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来都是战争不断。在战争中,除了经济外,军队一直都是战争胜负的重要一环。在众多出名的军队中,这支军队相当独特。本来是一支守卫边疆的边防军,但是却摇身一变成了保卫首都的禁军。本来是由边防大将领兵,但是后来竟然由宦官领兵。非但如此,宦官领导下还相当强悍。这支军队就是大唐中晚期的支柱,他的存在才延续了大唐的国祚,他的名字就是神策军。
神策军的前身
说到神策军,他的诞生还是托了大唐战神哥舒翰的福。虽然哥舒翰晚年在与安禄山叛军的灵宝战役打的全军覆没,但是这并不能遮掩哥舒翰的伟大。毕竟,在君昏臣暗的玄宗晚期,跟大多数武将一样,有些事是不可避免的。说回我们的神策军,神策军是当年哥舒翰为了防备吐蕃进攻而设立的一支边防军队。当时的神策军是由哥舒翰下的大将成如缪担任长官。与神策军同时建立的还有其他七支军队,分别为宁边、威胜、金天、武宁、耀武、天成、振威、神策。
开始的神策军还没有这么神,还只是陇右八大军区之一,在安西铁军面前,神策军也只是一个小角色。但是军队的命运也跟人一样,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大量边军被调入内地平叛,神策军也跟大多数边军一样进入了内地。神策军这个时候由成如缪的部将卫伯玉带入中原,兵力只有几千人。
在乾元二年的相州之战中,九大节度被史思明教育了一番,虽然责任是鱼朝恩的,但是鱼朝恩是谁,当然一顿乾坤大挪移就转到了郭子仪身上。而神策军这个时候作为二流部队被安排在了陕州防备叛军。由于神策军的驻地陇右已经被吐蕃攻陷了,所以神策军指挥官卫伯玉就成为了神策军节度使。
后来,卫伯玉调离,陕州节度使郭英乂代为管理神策军。后来,由于郭英乂的调离,这支军队就由唐朝大宦官鱼朝恩掌管,鱼朝恩仍然用神策军的名号。当然,这个名号从此将一直伴随着他直到大唐行将覆灭。所以,神策军的主力就是由陇右的二流边军以及陕州的地方军组成。这些部队相比于安西铁军比不了,但是对于一般的节度使军队还是不相上下的。
神策军代替禁军
广德元年(763年),由于陇右的丢失,长安的缓冲地带锐减,吐蕃长驱直入进犯长安。由于禁军战斗力一直不强,就像萧规说的:“千里挑一的好手,在这里站废了。”被打崩溃的禁军四散逃跑,代宗逃往陕州。
正如《旧唐书》所说:“时禁军不集,征召离散。”这个时候鱼朝恩率领神策军出现了,《旧唐书》记载:“兼护车驾,幸其营焉。京师克平,朝恩以所统军归于禁中。”最大的功劳莫过于救驾,在长安被吐蕃攻破,代宗没人管的时候,鱼朝恩率领的神策军那就是代宗的救命稻草。
所以,倍有安全感的代宗在长安收复后,就把神策军留在了身边,摇身一变成立禁军。鱼朝恩也是成为代宗的大红人,任他为天下观军容处置宣慰使。说到这个观军容处置宣慰使还真是鱼朝恩最熟悉的官职。
据《旧唐书》记载:
“九节度讨安庆绪于相州,不立统帅,以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观军容使名,自朝恩始也。”
当年的唐肃宗创立了这么个官职,而第一个担任这个官职的就是鱼朝恩。不过,在相州攻防战中鱼朝恩的变现可不好,毕竟是宦官嘛,打仗还是交给武将比较妥当。现在可好了,第一个担任观军容处置宣慰使的现在成了天下观军容处置宣慰使。不仅成为这么个大官,还“出入禁中,赏赐无算”,毕竟是护驾有功的人,神策军变成禁军之后,也得到大规模扩充,收编了安史之乱的降将的军队。因为代宗发现,靠这些个没良心的节度使还不如靠自己。后来在德宗时期,由于藩镇割据的矛盾更加尖锐,所以神策军再次扩充到了十五万人。
既然扩充到了这么多人,那神策军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呢?
神策军构成以及职责
第一,作为天子禁军
据《新唐书》记载:
“设大将军一人,正二品;将军各四人,从三品。统军各二人,正三品。 护军中尉各一人,中护军各一人,判官各三人,都句判官二人,句覆官各一人,表奏官各一人,支计官各一人,孔目官各二人,驱使官各二人,长史、录事参军事、仓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胄曹参军事各一人,司阶各二人,中候各三人,司戈、执戟各五人,长上各十人。”
根据这些官职设置,会发现,他的官职跟禁军官职还是有些相似的。玄宗时期龙武军的官职根据《唐六典》神策军的主要官职就是仿照龙武军。后来他的驻地也是在北衙,属于北衙禁军主力。
第二,作为中央直属部队参与作战
神策军武力强悍不仅是由于作为中央禁军,还是由于他长年在京畿关中地区长年作战。据《旧唐书》记载,唐德宗贞元五年,吐蕃大举进攻宁州,作为神策军将领的高崇文率领三千神策军出战,大破吐蕃。
再有,大历八年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叛乱,李承昭率领神策军讨伐。况且,神策军不只是布置在长安,左神策军还布置在关内道八镇,右神策军在关内也有布防。而且神策军布置区域主要在京西北,作用当然是为了防备吐蕃。
唐德宗时期白志贞之乱,神策军改由宦官统领,神策军成为中央直接指挥的军队。在唐朝中后期随着节度使越来越不听中央指挥的情况下,神策军作为大唐王朝军事支柱的地位凸显。
第三,作为中央部队吸收节度使兵源达到削弱目的
这里就不得不说到神策军的兵源问题。神策军在唐德宗时期已经达到了十五万人,这么大的编制兵源问题当然重要。其兵源主要靠以下三种:
第一种,继续不断收编节度使的优良军队。例如: 《新唐书》记载:“镇国军节度使骆元光自华 ( 州 ) 引军灭良原,元光卒,军入神策。”
第二种,以“神策军行营”名义兼并长安关中地区的军队。所以,在《新唐书》中就是这样记载的:“塞上往往称神策行营,皆内统于中人矣,其军乃至十五万。”
第三种,主要就是招收在长安京畿地区的工商子弟。
由于前两种的兵源的存在,既保证了神策军的战斗力,也平衡了藩镇节度使与中央的军事上的平衡。正是由于神策军不停的兼并藩镇的优良士兵,才使得大唐能够依靠这支禁军保持中央的权威。不然,可以想象唐朝中央政府在藩镇割据愈演愈烈的中晚唐早就被藩镇灭掉了。
不过该来的终究回来,神策军的优势在后来竟然变成了劣势。由于作为禁军,神策军的待遇一向是高于藩镇兵的,所以后来大量的富家子弟都混进了神策军,这样的人是毫无战斗力可言的。
再有,由于德宗之后神策军的主要长官是宦官,宦官的统兵能力是相当有限的。就连其中能力最强的鱼朝恩也打不好相州之战,更何况后面的宦官。随着后期统兵人才的匮乏,加之神策军更多的成为了宦官控制皇帝的工具,藩镇逐渐强大,兼并起来越来越困难,神策军战斗力每况愈下。。 “
在唐僖宗时期,神策军完全失去了作用。兵源主要就是工商业以及富家子弟,并且主要就是陪着僖宗皇帝玩。当黄巢大军进攻长安的时候,可想而知是什么结果。终于,这样一支军队随着大唐的复兴而建立,随着大唐的灭亡而最终灭亡。随着神策军在黄巢的打击下灭亡,大唐皇帝真的就成了“孤家寡人”了,被朱温挟持到了洛阳。
参考资料:
- 《唐六典》
- 《新唐书》
- 《旧唐书》
- 《中晚唐五代兵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