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战陕北,敌人摸到距中央机关四百米处,毛泽东:莫慌,不必开枪

2022年07月01日00:57:29 历史 1408

1947年3月,蒋介石调重兵向陕甘宁边区发动进攻。为了毛主席的安全考虑,大家都建议东渡黄河,转移到相对安全一些的地方。

毛泽东非常理解他们的担心,但从全局考虑,特别是从战略角度考虑,毛泽东认为他不能离开陕北。

当时,敌我兵力对比差不多是10比1,胡宗南手里有25万人,我们只有两万多人。毛泽东认为,他留在陕北前线,蒋介石就不敢把胡宗南投到别的战场,这样可以减轻其他战场上的压力。

毛泽东坚持留在陕北,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陕北人民。他形容中央红军长征以后,共产党就像孩子生了一场病,是延安小米延河的水,使这个孩子恢复了元气,使革命站稳了脚跟。

对此,毛泽东说:“我们在延安住了十年,一直处在和平的环境中,现在一有战争就要走,我无颜面对陕北乡亲,日后也不好见面,我决心和陕北人民在一起,不打败胡宗南绝不过黄河。

毛泽东就是这样,在他的心中,人民永远高于一切,哪怕是个人安危。

最后,毛泽东和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组成前委,留在陕北前线。为了保密,中央纵队称作“昆仑纵队”,毛泽东化名李德胜,周恩来化名胡必成,就此踏上了转战陕北之路。

转战陕北,敌人摸到距中央机关四百米处,毛泽东:莫慌,不必开枪 - 天天要闻

保卫昆仑纵队的兵力只有四个半连,朱德、刘少奇都觉得太少,毛泽东说:“足够了,兵要到前线去消灭敌人,我们有陕北人民。”他认为,哪里有人民拥护,哪里就有安全。

事实也确实如此,转战陕北期间,毛泽东一共到过12个县,38个村庄,住过42户人家。虽然毛泽东化名李德胜,他毕竟在陕北待了十几年,很多老百姓都认识他。包括毛泽东待过的这些村子,很多人其实都认出了李德胜就是毛主席,但没有一个人往外说,他们都自发的、默默的保守着这个机密。

正如毛泽东所说: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这句话在转战陕北期间得到了最好的证明。

转战陕北,敌人摸到距中央机关四百米处,毛泽东:莫慌,不必开枪 - 天天要闻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依然指挥着全国的解放战争,甚至可以说把控着解放战争的大地走向。

特别是在西北,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接连取得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场大捷。“三战三捷”后,周恩来在安寨县真武洞主持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祝捷大会。

祝捷大会过后,胡宗南才得知毛泽东还在陕北的消息,不由得大吃一惊。蒋介石则气得大骂胡宗南“无能,连中共首脑在哪里都搞不清楚”。他立即命令胡宗南:即使损失三个师,也要生擒毛泽东。

转战陕北,敌人摸到距中央机关四百米处,毛泽东:莫慌,不必开枪 - 天天要闻

为了搞清楚毛泽东的确切位置,国民党弄来了美国提供的最先进的无线测向仪。因为,毛泽东虽然转战在陕北的千沟万壑间,但他毕竟指挥着全国各大战场的解放战争,所以往来电报非常频繁,电波也就异常激烈。

这让我想起,中共中央后来在西柏坡指挥三大战役期间,周恩来那句绝妙的形容,他说:“毛主席是在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里指挥了一场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我们这个司令部,一不发枪,二不发人,三不发粮,只发电报。”

果然,毛泽东率领昆仑纵队驻扎在王家湾时——因为在这里停的时间比较长,差不多有两个月——电波被国民党的测向仪监测到了。

胡宗南立即命令刘戡率军出击,“突袭王家湾,活捉毛泽东。”

转战陕北,敌人摸到距中央机关四百米处,毛泽东:莫慌,不必开枪 - 天天要闻

因为昆仑纵队只有四个半连的兵力,形势万分危急。得到情报后,毛泽东分析,应该往西走,向“西北二马”之一的马鸿逵部靠拢,利用马鸿逵的地方主义,避开刘戡。

就这样,昆仑纵队往西一直走到一个叫天赐湾的地方,这里便是“转战陕北”西行的最终点,昆仑纵队就在这里分散隐蔽了起来,监视敌人的动向。

刘戡在王家湾扑了个空,但发现了向西的马蹄印,于是他命令部队火速向西追击,一直就追到了离天赐湾只有四五百米的地方。

年轻的战士们看着不断逼近的敌人,心怦怦直跳。毛泽东则气定神闲地说:我们所处的位置恰好是胡宗南与马鸿逵的结合部,胡、马勾心斗角,正好我们钻空子。只要我们沉住气,敌人不一定会发现我们。只要敌人没有发现我们,就是到了眼皮底下也不准开枪。”

最后,彭德怀得到这个情报,立即派王震率军赶来,在地方部队和游击队的配合下,解了昆仑纵队的围。

转战陕北,敌人摸到距中央机关四百米处,毛泽东:莫慌,不必开枪 - 天天要闻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开了枪,后果将不堪设想。因为刘戡带了四个半旅的兵力,而昆仑纵队只有四个半连。

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毛泽东就是这么镇定!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梅兰芳原配:悲凉的成全 - 天天要闻

梅兰芳原配:悲凉的成全

王明华“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这样的故事在民国时期的家庭里,可能是非常常见的现象。越是有学识越是追求新文化的人,越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而且就连当时身为艺术大家的梅兰芳也不能避免这样的俗套。但是又与其他抛妻弃子的薄情男人有所不同的是,梅兰芳
“尼布楚”现状,带你看看真实的尼布楚,有几句话不得不说 - 天天要闻

“尼布楚”现状,带你看看真实的尼布楚,有几句话不得不说

尼布楚,这个在历史书中反复提及的名字,象征着中俄两国第一次正式的外交交锋和边界划定。回溯到17世纪的中俄关系,这里不仅是清朝与沙俄激烈冲突的见证地,也是和平谈判的重要场所。本文将带你走进尼布楚,从它的历史背景、关键事件到如今的发展现状,深度
特稿|精武传奇 - 天天要闻

特稿|精武传奇

虹口,北外滩。近千名来自上海各所学校的孩子们摆开架势,气宇轩昂地操练起迷踪拳。此时此刻,现代与传统交相辉映,高楼林立的陆家嘴天际线、古老的中华武术,以及少年们的飒爽英姿共同构成奇幻画面,与上海独特的城市气质相得益彰。这一场景所承载的,正是一个延续了114年的海派传奇故事。一个多月前的这场武术展示,主办...
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李铁:以检察力量守护“世界遗产”景迈山 - 天天要闻

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李铁:以检察力量守护“世界遗产”景迈山

6月8日,在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上,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文物报社承办的第六届“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推介名单揭晓,13个团体和12名个人入选,普洱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李铁入选。  “这是对普洱‘绿色检察’5年来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守护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给予的最高评价。...
改土归流:雍正稳固边疆的无上阳谋,成功为大清续命两百年 - 天天要闻

改土归流:雍正稳固边疆的无上阳谋,成功为大清续命两百年

雍正三年十二月十一日深夜,雍正特意来到军机处,分别向直隶总督蔡珽与云贵总督鄂尔泰寄发上谕。前者要求蔡珽处死正在杭州服刑的年羹尧,后者则要求鄂尔泰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其中特别叮嘱军机处,千万不能贻误改土归流的上谕寄送。改土归流是何要紧政策,为
1952年中葡之战:解放军的英勇与国家的尊严 - 天天要闻

1952年中葡之战:解放军的英勇与国家的尊严

标题:1952年中葡之战:解放军的英勇与国家的尊严作者:温读历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关注温读历史)此文为首发原创,未经本人同意严禁各种抄袭、搬运,否则将诉诸法律,后果自负!在历史的洪流中,有一些事件犹如璀璨的星辰,不仅照亮了当时的天空,更成
中国海岸线上的租借地与不平等条约 - 天天要闻

中国海岸线上的租借地与不平等条约

中国海岸线上的租借地与不平等条约作者:温读历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关注温读历史)此文为首发原创,未经本人同意严禁各种抄袭、搬运,否则将诉诸法律,后果自负!一、引言中国,这个拥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不仅拥有广袤的陆地疆域,还拥有着漫长的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