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看过一部电视剧,剧情早已经忘了,只有披头散发的崇祯帝朱由检狠心砍下长公主手臂然后在煤山自缢的画面还记忆犹新。
那个时候觉得这皇帝死的真是悲壮,后来历史书看多了才发现,悲壮的又何止崇祯帝一人。南宋时陆秀夫背着小皇帝,带着皇族宗亲八百余人跳海殉国的场景,要比这个悲壮多了。可明明,崇祯帝还有翻盘的可能啊,比如,迁都南京。
众所周知,明朝的都城本来就在南京,燕王朱棣称帝后才迁到了北京。南京作为陪都,政府机构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六部三司一应俱全,各个机构都是满员配置,就差一个皇帝。如果当初崇祯帝由天津水路南下,可以完美的避开李自成的军队,安全到达南京后即刻就能无缝衔接的开工处理政务。野心勃勃的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就会发现,面对他的是几十万入关的清军,崇祯帝坐守长江天险,养精蓄锐,等李自成的起义军和清军斗的两败俱伤之际再带兵反攻回北京,那么明朝的国祚至少还可以再延续几十年。
既然迁都南京有这么大的好处,为什么崇祯帝没有迁都,而是选择固守北京,最后落个吊死煤山的下场?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崇祯帝并不是昏庸无能之辈,相反,17岁登基之初,就联合朝中势力拿下了魏忠贤,那个时候的他还是有挽大厦于将倾的胆识和魄力的。只是,崇祯帝的身上有个作为统治者最致命的缺点:太爱面子。
在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队伍越来越壮大的时候,崇祯帝就有了迁都南京的想法,只是,迁都这种事儿,一旦提出来,必然要承受守成派的骂名,崇祯帝不想承担这个骂名,于是暗示内阁首辅陈演提出迁都一事,结果第二天朝会时,无论崇祯帝如何提醒陈演,陈演绝口不提迁都一事。崇祯帝只好在散朝后,又密诏翰林学士李明睿,由李明睿在朝堂上提出南迁的建议,到时候,李明睿一派的官员跟着附议,崇祯帝只需顺水推舟即可。
可惜,崇祯帝高估了朝臣对他的忠诚。
南迁的建议一提出来,就激起了以陈演为首的北方官员的激烈反对,反对的理由无外乎都城南迁丢了祖宗社稷、宗祠尊严,满嘴的忠君为国。于是,崇祯帝为了把自己从不顾“宗祠尊严”的负面评价里摘出来,不光驳回了李明睿的迁都建议,还把李明睿给贬谪了。给主子背了锅的李明睿心灰意冷,至此沉湎酒色不问政事。
迁都的最佳时机,就这么被崇祯帝错过了。
而北方官员反对迁都,真的全是因为宗祠尊严吗?恐怕,也不尽然吧。
南方官员对于迁都这件事,一直是无所谓的态度,因为迁不迁都,对他们来说都没什么损失,可对北方官员就不一样了。
北方的官员,大多是门阀士族,根基在北方,家眷在北方,田产、房宅以及各种不便于搬走的又值钱的大物件都在北方,一旦都城南迁,利益必然受损,而且,南方有一整套的领导班子,到了那边,就是人家的地盘儿,谁也不能保证过去之后,还能享受在北京的待遇,还能享有北京的权势。怎么看,都是一项赔本的买卖,所以就死命的阻止迁都。
而且,因为都城在北京,很多北方没有的东西,都要从南方利用京杭大运河运到北京。五谷杂粮、蔬菜水果、木料瓷器、纺织品、军需品以及麻、煤、桐油等,那么多种东西都要由运河输送,明政府在各地设立检查站,负责对这一部分货物征税。这一路上的货物税、通行税以及其它的税费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一部分进了国库,还有一部分进了两岸官员以及朝中位高权重者的口袋里。一旦都城南迁,很多东西就无需再送往北京,那么,某些既得利益者就少了很多灰色收入。而且,从历史角度而言,京杭大运河不止带动了沿河两岸的经济,更关系着沿途的民生,迁都影响极大,所以,他们只能阻止。
其实,如果崇祯帝能够硬气一点,坚持迁都,这些反对的大臣们也没有办法,毕竟人家才是皇帝,可是崇祯帝死要面子啊,不愿背负丢掉都城的名声,只能任由大臣们牵着鼻子走,最终导致了自己与明朝的覆灭。
据史料记载,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崇祯帝自知大势已去,不愿成为俘虏,于是留下遗书,吊死煤山,遗书的内容大致是说:诸臣误我,致使逆贼直逼京师,朕死后无颜面对列祖列宗,是以自去冠冕、以发覆面……
永乐帝朱棣迁都北京后,民间称其“天子守国门”。
崇祯帝吊死煤山后,民间又称其“君王死社稷”。
乍一看,两句话都是在称赞明朝君主的,可我看来,君王死社稷明明就是在讽刺朱由检,如果他不是那么爱面子,那么瞻前顾后、优柔寡断,明朝不至于那么早覆灭,至少明朝的江山不会断送在他手上。
一手好牌打的稀烂,也是令人唏嘘不已……
(文中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