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处于乱世,忠义是个很重要的话题,三国名将谋士侍奉二主、三主甚至四主者很多,但被“忠心”被误解的也不少,这里盘点一下三国“忠心”被误解的五大冷知识,都为“忠臣”“逆臣”最典型人物。
一、“三姓家奴”吕布实为大汉忠臣
自刺董卓伊始,吕布便与汉献帝同一根绳上的蚂蚱,王允嘱咐吕布要以国家为念。献帝东迁时令吕布来迎,还进封其为平东将军,可见献帝认为吕布分量大于“关东群雄”,吕 “忠汉”纯度很高。
吕布对丁原、董卓两次叛变,其背后并州武将集团得益甚多,与其说吕布反复无常,倒不如说相关政治集团利益所需。汉献帝选择吕布,也许因其政治“单纯”,但吕布忠汉之举不可否认。
二、陈宫“忠心”有待商榷
陈宫离开曹操后,一直忠心追随吕布,宁死不愿降曹,而实际上陈宫曾密谋叛吕布,意图投靠袁术。
当时吕布属下赦萌叛变,为曹性斩杀并告知吕布“陈宫同谋”。当时宫主面红耳赤,旁人皆察之,不碍于陈宫官高权重,决定不予追究。
三、袁绍属下无忠士?审配忠贞无人能及
官渡之战时背叛袁绍的人有许攸、高览、张郃等几十号人,印象中没有什么忠心之人。其属下审配历史上没有留下出彩事迹,但其忠贞不渝可以说绝无二人。审配受袁厚恩,在袁绍死后帮助袁尚苦守邺城,后为曹操所破,审配骂曹“只恨弓弩太少”,大骂辛毗等投降之徒,誓死不降,曹只得成全。他最后遗愿是因“吾主在北”,“乃向北跪,引颈就戮。”
审配效法古人忠贞不渝,身处乱世中很可贵。看当时于禁跟随曹操三十年,兵败后却投降关羽,糜芳一直追随刘备最难时未曾背叛,却在关羽败走荆州时背弃操守,许多人正是缺乏审配忠贞精神。
四、魏延没谋反,也无“反骨说”
三国演义中说,魏延杀韩玄向刘备投降,诸葛亮认为“脑后反骨”,一直暗中压制魏延,后在孔明死后背叛蜀汉,为马岱斩杀。
实际上魏延是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是直接带军投靠刘备的,孔明死后魏延其实无谋反之意,只因与杨仪争权引发内斗,败后被定性为“谋反”。
五、降将姜维忠心可表,以密信光复蜀汉
刘禅投降司马炎后,以前魏国降将姜维仍不忘光复蜀汉。假意投降实则撺掇钟会谋反,找各种机会光复蜀汉,还给刘禅写一封密信。
密信中说,愿陛下忍耐一下屈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此等忠心可比诸葛丞相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