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鄂豫皖到川陕,再战河西走廊,重伤后的他一路乞讨回到了延安

2022年07月14日15:55:12 历史 1504

张掖的钟鼓楼,原名镇远楼,始建于明正德二年;清代重新修葺,壮丽雄伟,甲于河西。

半个世纪前,这座雄伟鼓楼当之无愧地成了红军事迹的见证人。

那一年,一群衣衫褴褛的西路军流落战士们,栖身鼓楼之下,在夹缝中艰难地生存着。

刘克先就是其中之一。

从鄂豫皖到川陕,再战河西走廊,重伤后的他一路乞讨回到了延安 - 天天要闻

刘克先是一名资历很高的老红军,他是大别山子弟。1932年底,刘克先随红四方面军主力来到了四川。

在创建和保卫川陕根据地的战斗中,刘克先累积战功一步步提升,当上了红九军的营长。

长征路上的一次战斗中,刘克先被敌人的一颗子弹击中腰部,负了重伤。他白天骑马,晚上坐担架,强忍着伤痛走完了长征。

1936年10月下旬,重伤尚未痊愈的刘克先,随总部医院渡过了黄河,踏上了西征之路。

西路军在河西艰苦转战近五个月,最后兵败祁连山

撤往祁连山的战斗中,刘克先的右脚小趾头又被砍断,伤口像刀割一样疼痛难忍。

腰伤再加脚伤,行动不方便的刘克先与大部队失散了,身边只剩下马夫和通信员两个人。

山上山下到处是搜捕红军的马家军队伍,他们三人只好躲躲藏藏地向着祁连山外摸去。

三月的祁连山中,还是一片冰雪时间。兜兜转转地走了许久,刘克先在马夫和通信员的照顾下,终于走出了茫茫祁连山。

幸运的是,这一路上,他们没有遭遇太多的敌人。

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肚子饿得咕咕直叫。附近没有村庄,三人只好往嘴里塞几口雪,忍着饥饿继续赶路。

从鄂豫皖到川陕,再战河西走廊,重伤后的他一路乞讨回到了延安 - 天天要闻

走出祁连山的第二天下午,他们看到了一个村子。

刘克先对马夫和通信员说:“你们到村子里去要点吃的吧!”

两人走了后,刘克先不禁担心起来,村子里会不会有马家军队伍呢?他们会不会遭遇敌人呢?

黄昏时分,马夫和通信员回来了,给刘克先带了一个馍和一点饭。

看到两人安全回来,刘克先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连声说“好!好!”

吃过“晚饭”后,他们继续赶路。走了整整一夜,当太阳再次出山的时候,三人又来到了一个村子边。

和昨天一样,行动不便的刘克先躲在草地里放马,马夫和通信员去村子里讨点吃食。

两人走后没多久,几个老乡手持着木棍向这边走了过来;刘克先暗道一声不妙,肯定是马暴露了目标。

刘克先腰腿不方便,就算想跑也跑不了,只好装着没事坐在那里。

一个家伙看见他穿着红军的衣服,便指着骂了一句,然后举起手中的木棒向刘克先打了过去。

刘克先行动不便,手中又没有枪,根本无法反抗,只好抱头任由几人殴打。

那几个家伙打了几棒子后,见刘克先不动弹,便抢了马就跑。腿脚伤残的刘克先神情无比沮丧地坐在地上,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跑远。

从鄂豫皖到川陕,再战河西走廊,重伤后的他一路乞讨回到了延安 - 天天要闻

马夫和通信员要饭回来,听说刚才发生的事情,气得不行,却也没什么办法。

没有了马匹,刘克先只好拄着木棍,有着伤残的身体,在马夫和通信员的陪同下,艰难地向前行进。

这天,三人来到了一个村子边。

和往常一样,马夫和通信员叫刘克先躲在草地里等着,他俩进村子里去讨饭。

刘克先等了两三个小时,一直不见两人回来;他焦急地望着村庄,从白天一直等到太阳落山。

然而,马夫和通信员一直没有回来。或许,两人遭到敌人的搜捕队伍,被杀害或者被俘了。

回想起这一路上两人对自己的照顾,刘克先忍不住落下了眼泪。若不是马夫和通信员的照料,拖着伤残之躯的自己怎么可能走出茫茫祁连山。

马夫和通信员都是四川人,年纪仅有十几岁;他们参军时都没有大名,只有通信员有个小名叫“小白菜”。

后来,刘克先一直四处打听他们的下落,可两人始终杳无音讯。

没有大名的马夫、通信员,和无数未留下名字的无名英雄一样,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甚至是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他们默默无闻,甚至没留下名字;他们平凡普通,没有什么太大作为,却更令人敬佩和感激。

从鄂豫皖到川陕,再战河西走廊,重伤后的他一路乞讨回到了延安 - 天天要闻

没有了马夫和通信员的照料,刘克先只好拖着残躯独自上路。

今天到这个村子里要点吃的,休息一天;明天到另一个村子要点吃的,再休息一天。

对刘克先来说,行走十分困难,要饭也不容易,经常会遭到辱骂、毒打、狗咬。

一切的生死磨难,并没有击垮刘克先,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心中的信念,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回到组织去。

4月中旬的河西走廊,没有了冬日的酷寒,柳丝拂面,和风撩衣。

刘克先一边要饭,一边赶路,慢慢地接近了张掖城,遇到要饭的流落红军也多了起来。

这是一些在城乡夹缝中讨生活的流落红军。大家见面最关心的是两件事:有没有延安的消息?要了多少饭?

如果有人没讨到饭,大家就相互支援一点,你匀一口,我匀一口。

到了张掖附近时,要饭的流落红军越来越多;只要村子里有狗叫,不用看便知道是红军在要饭。

讨饭的人群中,伤残人员居多。

令刘克先印象最深的是红30军的一位连长,他在同马家军骑兵的搏斗中颈部被砍了一刀,无论行走还是吃饭睡觉,都只能把头低着。

大家看到他那发黑发白的伤口,宁愿自己挨饿不吃,也要想办法给他弄点吃的。

从鄂豫皖到川陕,再战河西走廊,重伤后的他一路乞讨回到了延安 - 天天要闻

国共合作之后,马家军对流散的红军不像过去那样,大肆搜捕杀害。刘克先决定到张掖城去探探消息。

刘克先一瘸一拐地走到了城门口,立马被站岗的马家兵围了一圈。

“你在红军中干什么?”

“放马。”

“给谁放马?”

“没有给谁放,我的马是驮东西的。”

“那马呢?”

“叫你们的人牵走了。”

马家兵见刘克先是一个重伤员,估计也捞不到什么油水,便放他进了城。

进了张掖城以后,要饭就方便多了,有时候还能讨来一点米饭和面条,遇上娶亲接媳妇的,还能吃上点肉。

红军中不少被俘的女战士,都被敌人强迫给当地工人做老婆。每当刘克先要饭到她们门前时,她们都十分同情地拿出自己的口粮,甚至还给点钱。

从鄂豫皖到川陕,再战河西走廊,重伤后的他一路乞讨回到了延安 - 天天要闻

一天,刘克先要饭到了北街。

一个船着国民党军服的士兵看见他一瘸一拐地要饭,行动十分困难,便同情地说:“你也不要这样要饭了,往前走有个骆驼店,那里有很多你们的人,每天有饭吃。”

刘克先往前走了一段,果然有个骆驼店,还有穿红军衣服的伤员进出。

刘克先走了进去,一眼认出了总部卫生部秘书汪运先,总部医院医生黄志亭,还有周强等十多个自己的同志。

北街骆驼店,平时接待从新疆用骆驼运货到兰州路过张掖时歇脚的商贩,河西之战后用来关押和收容红军。

一个曾在总医院干过的女护士认识刘克先,知道他是红九军的营长,也是从鄂豫皖走出来的老红军,便打算去报告敌人,领几个赏钱。

汪运先知道后对那名女护士说:“你不要昧良心,看他这个样子你忍心吗?把他杀了,对你有什么好处?”

刘克先也连忙拿出自己乞讨来的一点钱,给那女护士,恳求她不要去告密。

看着周围谴责和愤怒的眼睛,那名女护士羞愧地低下了头,终究没有报告给敌人。

国民党士兵同情刘克先的遭遇,给他指了路;而那名女护士,却为了一点钱财打算出卖自己的战友。

真可谓是,患难之中,方见人性!

从鄂豫皖到川陕,再战河西走廊,重伤后的他一路乞讨回到了延安 - 天天要闻

骆驼店虽然有饭吃,但实际上只是由韩起功派来的人,在外面用行军锅煮点剩饭和剩汤,每人分一小碗,每天只能吃两顿。

刘克先是20多岁的小伙子,饭量大,根本吃不饱。饿得实在没办法,只好薅过往骆驼身上的毛卖,一斤骆驼毛可以换两个大烧饼。

这天晚上,刘克先和周强等人趁着夜色向关骆驼的地方摸去。

他们大把大把地从骆驼身上往下拔毛,骆驼受惊“咩咩”的大声叫了起来。骆驼老板听到声音,提着灯笼出来,一看骆驼毛被拔掉了不少,便奔过来打他们。

几个腿脚利索的都跑了,刘克先脚部有伤,他一边跑一边躲,身上还是挨了几棍子后,藏到了黑暗处。

那老板又跑过去打周强,一边打嘴里一边不停地骂着。可怜周强被冻掉了双脚,平时只能爬着走,此时逃又逃不掉,反抗又没有力量,被打得头破血流,痛得在地上打滚。

过了一段时间,韩起功的部队来骆驼店挑兵,几个身体好点的都被挑走了,剩下的都是伤残人员和妇女。

韩起功的人也很少管饭了,一天,汪运先对剩下的人说:“这样饿下去实在受不了。不如各自想办法吧!”

周强是红军裁缝,就到王府街裁缝店去了。汪运先等人靠卖杂货、麻糖维持生活。

刘克先和黄志亭一路要了几天饭后,就开始摆地摊卖花红。可买花红的人很少,生意无法做,刘克先只好又去讨饭。

白天,外出乞讨维持生计;黄昏,就着暮色栖身钟鼓楼下,一件破羊皮既当床又当衣裳。

从鄂豫皖到川陕,再战河西走廊,重伤后的他一路乞讨回到了延安 - 天天要闻

这一天,刘克先正坐在街边乞讨,一个穿着国民党军服的人走了过来,问他:“你是哪里的?”

刘克先怕他不怀好意,反问道:“你是哪里的?”

那人说:“我是总部的,以前在红三十军八十八师。”

见来人是自己人,刘克先放下了心中的警惕,回答说:“我以前是红九军的,受了伤住在红四方面军总医院。”

这名身穿国民党军服的人名字叫刘德胜,原是红三十军八十八师的一名连长。

梨园口组织战时,刘德胜脚部负伤被俘,后被敌人押送到了张掖,编到了“补充营”。

“补充营”里的战士几乎都是被俘的西路军战士,被敌人看管着修路修桥。刘德胜到“补充营”没多久,脚部伤口就发生了感染。

在大家的一再恳求下,马家军营长才将他送到了张掖伤兵医院进行治疗。

入院治疗期间,刘德胜和邱均品、蔡文良等人秘密成立了张掖地下党支部,暗中收拢失散的红军战士,发展了20多人。

经过与刘德胜的一番交谈,刘克先加入了地下党支部。

从鄂豫皖到川陕,再战河西走廊,重伤后的他一路乞讨回到了延安 - 天天要闻

国民党士兵的生活也很苦,每天只吃两顿饭,分几个馒头。

每天吃饭时,刘德胜就省吃两个馒头,偷偷地送到刘克先手里。

每次刘克先接过馒头都会问一句:“你吃了吗?”

刘德胜说:“你放心,只要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

受刘德胜的委托,刘克先专门在伤病员中活动,寻找和联络失散的红军战士,发展壮大党支部。

一次,刘克先遇到了一位当过连长的伤员,是被敌人砍了一刀活埋未死从万人坑里爬出来的,脖子上的伤口流脓不止,头也抬不起来。

刘克先和他一起结伴讨饭。后来,这名连长历经艰辛,终于回到了陕北。

这年8月,爱国进步人士高金城先生带着党中央的委托,来到了张掖寻找和营救失散的西路军战士。

高金城先生的到来,如同乌云中的一缕阳光,为营救工作带来了生机。

高金城在西北行医多年,社会威望很高,人脉很广;刘德胜所在的伤病医院就是早年高金城先生创办的张掖福音医院。

到了张掖后,高金城从韩起功手里要回了医院,重新挂出了福音医院的牌子,开始大量接受红军伤病员。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试探,高金城与刘德胜接上了头,相互坦明了身份。

刘德胜是张掖地下党支部负责人,高金城是受中央委托前来开展营救工作的负责人,两人之间的成功接头,令人欣喜。

从鄂豫皖到川陕,再战河西走廊,重伤后的他一路乞讨回到了延安 - 天天要闻

高金城利用自己的身份和福音医院为掩护,接受和治疗红军流散人员,再秘密将他们送到兰州或者延安。

刘德胜等人则将消息扩散出去,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告知失散的同志:红军已改为八路军,兰州有八路军办事处;有困难张掖福音医院求助。

要靠福音医院,高金城和地下党支部将一批批同志救回了延安,这其中就包括刘克先。

高金城来到张掖后,刘克先拖了许久的伤病终于得到了有效的治疗。

胡宗南的两个汽车排从新疆运货到兰州,路过张掖。

高金城找到带队的,说了许多好话,塞了很多东西,这才答应顺便带一个红军伤员到兰州。这个伤员就是刘克先。

高金城把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的地址写在纸条上,又拿出八块钱一起递给刘克先,反复叮嘱他路上一定要小心。

兰州八路军办事处,谢老和朱良才见到刘克先回来,十分激动和开心,连忙命人给他买了一套学生服

之后,他们将刘克先送到了甘肃省立医院接受治疗。

1937年10月,在郭福海的护送下,刘克先经西安办事处回到延安。

在延安,刘克先意外碰到了那名当时和他一起在张掖城里乞讨的连长,就是那位从万人坑里爬出来的连长。

两人再次相见,都激动地不知道说什么好。

从鄂豫皖到川陕,走完长征,再战河西走廊,拖着重伤的残躯终于返回延安,刘克先尝尽了世间的酸甜苦辣。

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和超强的意志,有几个人能一路坚持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刘克先曾担任河南省军区政治委员。

致敬英雄的西路军,致敬历经九死一生的革命老前辈刘克先!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多尔衮的人生很失败吗? - 天天要闻

多尔衮的人生很失败吗?

在某乎上看到一个答案,说的是为什么多尔衮被后人捧得那么高?这答案给我看乐了!说多尔衮有一项功劳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做了一个伟大的实验。他以开国皇帝之实力,挫骨扬灰的悲惨结果,告诉了后世:带着孩子的盘不能接,别人的儿子养
逝者 | 113岁新四军老战士施平在沪逝世!系施一公祖父 - 天天要闻

逝者 | 113岁新四军老战士施平在沪逝世!系施一公祖父

新四军老战士、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施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6月2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13岁。施平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的祖父。今重刊旧文《施平:一只理想主义的“土拨鼠”》(原载于2015年4月11日《文汇报》),以飨读者。百岁施平,摄于2010年9月。“我是一只土拨鼠。”施平在自传里这样写...
1949年之前,毛主席的这些罕见留影,平时很难见到,极其珍贵! - 天天要闻

1949年之前,毛主席的这些罕见留影,平时很难见到,极其珍贵!

一张老照片,珍贵的镜头,温馨的画面,永恒的记忆。拍摄于1947年,拍摄地点在陕北小河村,这是毛主席与机要科人员留下的弥足珍贵的合影和罕见的镜头,温馨的画面,永恒的记忆,此时的毛主席和其他同志一样蹲在地上,也没有站在核心位置,但是并不影响他的
遭遇地头蛇,凶悍的土司、拼命的阻击,彻底断了石达开的生门! - 天天要闻

遭遇地头蛇,凶悍的土司、拼命的阻击,彻底断了石达开的生门!

哥走的是怀念,还有伤感兵驻庆远期间爆发的“万里回朝”事件,对石达开的打击是致命的,除了太平军精锐损失惨重,更严重的是此事带来的感情伤害。石达开没有料到自己竟然会落得个众叛亲离下场,那些曾经无限拥戴自己的兄弟们,为什么都会选择离我而去,难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