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杨振宁先生百岁诞辰,9月22日下午,由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在清华大学举行。会上,杨振宁先生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为题发表了讲话。
杨振宁在讲话中回忆起了他与好友邓稼先的往事。
1971年,杨振宁首次访问新中国,当时除了看望住院的父亲,他还见了很多亲戚和朋友,其中最重要的也是他最亲近的朋友就是邓稼先。
邓稼先是杨振宁中学、大学、在美国的知心朋友,更是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的“两弹元勋”。
杨振宁看到美国报纸上说毛主席派了飞机到陕北把美国物理学家寒春接到北京帮助中国制造原子弹,在1971年4个礼拜的访问之中,他一直想求证寒春参加中国原子弹的研发的故事是真还是假?但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杨振宁难以开口。
在快要离开中国的时候,杨振宁终于没忍住向好友邓稼先求问,想知道中国的原子弹是不是中国人自己造出来,没有经过外国人的帮忙。
那年,邓稼先给杨振宁写了一封长信,说他验证了中国的原子弹基本没有外国人参与。
在信的末尾,邓稼先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当时,杨振宁没看懂这句话。50年后杨振宁回应邓稼先的信,他说:“我觉得今天五十年以后,我可以跟邓稼先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上世纪40年代赴美留学任教。
1957年,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与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是20世纪物理学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
2003年起,杨振宁回国定居并在清华大学任教,在培养和延揽人才、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今年5月,杨振宁将他的办公室和资料室内的图书、文章手稿、来往书信、影像资料,以及字画和雕像等艺术品(共计2000余件/册)无偿捐赠给清华,由清华图书馆接收并设立专室进行保管和展示。
“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这是杨振宁重回清华园时以《归根》为题写下的诗句。“因为在物理学前沿工作多年,我想,对于清华有志于科研的学生,我是可以给他们一些帮助,帮他们‘指路’的。”杨振宁如此说道。
邓杨二人报国之路
虽千里殊途亦同归一处
我辈有幸恭逢盛世
更应不负盛世
接过前辈的旗帜
在国富民强的同途上继续砥砺前行
杨振宁先生,生日快乐!
日月宜长寿,天人得大通。9月22日下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在清华大学举行。原国务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张杰,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清华大学原校长、高等研究院院长顾秉林在会上致辞。校党委书记陈旭主持会议。
会议现场下午3时许,伴随着学生艺术团演奏的悠扬乐曲,杨振宁先生在众多嘉宾的簇拥下缓步进入会场,全场掌声经久不息。
陈旭讲话
陈旭在主持中表示,会前,习近平总书记委托教育部负责同志到清华大学看望杨振宁先生,代表总书记赠送花篮,转达总书记对杨先生百岁生日的祝福,祝愿杨先生健康长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杨先生,以及以杨先生为代表的大先生们的亲切关怀。杨振宁先生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近代理论物理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杨先生有着深厚的爱国情怀,始终心系祖国科教事业,为国家的科技发展、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杨先生与清华情深意厚,他在清华园成长、学习,关心、支持和投身学校的发展。90年代,杨先生推动成立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并担任名誉主任。杨先生热心延揽领军人才,积极培养青年学生,推动形成一批重要研究成果,促进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今年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时,杨先生将一大批凝结着学术思想和人生智慧的珍贵文献、资料捐赠给了学校,设立杨振宁资料室,又为学校增添了一座学术和思想宝库。
邱勇讲话邱勇在致辞中代表清华大学向杨振宁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美好的祝福!邱勇表示,杨振宁先生是华人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的获奖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在科学领域也能够取得顶尖的伟大成就。他的获奖为中国人赢得了巨大的荣誉,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赶上时代、赶上世界的信心。杨先生推动创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并担任名誉主任,他曾在2017年高等研究院20周年院庆时说:“中华民族的巨大潜力将要在今后几十年间再度发挥出来。将要创造出远远超过盛唐文化的大时代!”这是一位伟大科学家的文化自觉,也是一位伟大科学家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杨先生牢记父亲杨武之教授“有生应感国恩宏”的嘱托,始终拥有浓浓的家国情怀和拳拳的赤子之心。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清华大学也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奋力开拓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格局。相信杨先生一定可以看到“日出天地正,煌煌辟晨曦”那种“天大亮”的光辉景象。邱勇指出,杨振宁先生具有令人高山仰止的大师风范,是我们心中真正的大先生、真正的大师。杨先生在一个世纪的岁月里,取得了峙立如嵩、博观如海的学术成就,书写了功在世界、心怀家国的隽永篇章。让我们再次祝贺杨先生百岁生日快乐,并与杨先生约定:何止期颐,相期以茶!
陈至立讲话
陈至立在致辞中回顾了杨先生学术成就和为人为师的崇高品德,高度评价了杨先生的卓越贡献。陈至立表示,我们崇敬杨先生,是因为他是当今在世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在世界科学领域享有崇高的荣誉;是因为先生怀有深深的爱国情怀,虽身居海外多年,但始终心系祖国;是因为先生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是因为先生身体力行、呕心沥血为国家培养、延揽了大批人才。值此杨先生百岁寿辰之际,再次衷心祝愿杨先生福寿安康,期待为杨先生庆祝茶寿寿辰!
张杰讲话
张杰深情回顾了杨振宁先生与中国物理学会的深厚渊源以及自己与杨先生交往的珍贵细节。他表示,杨振宁先生始终心系祖国物理学发展,积极组织和推动中国物理学会的对外交流和合作。杨先生不仅取得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卓越学术成就,而且以知识分子担当传承了父辈的“有生应感国恩宏”,对中国物理学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段崇智线上讲话
段崇智代表港中大全体师生向杨振宁先生送上最真挚的祝福,并以“智勇双全”四字表达了对杨先生的敬意。他说,杨教授对学问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探究物理的精美奥妙,是为“智”;杨教授在科研路上奋斗向前,无畏无惧,突破边界,是为“勇”;杨教授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精神相结合创造出辉煌成就,是为“双”;杨教授饮水思源,归根东篱,全心全意全情地投入科学育人、报效祖国,是为“全”。随后,港中大师生代表以视频方式敬贺杨教授茂如松柏,寿比南山。
顾秉林讲话
“少壮求真盖世奇勋惊环宇,仙椿指路满园秀木湛清华。”顾秉林在致辞中向杨先生百岁华诞表示衷心的祝福,对杨先生亲力亲为支持高研院发展,在中国本土吸纳世界顶尖学者,培养走向世界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巨大贡献表达了诚挚的敬意,并代表高研院全体师生送上了精心设计制作的贺寿礼物——“杨振宁的世界”。顾秉林说,杨先生的世界是科学的世界,也是中西融会的世界,他将中国文化的根和西方科学的精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既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他带动世界了解中国,更推动中国走向世界。
杨振宁讲话
杨振宁感谢大家一起庆祝他的农历100岁生日,同时回忆了自己1971年第一次访问新中国时的感受。杨振宁表示,那次访问是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段经历,使得他对新中国有了一点认识,对他的人生轨迹有了非常大的影响。他特别提及当时自己向参与中国原子弹制造、同时也是自己多年挚友的邓稼先提出是否有美国人参与原子弹制造的疑惑。次日,邓稼先写信回复并请专人送达,告知他确实没有外国人参加过我国有关制造核武器的事。邓稼先在信末化用诗句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杨振宁对此深情回应称:“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因疫情不能到场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外学者和杨先生的好友以视频方式为杨振宁先生的百岁华诞送上最真挚的祝福。在大会现场的多方代表共同回顾和学习了杨振宁先生卓越的科学成就、渊深的学术思想和通达的人生智慧,祝福杨先生期颐之年松柏长青、福寿康宁。
清华附小学生代表献花
来自清华附小的学生代表向成志学校的老学长杨振宁先生献上鲜花与祝福。
与会人员合影
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由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兄弟院校及中科院、中国物理学会的专家学者,杨振宁先生亲友,清华大学老领导和现任领导、高研院及兄弟院系的师生代表等参会。香港中文大学的师生和海外学者、友人通过网络平台在线参会。
(来源:贵州改革综合自时代楷模发布厅、人民网、光明日报、北京青年报、清华大学公众号、央视国家记忆微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