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伟人长达31年,晚年只提出一个要求,中央批复:同意

2022年06月28日16:31:20 历史 1892

我相信很多人应该都听过一句话:百无一用是书生。可能现在这个社会,还是有很多人去这样认为。这说明了只看到了文人的表面,没看到文人所带来的精神力量。

有句话也是这样说的:明明可以靠颜值吃饭,偏偏要靠才华吃饭,自古文人多骚客。

无论哪个时期,都会有一些文人尝试用文字唤醒人们的思想,文人的战场在笔下。

陪伴伟人长达31年,晚年只提出一个要求,中央批复:同意 - 天天要闻

在面临国家危难之时,除了一些将领士兵冲锋陷阵,还有一些文人如老舍、鲁迅、胡适等等也投入到笔下这无声的战场。文人给予的是一种精神力量上的抗争。而作做毛泽东秘书的陈伯达亦是如此。

求学生活

1904年,陪伴伟人长达31年,晚年只提出一个要求,中央批复:同意 - 天天要闻

在他15岁那年,陈伯达考上了厦门集美师范学校,在学校里他接触到了陪伴伟人长达31年,晚年只提出一个要求,中央批复:同意 - 天天要闻

最开始陈伯达非常信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而且当时正处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所以在别人的介绍下,他于1925年加入了国民党,在之后的工作和学习中,陈伯达发生国民党的思想并不是自己想象的样子,也就慢慢的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并且发现共产党的思想与自己的思想有共同之处,也就是在这一阶段中,陈伯达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多的倾向。后来因为一件事,促使陈伯达加入中国共产党。

陪伴伟人长达31年,晚年只提出一个要求,中央批复:同意 - 天天要闻

当时他认识了和他是老乡的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张贞,而且通过张贞的推荐,担任了政治教官,后来陈伯达又在陈少微创办的杂志中协助编辑和撰稿。

1927年,中共特派员王菏波来到福州,组织工人运动,在一次机会上,陈少微便把陈伯达介绍给了王菏波认识,不过,这件事引起了国民党的注意。不久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命令张贞抓捕陈伯达。因为是老乡,张贞并没有抓捕,而是护送他离开了。陈伯达如惊弓之鸟,逃往了上海。

1927年的时候,陈伯达在张觉觉、陈少微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陈伯达后来回忆的时候说到“当时国民党正在大肆的屠杀,这个时候我还愿意加入,就免了我的候补期。”

陪伴伟人长达31年,晚年只提出一个要求,中央批复:同意 - 天天要闻

当时加入共产党之后,上海很难立足。他就根据组织的安排去到了武汉,到武汉后,陈伯达就到中共中央宣传部担任出版科科长,从这开始,陈伯达也就正式开始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同年,他被安排到了苏联学习,进入到莫斯科中山大学

在苏联期间,因为他的闽南话,别人都听不懂,所以他在校期间,很少和别人交流。每天主要工作就是读书,所以他在苏联期间,对于马列的理论认知有了非常大的提高,也让他对于自己所属的中国共产党有了更深的认识。

崭露头角

1930年底,陈伯达从苏联回国,在王明的安排下,去到了天津,到河北区参加省委宣传部工作,主要任务就是出版编辑《北方红旗》。

后来,因为国民党特务机关的破坏,陈伯达被捕入狱,直至两年后才被放出。在狱中的两年,使他的心性进一步得到磨炼,意志更加的坚定。

陪伴伟人长达31年,晚年只提出一个要求,中央批复:同意 - 天天要闻

出狱后,他依然担任宣传工作,很多起义运动的宣传,都是陈伯达亲自写的。

1937年,北平沦陷后,陈伯达向组织申请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去创作。所以就去到了延安,也就是在延安期间,陈伯达见到了伟人毛泽东。

与毛泽东的相处

到达延安后,首先去担任了一名教员,因为讲话听不懂,并不是特别的顺利。后来,延安成立了马列学院,当时陪伴伟人长达31年,晚年只提出一个要求,中央批复:同意 - 天天要闻

两人聊完后发现,两人的思想有相似之处,而且两个人对中国的哲学都是十分的感兴趣。

此后,陈伯达的讲座毛泽东也是经常地去听,其他人看到之后,也明白毛主席对他的重视,也纷纷去听,慢慢的,去听陈伯达讲座的人也是越来越多。语言上还是有些障碍,随着讲座时间的变长,也都慢慢习惯了他的语言方式。

在这过程中,陈伯达写的对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些研究也都会让毛泽东看,并且陈伯达按照毛主席的意思进行修改。

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更加地了解了陈伯达。对其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变得越来越欣赏。于是,1939年春,陈伯达就被正式调任到毛主席办公室工作。

陪伴伟人长达31年,晚年只提出一个要求,中央批复:同意 - 天天要闻

调任到毛主席身边后,对于陈伯达来说,又迎来了一次转变。慢慢地,毛泽东发现陈伯达对于打仗的事情真是一窍不通,而且他自己也没有兴趣。毛主席发现他的思想还是停留在古代的一些哲学思想上,并没有和现在这个时代所发生的事情进行接轨。于是,毛主席就亲自安排任务给陈伯达,让他研究抗战中的一些实际,中间涉及到军事。政治。教育等等,也正是这一举措,使陈伯达把自己研究工作的注意力从古代转向现实生活。这对于陈伯达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要说到在抗战时期,陈伯达的开山之作,那就不得不提到《评〈中国之命运〉》一书了,该书是针对蒋介石出版的《中国之命运》一书。而作出的反击,因为蒋介石所著之书宣称只有国民党才能救中国,并且对中共进行语言攻击。于是毛泽东召集了陈伯达等几人撰写了《评〈中国之命运〉》一书,此书一经发行,影响巨大,对我方后方根据地的稳固起到巨大的作用。在这之后,陈伯达又写了很多文章。为整个抗日和建国后的工作在思想层面做了很大的贡献。

周恩来曾赞扬陈伯达:他是“我们党的最好的理论家”。

陪伴伟人长达31年,晚年只提出一个要求,中央批复:同意 - 天天要闻

情场失意

有句话说:职场得意,情场失意。对于陈伯达而言,也是非常的符合的。陈伯达的事业可以说是非常的辉煌,顺风顺水,但是在爱情上并不是那么的如意。

陈伯达一生共有三任妻子,但是没有一人与他白头偕老。

第一任妻子叫诸有任,他们两个是在苏联的莫斯科大学认识的,当时两个人都在异国他乡留学,心里不免会有些许亲切感,最终共结连理,并且生下了一个儿子陈晓达。

1942年,他和妻子结束了这段婚姻,后来26岁的儿子在1960年前后也因为某种原因而自杀了。

陪伴伟人长达31年,晚年只提出一个要求,中央批复:同意 - 天天要闻

第二任妻子叫余文菲,余文菲之前在抗大学习,学业结束后分配到中央党校工作,两人在此认识,并且生有一个儿子陈晓农,在5年之后,两人又选择了离婚。

第三任妻子叫刘叔晏,刘叔晏很早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马列学院认识,时间久了,两人互生情愫,最终,两人结婚了,时间一久,各种矛盾频出,最后,陈伯达将刘叔晏送到了山东。

后来陈伯达入狱,出狱后几位妻子也都没来照顾他,还是跟着他的儿子来共度余生。

陪伴伟人长达31年,晚年只提出一个要求,中央批复:同意 - 天天要闻

辉煌人生的落幕

谁能想到,一个在伟人身边几十年的人,最后也会入狱,一切看起来真实不可思议。

从成为毛主席的秘书,一直到出事前,陈伯达的道路真是风光无限,一路迁升,而且在毛泽东的30多位秘书中,他的职位可以说是最高的。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他又亲自担任文革小组组长,可见毛主席对他的信任及器重。但是,暴风雨来临前,就是需要点无声的宁静。

陪伴伟人长达31年,晚年只提出一个要求,中央批复:同意 - 天天要闻

1970年夏天,庐山会议召开,会议上,林彪大胆地提出设立国家主席,此时,林彪的野心已经逐渐暴露。而陈伯达在当时也是按照林彪的意思将自己的讲话进行了向下传达。这个时候,毛泽东紧急召开会议,宣布停止讨论讲话,责令了陈伯达做检讨。

后来,陈伯达又搜集了很多资料,进一步为会议造势,此时毛泽东对林彪还是抱有期盼,想去挽救和教育林彪,所以就仅仅批评了陈伯达一人。

陪伴伟人长达31年,晚年只提出一个要求,中央批复:同意 - 天天要闻

后来,在会议上,陈伯达就被控制了,至此,陈伯达的身影没有出现在主席台,再后来,对其进行了审查,确定其犯了政治上的错误,最终被关进监狱。他的政治生涯也正式落幕。

1988年10月,陈伯达刑满释放。在晚年的时候,中央问陈伯达还有什么要求时,

他也只提出一个要求:能不能多给他一点吃水果的钱。中央批复:同意。

后来,陈伯达因病住进了医院,不到一年时间,陈伯达就于1989年9月20日,因病逝世,时年85岁。

陈伯达的“八怪”

陪伴伟人长达31年,晚年只提出一个要求,中央批复:同意 - 天天要闻

陈伯达的前半生还是非常的顺利,后半生虽有牢狱之灾,不过最后也能善终于家人身边。也算是非常的欣慰。对于陈伯达的工作能力,大家都是认可的,而且在陈伯达的工作中也有着令人感到奇怪的几个特点。

  1. 头顶不见天日。陈伯达特别喜欢戴帽子,无论是在什么时候,只要在人前,他都会戴一顶帽子。
  2. 不知姓名。他到一个地方很多次,而且负责人也都陪了很多次,每次问名字的时候都叫不上来名字,始终不知道谁是谁。
  3. 喜欢平房。这个可能跟他自身的情况有关系。他看到比较简陋的房子,会夸奖,对于一些在办公楼办公的,他反而有些不高兴,提出批评。
  4. 不坐沙发。他个人非常不喜欢坐沙发。给他准备的有沙发也不坐。看到有沙发,谈事情的时候也是直接坐到地上。
  5. 说话难懂。因为他是福建人,说的是闽南话,闽南话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听不懂的。有时候开会讲事情,甚至会一边说一边比划。对于帮助他翻译的人,他也是非常的感谢。
  6. 不准记录。他自己身为一位秘书,平时的时候需要做记录,但是他在负责讲话开会的时候,却不让人去做笔记,不让做记录,所以他开会特地安排一个能听懂他的话的人坐后面记录,以便后期的传达和落实。
  7. 自由行动。他出行从来都不需要警卫随从,而且从来不事先给通知。有时候他已经到了,警卫战士可能才知道。
  8. 周末深夜,突然降临。陈伯达喜欢在周末的晚上去探访,给人以出其不意。所以,很多了解他的人都会在周末的时候提前做好准备,以防止他的突然袭击。

陈伯达虽然有这些怪癖,但是并不影响其本身的能力与工作情况。可能也正是有这些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也促使他在同一个职位上比别人走到更远更高。

总结:

陈伯达的战场在笔下,不过无论成与败,是与非,他在我国重要的时期,也都为我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晚年虽然有过政治错误,但是陈伯达依然是毛主席身边不可或缺的一位秘书。晚年虽然令人唏嘘,不过也能和家人在一起,也算圆满。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5·18国际博物馆日”长沙主会场活动在长沙博物馆启动 - 天天要闻

“5·18国际博物馆日”长沙主会场活动在长沙博物馆启动

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5月17日,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长沙主会场系列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在长沙博物馆举行。本次活动由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主办,长沙博物馆承办,湘江新区宣传工作部、各区县(市)文旅(广)体局协办。湖南省文物局党总支委员、综合规划财务处处长彭士奇...
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举办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暨社科普及主题周系列活动 - 天天要闻

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举办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暨社科普及主题周系列活动

5月17日,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围绕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结合湖南省社会科学普及主题活动周,开启主题文化宣传活动。上午9点15分,原创研学思政课《“此致·近你”——“爱”的家书》(父母篇)在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多功能厅首次开讲。炭子冲小学的近百名学生成为了这一课程的首批宣讲对象。该课程甄...
辛追娭毑长这样!湖南博物院首次AI重现,业内:AI时代的文物将焕发新生 - 天天要闻

辛追娭毑长这样!湖南博物院首次AI重现,业内:AI时代的文物将焕发新生

身着橙色汉服的“辛追夫人”,双手安放膝前正襟端坐,五官立体、仪态大方,皮肤肌理清晰可见……穿越2000余年的历史沧桑,人们竟然在今时今日见到了辛追夫人的“真容”……5月17日,“东方睡美人”汉代辛追夫人化身3D数字人亮相。这是在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之际,其考古成果在数字化领域的又一重大应用。马王堆汉墓是...
突然爆火!菏泽郭有才,“当官”了! - 天天要闻

突然爆火!菏泽郭有才,“当官”了!

近日,山东菏泽小伙郭有才翻唱的歌曲《诺言》,带火了菏泽。他经常直播的菏泽南站也成了菏泽最热门的打卡地之一。 5月17日,据菏泽市文化和旅游局官方账号发布的最新视频,郭有才已被聘为菏泽市文化....
四人赛题库-隋朝 - 天天要闻

四人赛题库-隋朝

隋朝(581年—618年),创建者是隋文帝杨坚,建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第二任皇帝隋炀帝杨广迁都洛阳。隋朝仅仅持续了38年,虽然统一了全国,疆土也扩大了不少,但大事不多,存在感不强。隋朝虽然年数不多,但皇帝不少,前后经历了五个皇帝,比较出名的是两个皇帝,杨坚和他的儿子杨广。
古代人都“卖身葬父”,为什么不自己挖坑埋了?背后其实大有原因 - 天天要闻

古代人都“卖身葬父”,为什么不自己挖坑埋了?背后其实大有原因

文丨微生晓芸编辑丨微生晓芸前言估计大家在电视剧里都看到过一个很奇怪的场景,那就是“卖身葬父”。有些人都是因为要钱处理家人的后事,所以就签订了“卖身契”,成为了丫鬟仆人。但是这也让人觉得奇怪,只是挖个坑而已,为什么不自己动手挖一挖?实际上背后大有原因。为何“卖身葬父”?
孙亮之死: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 - 天天要闻

孙亮之死: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

于是孙亮就推断出是小黄门陷害保管员,小黄门不服,孙亮说:“如果这粒老鼠屎是早就在蜂蜜里,那么内外肯定全都是湿的,那就证明是保管员保管不善;如果是新放进去的,肯定是外湿内干,那就说明是被人新放进去的!”
看看2023年广州考古有啥新发现 - 天天要闻

看看2023年广州考古有啥新发现

5月17日,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文物局)指导,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中心主办的“寻迹羊城——2023年广州考古新发现”展览在南汉二陵博物馆正式开展。“寻迹羊城”系列原创性考古新发现展,是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加强考古出土文物...
学历史、制作蚕丝扇,小学生探索唐代服饰文化 - 天天要闻

学历史、制作蚕丝扇,小学生探索唐代服饰文化

极目新闻记者 王媛通讯员 曾偲偲 饶思行 何苗5月17日,在武汉市江汉区大兴第一实验学校的唐代服饰文化体验活动上,一二年级的学生们学习唐代服饰的历史文化,通过亲身实践,感受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和劳动创造的美好。学生们通过一场精心设计的行前一课,跟随研学导师的引导,穿越时空,回到了盛唐时期。通过多媒体展示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