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多么风光,落魄时就有多么忧伤。用这句话用来形容末代帝王最合适不过。末代帝王基本都被权臣拿捏得死死的,不仅权力上处处受制约,就是吃穿住行都得受人管制。有人或许会说,作为一个皇帝,可不可以和权臣“硬刚”一下,赢了血赚,输了也就输了。那么我们接下来细说一下。
古代王朝有一个不成规律的规律——王朝周期律,自秦到清,一代王朝一般不超过三百年,最短者甚至只有十多年。盛者如西汉,两百年多一点,东汉又近两百年,唐有二百八十九年,两宋有三百多年,明有二百七十六年,清有二百七十六年。二世而亡者如秦,从统一七国后开始计算,到灭亡时不过十四年;隋从杨坚篡位自立到炀帝亡国,不过三十七年。
秦始皇,第一个称皇帝的男人
这些王朝总是玩着玩着就把自己玩完了,究其原因当然有很多,历代也不乏总结者。有归咎于人事者,比如后世子孙不知创业之艰,“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明万历皇帝甚至不上朝达二十年。
有归咎于好大喜功者,比如秦始皇修长城,大兴土木修阿房宫,修陵墓;隋炀帝三征高丽,大兴土木,修长城、筑运河,穷尽民力。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不得不反。
有归咎于土地生养极限之说,古代这片土地的极限人口约五千万,在生产力得不到突破的情况下,人口到达鼎峰时就会因生存危机而出现动乱,比如西汉末期人口有五千多万,东汉末期也是如此,东汉之末动乱不止,十室九空,人口直接减少了十之八九。隋朝人口也是五千多万,动乱之后,唐初贞观之治时的人口也远远少于隋时鼎峰。唐玄宗时开元盛世,人口又达到五千多万,所以又出现了安史之乱。
所以我们看古代王朝,一般都是先辈艰难创业,中间的帝王享福,末代帝王遭罪。在西晋以前,末代帝王一般只是禅让,不会有生命危险,但从刘宋开始,基本上前代末帝都逃不过国灭身死的命运,所以刘宋的末帝刘准禅位时哭泣着说道:“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天王家!”但最终仍是逃不过被杀的命运。
皇帝作为皇权的拥有者,有无上的权力,掌握天下百姓的生杀大权,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啥末代皇帝像软柿子,被权臣控制得唯唯诺诺,大气也不敢出一声呢?
比如东汉末年董卓乱政,废杀当时的皇帝刘辩,改立刘协,是为汉献帝。董卓这种大流氓,认的是武力,完全不顾及政治上虚与委蛇。董卓当然也没有讨到好下场,被吕布杀死,之后长安又被一群小流氓李傕、郭汜等控制,汉献帝在他们手中连像样的饭菜都吃不上,更别说什么皇权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把汉献帝迎接到许都供养,生活算是有了着落,但权力确实完全没有了。
汉献帝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据记载还很聪慧
汉献帝也不是没有想法,但人在屋檐下,身边的侍卫都是忠于曹操的人,自己也没有啥办法。后来董承、刘备等人搞了一个衣带诏事件,借汉献帝的名义造曹操的反,以失败告终。之后汉献帝完全就是小媳妇,唯唯诺诺过日子,在公元221年禅位给了曹操的儿子曹丕,自己的封地去生活,又活了十多年才去世,算是得了善终。
汉献帝算是本分,有人或许会想,他何不“硬刚”一把,和权臣斗斗?其实这种“硬刚”的例子也有,比如曹魏的第四代皇帝曹髦,看到曹家一天不如一天,司马家却如日中天,当时权臣司马昭的作为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觉得自己不拼一把曹魏迟早要完,拼一把说不定还有机会。于是他亲自带人马去杀司马昭,谁知侍卫大都不跟着去,去的只是少数人。曹髦还仗着自己皇帝的身份,以为别人不敢动他,还要选择和司马昭硬刚。司马昭的铁杆打手贾充怂恿成济兄弟“司马大人喂养你们,为的就是今日,还不快上!”成济兄弟头也真铁,就直接捅死了曹髦,此后曹家也渐渐被司马家取代了。
曹髦算是很有骨气,但解决不了问题
北魏时的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本来是军阀尔朱荣扶持而立,谁知过了几天皇帝瘾之后,总觉得被人揉捏的感觉不舒服,于是密谋诛杀尔朱荣。有一天,他派人给尔朱荣说:“你的女儿,皇后,今天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快进宫来看呀!”尔朱荣不知是计,没带多少侍卫就进了宫,结果被埋伏杀了。尔朱荣一死,元子攸大喜,以为权力又回到自己手上了,但尔朱荣的党羽们说“不行”,纷纷起兵为尔朱荣报仇,围攻洛阳城,活捉了元子攸,最后将其勒死。
硬刚很有骨气,但是现实很骨感,基本都是被灭。所以无论是汉献帝这种唯唯诺诺,还是曹髦、元子攸这种“硬刚”,他们都无法挽回朝代的灭亡,大江东去,谁又能逆流而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