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一声庄严的宣告,预示着这个国家将告别一百年来的动乱。“中华人民站起来了”——代表着中华民族向世界发声的正是毛泽东。
经过历史的检验,毛泽东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他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明确了中国的发展方向,在历经艰险之后,他与众多共产党人一同开创了新中国。为什么共产党能够开创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列宁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能够走向复兴与成功的根本。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领路人,在1949年高票当选国家主席职位,作为新中国第一任国家主席,毛泽东不负众望,在头一个十年稳定住了国家的局面、给国家带来了重大的建设项目、推进改革、改善民生,在各项工作中出色地表现出来一代大战略家的远见卓识。
本篇文章,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在毛泽东第一个十年任期结束后,谁能接他的班?最后又是谁成为了新中国第二位主席的。
1949年,面临中国百废待兴的时刻,毛主席时年56岁,作为一名政治家,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从1921年创建中国共产党算起,他已然革命28年,尝遍了革命道路上的艰辛苦楚。他作为富有理想的新一代革命者,高举旗帜为了祖国坚持奋斗。28年的拼搏终于迎来了这一刻,要是一般人,面对这一刻,本应觉得大事已毕,自己应该享受待遇,而毛主席作为开国领袖,却丝毫不敢放松。
在从河北的西柏坡进入北京之时,他就提醒过自己,也提醒自己的革命战友与队伍,“我们是进京赶考,绝不做李自成”!建国之后,他更是时刻谨慎小心,他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中国还远没有脱离危险的境地,还需要他们更加努力。
1949年到1959年十年的时间,毛泽东兢兢业业完成自己的工作,这十年的时间,中国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经济赢得快速发展,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朝鲜战争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每一个战略大决策都少不了毛主席日夜操劳与思考。
经过十年的奋斗,毛主席来到了他成为主席的第一个10年,这个时间是他期盼已久的。他几乎把一生都交给了革命、交给了党。蓦然回首,他也已经开始头发花白,国家开国十年之后,他也六十六周岁了。
眼看着中国在他的领导下已经开始走向正轨,他也开始想让更加年富力强、更具有开拓精神的年轻人上来,接手国家政务。毛主席是一个积极果断、雷厉风行的人,办事从不拖泥带水。大家也很习惯他的处事方式,他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超越时代的大政治家,其独到见解与思想在同时代往往很难被理解,但经过时间的发展,他的认识又十分正确。
但哪怕是建国后,威望无两的毛主席在提出自己想法时,也常常会被其他同志提出一些意见与建议,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毛主席身为国家主席,任务重大,有很多想法都需要进行党内商议。其二,毛主席有些想法高瞻远瞩,其超前的眼光并不被很多人理解。
1955年,毛主席就党内小组会议提出要卸任主席的职位,让更年轻的人来担当国家主席,这在小组内掀起来一阵讨论。在那个时候,没有人能够知道,谁能够取代毛主席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在那个时候,毛主席是国家最为重要的精神与实际领袖,历史地位与实际职务无法被人取代,经过毛主席的要求,党内小组还是认可了这个说法 。
1957年,毛主席在与党内外重要人士沟通的过程中,也在讲话时提及此事。众人都认为毛主席只是说说而已,因为大家看到毛主席身体健硕,而且在那个时候,国家还很需要像毛泽东这样一位能够合理处理问题的国家领导人。
1958年,毛主席正式发表声明,他决定辞去国家主席的职务,只保留党主席。据他说,一方面可以节省时间为党做事,另一方面可以节省时间,对自己的身体也有很大的好处。
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从周恩来到下边的各级领导、党员有很多人对此提出反对意见。
但是,毛泽东却坚持自己的见解不变,很多人也知道毛主席从来行事果断,不拘泥于定式。经过毛主席的一再坚持,党组织最终向后妥协了一步,那就是党内决定创立“名誉主席”这一职位,由毛泽东担任。其实,毛主席根本不在意这些名誉,早在1955年解放军大授衔时,毛泽东就坚决地推辞了“大元帅”军衔。
毛主席从二十几岁参加革命,到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毛泽东可以说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全过程,也领导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他已经与共产党密不可分,不能让毛主席脱离党的主席这一职务,已经是党员们共同认同的底线。
从1955年开始就已经想要退出职位的毛泽东,到了1959年就已经做好了准备,在人大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在会上宣布自己将退出国家主席的职位。那么,毛主席卸任国家主席的职位,谁来干?谁能领导中国人民?正是人生好时光的毛主席要干什么去呢?
人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很多人感叹时光流转太过匆匆。毛主席一生热爱学习,从年少时的“学不成名誓不还”,到学生与少年时代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再到“乌蒙磅礴走泥丸”的青年豪气,再到“当年鏖战急”的中年回忆,等到毛泽东接近老年之时,又回忆当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只恨时间太匆匆。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他在战乱时一边躲避着大炮与飞机的轰炸,一边刻苦读书,钻研中国日后的发展方向。他为了能够挤出更多的时间,几乎常常在办公桌上一坐就是一个半天。
建国以后,国家面临着百废待兴的状况,可谓“一穷二白”,国家的政务、军务繁忙,让年过半百的毛主席更加的辛苦和劳累。毛主席身为国家主席,本来就已经工作繁忙,再加上还要了解全国人民的民生情况,再加上整个国家的工业化、农业改革,事情千头万绪,要想处理好,并不简单。
毛主席为了节约时间,总是在书房里处理政务,他书房就在中南海的一角,那是他生活与工作的地方,他起名菊香书屋。按照正常的规定,毛主席可以在北京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但毛主席执意不肯就是要住在自己的书屋里,很多的老党员与领导,怎么劝都无济于事。
毛主席每个月有五百多元的工资,自己虽然勤俭节约,但光是租房子的费用就要花去一百多元,还常常要接济革命多年以来的朋友、亲人、战友、同志,还好他的《毛泽东选集》畅销海内外,尤其是海外稿费补贴了毛泽东开支不少,否则,毛主席的工资是绝不够花的。
自从当了全国主席开始,毛主席就对于权力有着十分谨慎的态度。他曾经一再警告下属,现在的中国还很穷,党员干部要吃苦在先,处理政务要以公平为要。
毛主席在政务上的处理,总能直接抓住问题的关键,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毛主席处理人情世故的能力也非常强,在毛主席老家的人,也难免要求助于毛主席,毛主席对于事情能够合理的办好,既不动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又能够合理的帮助到老家的亲人与朋友,尽量分担一下他们的困难。
毛主席干工作十分认真,很多时候认真工作到忘记了吃饭,照顾他生活的干事员总是要把饭菜热了好几遍,毛主席才能吃上饭。
如此忙碌的工作,有时候也让毛主席感觉辛苦与劳累,他解决劳累的办法无非是在书房旁边的院子里走动走动,活动一下筋骨,与警卫战士聊聊天。
毛泽东在主席的岗位上一边辛苦工作,一边也在思考着整个国家的未来。中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一个新的国家,如何能够让共产党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更好地服务于人民?这是他最为关心的事情。
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有那么多的同志牺牲在了解放的道路上,这个国家一定要越来越好,才不辜负这些人的牺牲。
从毛主席的著作我们也可以看得很清楚,他也是一步步从青年时代的懵懂逐渐成为一个有着深远眼光的大战略家。毛主席的思想的形成在于他中年以后,随着见识的积累,再加上天生的聪慧,逐渐开创了一条能够带领中国走向未来的道路。
从1949年到1959年,他在执政的前十年中,完成了无数今天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大事,“一化三改造”、两个“五年计划”、“消灭娼妓”……一件件大事使军阀混战、思想动荡、百姓苦不堪言的旧中国变成了,拥有初步工业化、政治清明、人人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那个时代激情火热、劳动光荣,这是毛主席的正确领导,更是全国人民同心同德的团结奋进。
毛主席是一个有着深谋远虑的人,他发现共产主义与自己思想还是有着向前发展的空间。他经过思考发现,1959年的中国还有再发展的空间,但是等到几十年后,中国的发展会不会停滞?他的路线还需要进一步的成熟与探索,接下来,他还是要解决中国在以后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做准备。
为了解决中国以后的重大问题,毛主席需要利用自己的时间进行深入的研究。但是,每天政务繁忙,他抽不出时间来进行对中国发展理论的深入研究,毛主席于是想到,卸任主席的职位,让其他人担任主席,而他,要研究更加重要的问题,为后来的中国铺路。
经过毛主席几次三番地提出卸任国家主席职务,去做一个学术调查员。这在当时党内高层看来实在出乎意料。但毛主席的决策总是这样超出时代,按照他的逻辑,这些事情当然都是在情理之中。
那么,如果毛泽东卸任国家主席,谁能当主席呢?
毛主席执意要当学术调查员,进行学术研究,这在党小组内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全国人民对毛泽东当主席几乎可以说形成“定式”,这些年,毛主席在政务上、军事上、战略上的能力有目共睹,大家都认为,到目前为止,没人能够成为下一个比毛主席还能胜任这个位置的领袖。
经过毛主席一再请辞,党内进行激烈讨论后,决定让毛主席一生的战友,“红军之父”朱德担任国家主席一职。按照资历来说,朱德是完全能够成为下一个人选的。在井冈山会师的时候,就是“朱毛”红军会师,朱德作为中国解放军的总司令,当然是毛主席之后的第一主席人选。
虽然,有许多人推荐,但朱德却并不愿担任国家主席的职位,他认为,自己比毛主席还要大七岁,已经是一把年纪的人了,不适合做主席。
朱德在党内工作多年,在重要的事务处理上,也有着丰富的经验,有时候,毛主席没有时间处理的事务。朱德也可以作为代理处理,朱德作为主席是有这个能力的,可是朱德一生谦逊,再加上年纪较大,害怕胜任不了国家主席这个职位。
于是,朱德就向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邓小平,推荐比他更合适的人选——刘少奇。
朱德专门为了这件事给邓小平写信,朱德觉得刘少奇同志合适做国家主席。刘少奇在党内也是一位资历很深的老同志,延安时期就是五大书记之一,屡经考验,为党和人民作出了许多贡献。
他在人品上极为正直,能力上出类拔萃。做人谦逊而不卑不亢,一直在党内担任重要职务。最终,经过多番商议,和许多高层人物的互相妥协,刘少奇在第二届人大二中全会上正式被选为国家主席。
在刘少奇作为国家主席期间,中国加强了与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等很多国家的联系与交往,在外事活动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刘少奇同志也十分重视党内民主,遇到问题及时与党内众多同志、毛主席商量对策,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一个主席的能量。
与此同时,毛主席终于可以抽出时间,来研究中国的社会与发展的问题。他认为,中国的社会需要进入一次大的变革,这个变革将会决定中国未来的发展。
1959年,本已决定退居二线的毛主席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本该退下去的毛主席开始思考如何解决新的矛盾。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毛主席在这一年已经到达人生顶峰,如果彻底退下来做个安稳职位也无妨。
可对毛主席那一代人来说,国家和人民永远站在第一位,如何对国家、对人民好,他就该如何做。毛主席作为社会调查员在最后的时间里,他完成了中国社会的两大变革,通过调动革命队伍的方式开启一个时代,是中国最为深刻变革的种子。
自有秦以来,从两千多年的王朝变幻对百姓来说只总结成一句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只有毛主席仅仅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解决了2000年来最为难以迈过的那一道关卡,让人民当家作主。
更为关键的是,在毛泽东的最后的时刻,不光光为中国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还将未来的路交到了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手上。
历史由此进入了一个变革的时代!
毛泽东作为国家的主席,最为重要的思想家、大战略家,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他大笔一挥,完成了自己对于中国最后的塑造。他高瞻远瞩的看到了中国即将要到来的变化,并且顺应潮流促进中国变化的发生,他的推力是中国进入新时代最为重要的力量。
这一切的起点,来源于毛主席最为重要的一句话,那就是“为人民服务。”“人民”是毛主席终其一生所要创造的团体,这个团体要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这个力量足以带领中国完成伟大的复兴,甚至可以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毛主席终其一生所要完成的就是要让祖国再次强大起来,在耄耋之年哪怕他身患重病,也在外事接见、批改公文中度过,哪怕“改革开放”这一策略在毛主席时代也早有雏议,直到邓小平主席上台,才完全实施。
所谓时势造英雄,真正创造了这个时代的人就是毛泽东,寻常人能够坐到国家主席的位置上开心还来不及,可是他早早地就打算退居二线,结果由于时事变迁再度出山。
事实上国家主席一职已经不能完全承载毛主席那超越时代、穿透未来一生的大战略、长远目光。
大忠大勇,大仁大义,毛主席卸任国家主席一职时就做好了退休的打算,因为在他心里只有一个目标:伟大的中华民族再次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