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57年邯郸之战结束后,魏安厘王恼怒魏无忌盗出了兵符,假传君令杀死了晋鄙,信陵君魏无忌担心回国受到迫害,也就让手下的将军带着他的军队返回魏国,自己与门客留在了赵国。信陵君“窃符救赵”,保存了赵国却坑苦了魏国。秦国为了报复魏国并警告其他诸侯,出动大军频繁进攻魏国。魏安僖王虽然恼怒,却没有惩罚信陵君,而是把信陵邑奉还给信陵君,但信陵君依旧滞留赵国多年,不愿意回国。
魏国频频遭受秦国进攻,公元前254年秦军甚至攻占了魏国的吴城(山西运城平陆),迫使魏国屈服投降“委国听令”。魏安僖王多次派使者请信陵君回国,信陵君都予以拒绝,还告诫门客说有敢替魏王使臣通报传达的处死。
这时秦国名将白起已死,王龁已老,领军主将则是名将蒙骜。
蒙骜,本是齐国人,秦昭王时期入秦为将,官至上卿。蒙骜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蒙武,他的孙子则是更有名的蒙恬。这些名将没有留在本国而是被秦国吸纳,这说明秦国是用七国的人才对抗六国,而且还经常通过外交手段破坏六国联盟从而出现七国人才碾压一国甚至借助反间计碾压“半国”人才的局面,焉能不胜?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派蒙骜领军夺取韩国的成皋、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二城而设置三川郡,秦国疆界到达魏国的都城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严重威胁魏国的生存。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派蒙骜领军攻克魏国的高都(今山西省晋城市)、汲县。魏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而信陵君滞留赵国不愿意回魏国,也引起魏安僖王的忧虑与信陵君门客的不安。
信陵君门客三千毕竟不都是吃闲饭的,门客毛公、薛公就劝告信陵君说,公子您之所以在赵国备受敬重名扬诸侯,是因为有魏国的存在啊。如今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危急而公子您毫不顾念。倘若秦国攻破大梁而把您先祖的宗庙夷平,公子您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呢?信陵君也是明白人,嘱咐车夫赶快套车回去救魏国。信陵君和安厘王兄弟两人10年未见,重逢时不禁相对落泪。
魏安厘王赦免信陵君窃符救赵之罪,任命信陵君为上将军,让他做魏国军队的最高统帅。信陵君派使者向各诸侯国求援,各国得知信陵君担任了上将军,都纷纷派兵救魏。看来信陵君的威望已经远远在哥哥魏安僖王之上,各国不愿意出兵救援魏安僖王,却愿意听从信陵君的号令合纵抗秦,只有齐国依旧不肯发兵。
信陵君率领魏赵韩楚燕五国联军西向进攻秦国,秦军连战皆败被迫撤退。联军追至河外,包围了秦军。信陵君亲冒矢石,率先冲锋。全军士气大振,势如破竹。秦军阵营混乱,蒙骜因腹背受敌,被迫西退。联军乘胜攻至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秦军紧闭关门坚守不出,联军取得前所未有的胜利。联军与秦军相持逾月,联军撤回。魏安僖王为表彰信陵君败秦收复关东失地的功劳,拜其为上相,封邑五城。
信陵君组织的这次“五国攻秦”给予秦国沉重的打击,遏制了秦国的攻势。不过,五国联军并没有攻入函谷关,战绩有些不如公元前296年孟尝君组织的“五国攻秦”。孟尝君当年与匡章带着联军不仅攻入函谷关,而且迫使秦昭王割地求和。当然,当时的齐国如日中天,是比秦国更强盛的“超级大国”。而现在信陵君带着的五国联军,却没有一个可以单独与秦国抗衡的“超级大国”。信陵君合纵抗秦的战绩不如当年的孟尝君,但信陵君的个人能力却超越当年的孟尝君,能够把一手“烂牌”打成“王炸”的效果,信陵君在“战国四公子”中无与伦比。
从公元前257年邯郸之战到公元前247年河外之战,不可一世的秦军两次遭受重创。虽然秦国国力碾压东方任何一国,但只要东方六国联合起来合纵攻秦,秦国还是有些底气不足。当年秦国可以用反间计挑拨齐湣王与孟尝君的关系,后来可以挑拨赵孝成王与廉颇的关系,现在当然可以挑拨魏安僖王与信陵君的关系。秦国似乎每次军事上顶不住了都可以祭起“大杀器”反间计,但秦国却从未中其他国家的反间计,这说明秦国君王有足够的自信心,对国家权力也有足够的掌控能力,不担心东方各国的“挑拨离间”。
历代秦王都是反间计大师,秦庄襄王当然清楚如何施展反间计。秦庄襄王派人携带了上万斤的黄金前往魏国,秦国使者到达魏国后,找到被信陵君杀死的魏军将领晋鄙的门客,买通他们,让他们在魏安厘王面前诬陷信陵君。晋鄙的门客求见魏安厘王,对魏安厘王说,信陵君流亡在外已达十年,现在担任魏国的大将,诸侯国的将领都归他指挥,诸侯们只知道魏国有个信陵君,不知道还有个魏王。信陵君也要乘这个时候决定称王。诸侯们害怕信陵君的权势声威,正打算共同出面拥立他为王呢。秦国知道魏国在秦国安插了一些间谍,但假装不知道这些人是间谍,请他们代秦国向信陵君表示祝贺,问信陵君是否已经立为魏王了。
魏安僖王毕竟不是魏文侯、秦昭王那样的雄主,看不到魏国的安危系于信陵君之身,个人利益压倒了魏国江山社稷。魏安僖王本就一直对弟弟信陵君颇为猜忌,这些谗言恰恰“直达痛点”,久而久之让魏安僖王不得不相信信陵君有不臣之心。魏安僖王动摇了,派其他人代替信陵君执掌魏国兵权,建立在信陵君个人威望上的“五国攻秦联盟”也就土崩瓦解。
信陵君终于心灰意冷了,既然合纵攻秦的大好局面丧失了,自己苟活在世上又有什么意义?信陵君开始纵情酒色夜夜笙歌,公元前243年在失望和郁闷中死去。信陵君的门客张耳、陈余则在秦朝末年参加了反秦大起义,张耳随项羽入关被封为常山王,陈余则自己为代王。信陵君死去多年后,一位少年去大梁拜祭偶像信陵君时结识了张耳,这位少年就是后来的汉高祖刘邦。信陵君病逝不久,魏安僖王也跟着薨卒,太子魏增继位,史称魏景湣王。
公元前242年,秦国丞相吕不韦与秦王嬴政听说信陵君病逝,立即命令信陵君曾经的手下败将蒙骜再次率军攻打魏国。蒙骜夺取魏国的酸枣(今河南省延津县西南)、燕(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虚(今河南省延津县东)、长平(今河南省西华县)、雍丘(今河南省杞县)、山阳(今河南省焦作市)等二十座城池,设置为东郡(治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市)。魏国再次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
公元前241年,魏景愍王遣人出使赵国,与赵国结盟,并提出抗秦合纵,获得了楚国、韩国甚至燕国的响应。当时赵国老将庞煖刚刚领军击败了燕王喜十万大军的袭击并擒杀燕军主帅老朋友剧辛,此战不但稳固庞煖在赵国的地位,也使赵国重新赢得了在列强中的威望。战国最后一次合纵行动终于达成,庞煖名正言顺的成为了联军统帅。当时合纵五国实力最强大的还是楚国,而且春申君作为硕果仅此的“战国四公子”,联军推举楚考烈王担任合纵长(盟主),春申君当权主事(秘书长)。
庞煖认为,攻秦之师屡向西进攻,均在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被阻,不如绕道蒲阪(今山西永济西南),南渡河水,迂回至函谷关后,可以出其不意。五国联军分路出蒲阪,进展顺利,至蕞(今陕西临潼北)时与吕不韦所率迎击秦军相遇,这已经是咸阳的大门口了。
吕不韦分析联军情况,楚军远来军士疲惫,战斗力不强。但楚国作为牵头合纵的大国影响较大,如楚军战败,则联军必不战自溃。吕不韦遂决定先以精锐部队,乘联军夜间疏于防范之机,突袭楚营。楚军获悉秦军偷袭,不是通知联军主帅庞煖趁机调动精锐部队伏击,竟然连夜拔营逃走,这就导致五国联盟崩溃。其他四国见楚军撤走,军心动摇纷纷要求撤军,庞煖只好应允,于是联军作鸟兽散。
庞煖对齐国不知死活依附秦国不参加合纵抗秦极为恼怒,同时也不想大军出征无功而返,率领赵军转而进攻齐国,夺取齐国饶安(今河北盐山西南),为赵国获取了出海口。
战国时期最后一次合纵抗秦就这样因为楚国的临战脱逃而告吹,楚国已经失去了影响战国局势的能力。楚国担心遭致秦国的报复,把首都从钜阳(今安徽太和县东北)迁到寿春(今安徽寿县),这里成了楚国最后的首都。楚考烈王把作战失利的罪责归于春申君黄歇无能,从此开始冷落黄歇。
黄歇为了固宠,不断向楚考烈王进献美女,其中门客李园的妹妹备受楚王宠爱还为楚王生下了儿子熊悍、熊犹。司马迁记载黄歇把有身孕的宠姬即李园的妹妹进献给楚考烈王,并说楚考烈王无子。但楚考烈王做人质留在咸阳时,曾娶秦昭王的女儿为妾,生下庶长子熊启,楚考烈王还有儿子熊负刍,并不属于“不孕不育”。因此继承楚考烈王王位的楚幽王熊悍、楚哀王熊犹是春申君黄歇私生子的说法,应该是楚王熊负刍、末代楚王熊启党羽的传言。
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熊完薨卒,楚幽王熊悍继位,李园成了国舅。李园以楚幽王的命令传召春申君入宫,然后在棘门埋伏下刺客伏杀春申君,并派官吏把春申君家满门抄斩。
“战国四君子”中“善战”的信陵君与“善辩”的春申君都退出了历史舞台,秦灭六国也就进入最后的准备阶段。那么秦国如何完成灭六国的最后准备呢?请看下集,秦国宫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