个把话放在明面上的人,因此,谋害他的同僚比比皆是。

在他死后,他们对他的墓穴也不放过。这些臣子附议此事,揪着刘伯温的墓穴做文章,认为刘伯温将此方位作为自己的墓穴实属大逆不道,忤逆犯上。

刘伯温的预言有多牛?死后墓中仅仅一本书,吓得朱元璋重新厚葬他 - 天天要闻

还有人说刘伯温想让自己的后代继承皇位、统一大业,这无疑是犯了朱元璋的忌讳。

这些臣子几乎天天说这件事,皇上也被这些“迷魂汤”蒙蔽了双眼,眼红刘伯温的人实在太多太多,再加上明太祖朱元璋是个极其封建迷信的人,最后信服了这些人的话,决定毁坟开棺。

刘伯温的预言有多牛?死后墓中仅仅一本书,吓得朱元璋重新厚葬他 - 天天要闻

毁坟开棺

朱元璋没有经受住众臣子的闲言碎语,为了保证皇位掌握在朱家人手里,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决定开棺挖坟。

刘伯温的预言有多牛?死后墓中仅仅一本书,吓得朱元璋重新厚葬他 - 天天要闻

但是正当朱元璋派人挖坟的时候,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当士兵抛开刘伯温的棺材之后,发现了棺材内放置了一本书。

朱元璋怀揣着好奇之心打开了这本书,上面的几个大字却把他吓了一跳:“开棺见尸者死”。见到这几个字的朱元璋不仅感到不可思议,还觉得毛骨悚然。

刘伯温的预言有多牛?死后墓中仅仅一本书,吓得朱元璋重新厚葬他 - 天天要闻

朱元璋对于刘伯温的聪明才智是极其佩服的,在建立明朝时就已经见识到了刘伯温的谋略。

而且刘伯温是个著名的预言家,他预言的许多事情都已成真,所以封建迷信的朱元璋对他的话是无所不听的。

刘伯温的预言有多牛?死后墓中仅仅一本书,吓得朱元璋重新厚葬他 - 天天要闻

看到这几个大字,惊恐之余,朱元璋连忙将这本书放回去。

因为他害怕自己哪一天真的会像刘伯温预言的那样,后来他决定对刘伯温进行厚葬,彻底改变了开坟毁墓的想法。

刘伯温的预言有多牛?死后墓中仅仅一本书,吓得朱元璋重新厚葬他 - 天天要闻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其实,已经处于弥留之际的刘伯温已经料到了死后他会有什么结局,凭借着他对皇帝和朝中大臣的了解。

刘伯温的预言有多牛?死后墓中仅仅一本书,吓得朱元璋重新厚葬他 - 天天要闻

在自己选为这块风水极佳的墓穴时,朝廷臣子必定会向皇帝谏言,认为自己有谋逆之心。

不得不说刘伯温是非常睿智的,而对皇上,他认为自己生前之时朱元璋就已经产生猜忌之心,担心刘伯温的才智会对住家的明朝产生威胁。

刘伯温的预言有多牛?死后墓中仅仅一本书,吓得朱元璋重新厚葬他 - 天天要闻

而在臣子的怂恿下,皇帝必定会为求稳妥而毁掉自己的坟墓。

为了避免朱元璋在自己死后对自己的墓穴和子孙后代下手,刘伯温特意做了充足的准备,在墓穴里放置这本书,为的就是保全自己的家人和埋骨之地。

刘伯温的预言有多牛?死后墓中仅仅一本书,吓得朱元璋重新厚葬他 - 天天要闻

于是刘伯温将大明律例“开棺见尸者死”这几个大字放在书中首页之上,一是为了震慑封建迷信的朱元璋,打消他对自己的疑虑,第二是为了保护自己得子孙后代免于死伤灾难。

不得不说刘伯温的这套计策实在是高明,他算准了朱元璋的脾气秉性,死后墓中仅仅一本书,吓得朱元璋重新厚葬他。

刘伯温的预言有多牛?死后墓中仅仅一本书,吓得朱元璋重新厚葬他 - 天天要闻

即使他死了,朱元璋也会按照自己的布局一步一步陷入圈套之中,这一石二鸟之计确实够高明。

“见棺见尸者死”这六个字正好拿捏了朱元璋封建迷信的脾气,自刘伯温跟随朱元璋以来,他做的每一件事都被朱元璋看在眼里。

刘伯温的预言有多牛?死后墓中仅仅一本书,吓得朱元璋重新厚葬他 - 天天要闻

很多人不相信预言,但是刘伯温却能够将自己的预言一个个实现,这实在是不可思议。朱元璋又是一个没读过书的粗人,他见识到刘伯温这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能人,自然是对他信赖有加。

但是,在逐渐地了解过程中,朱元璋发现刘伯温这个人非常难以驾驭,于是起了警戒之心

刘伯温的预言有多牛?死后墓中仅仅一本书,吓得朱元璋重新厚葬他 - 天天要闻

即使刘伯温一心满腔热血帮助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但是身处王位的他还是不能有所懈怠。

从刘伯温的角度来看,他一生为明朝鞠躬尽瘁、出谋划策,最后却被皇上所猜忌,甚至派人只为加重刘伯温的病情,除掉后患。

刘伯温的预言有多牛?死后墓中仅仅一本书,吓得朱元璋重新厚葬他 - 天天要闻

遇到如此一个满心猜忌、心狠手辣的皇帝,刘伯温不得不为自己和后人所算计。现实正如他想象的那样残酷,他能够想到皇帝丝毫不念旧情时可能也已经对朱元璋心灰意冷了吧。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这件事真是可叹!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印尼华侨走进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 天天要闻

印尼华侨走进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2025年5月11日下午3时,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25位印尼华人华侨组成的参访团,成员平均年龄超过75岁,最年长者88岁。他们中有人坐着轮椅、有人拄着拐杖,全程紧跟讲解员步伐,无一人掉队。参访团此行是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特意到馆重温历史,并合唱《松花江上》。 参访团成员虽年事已高,...
这届山西年轻人!结婚主打一个开心 - 天天要闻

这届山西年轻人!结婚主打一个开心

当传统婚宴遇上Z世代脑洞山西这届年轻人彻底颠覆“结婚标配”!从电动车队的拉风接亲到火锅店里的誓言公交车上的浪漫他们用行动证明结婚不卷排场快乐才是终极仪式感Part.01没有豪车轰鸣却引得路人祝福鸣笛3月6日运城小伙带领30辆电动车迎亲车把系气球后视镜系红绸带车队穿行大街小巷路人纷纷拍照“比超跑车队还吸睛!环保又...
洪秀柱黄智贤邱毅王炳忠等,建议统一后台湾地区新管理团队名单 - 天天要闻

洪秀柱黄智贤邱毅王炳忠等,建议统一后台湾地区新管理团队名单

两岸关系这个大棋盘上,总有些声音让人耳朵一竖,特别是谈到台湾和大陆统一后的事。洪秀柱那句“两岸同属一中,终极目标是统一”,掷地有声,直接点燃了不少讨论。而黄智贤、邱毅、王炳忠这些名字,也常跟“统一”俩字绑在一起。他们不光是喊口号,还真提出了
上海著名公司突发讣告!CEO庄华逝世,享年62岁…圈内人纷纷悼念 - 天天要闻

上海著名公司突发讣告!CEO庄华逝世,享年62岁…圈内人纷纷悼念

澎湃新闻记者从相关方面获悉,知名猎头公司CGL德筑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庄华先生,因突发心血管疾病,于2025年5月12日晚在上海逝世,享年62岁。图片来自CGL官方公众号庄华被业内称为中国“最老”的猎头之一。公开资料显示,庄华有22年猎头从业经验。庄华离世消息传出后,不少猎头行业人士纷纷发文悼念。庄华于2017年创立...
痛心!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谢桂英去世,享年101岁 - 天天要闻

痛心!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谢桂英去世,享年101岁

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微信公众号,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谢桂英于5月15日上午去世,享年101岁。谢桂英出生于1924年9月。1937年,她家住在南京下关栅栏门3号。老人生前回忆:“日本兵进城前,母亲领着我们兄弟姐妹‘跑反’,留下父亲在家里看门。日本兵进城后,父亲被日本兵杀害。”此后,谢桂英的母亲带着孩子们艰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