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陈江
“梦想红河”微信公众号截图
近日,云南红河“女子自曝怀孕期间摆烂不上班,丈夫是市副处”一事引发关注。该女子表示,自己在县城的文旅局工作,老公在市里是副处级领导。自己怀孕后把工作都分给合同制同事,“之后又在家里摆烂了一段时间没去上班”。据人民日报报道,7月9日,云南红河县联合调查组发布通报:当事人杨路某某的招录程序合规、孕期请假符合规定,而引爆舆情的“副处丈夫”纯属虚构,杨路某某为此受到记过处分。
如今在网上,靠编个假身份博眼球好像成了赚流量的套路。杨路某某在社交平台上挂着“摆烂上班”“副处丈夫”的标签显摆,其实跟那些网红装土豪如出一辙。但她把上班摸鱼、偷懒当成特权炫耀的样子,可把大家惹火了。不少人都纳闷:“这请假真的合规吗?”进而怀疑当初单位录用她是不是走了后门。
尽管调查证实其丈夫仅为州某部门普通工作人员,但“副处”标签的杀伤力可不小。一个虚构的行政级别,可以让小娇妻当上“体制懒人”,立即触发了公众对权力滥用的想象。近年来,“体制内福利”“萝卜招聘”等案例屡见报端,公众对特权现象已成惊弓之鸟。杨路某某的谎言之所以引发连锁反应,本质是民众借机表达对公平机制失守的一种警惕:哪怕故事是假的,担忧却是真实的。
值得玩味的是,她编身份时特意选了“副处”这一标签。在我国的行政体系里,副处级不算多高的官,但手里掌握了一定的公共资源支配权。将“领导家属能当体制懒人”当作炫耀资本,甚至作为不干活的挡箭牌,暴露了官僚文化的根深蒂固。
通报中一个细节耐人寻味:杨路某某请假期间,其所在股室工作由“另一名合同制职工正常接转”。这轻描淡写的表述,掩盖了体制内用工双轨制矛盾 ——编外人员往往干得多、待遇差。也正因这类现象的存在,人们才对虚构的“副处丈夫”深信不疑,可谓“假事真信,因真事有假”。近日内蒙古赤峰一公职人员梁某被判缓刑后仍工作5年,单位起诉索还工资41万,便是例证。怕只怕,虚假特权故事成了真问题的遮羞布,真实存在的孕期职工权益保障、编外人员工作压力等难题反而被掩盖。
这次处分杨路某某,依据的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规定》里“散布不实信息造成不良影响”这一条。这其实给所有公职人员划了条线:网上说话可不是自家小院,可以随便说。个人账号要是成了舆情导火索,丢的不光是自己的脸,还损害政府公信力。这年头公职人员网上发言需有边界,敲下的每个字有可能助力治理,也可能给治理添乱。
杨路某某的闹剧收场了,但留下的疑问还在:为何一个县级事业单位职工会虚构权力靠山?为何“副处丈夫”的谎言能瞬间点燃全网情绪?在这些问号背后,藏着公众对权力阳光运行的渴求,对打破体制特权的期待。虚构的“副处丈夫”倒下了,真实的公平诉求依然站立。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