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清明节祭祖,老一辈讲究:“三菜不上桌,福气不进门”,这3道菜究竟指的是啥?
“清明节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让我们在传承中汲取力量,在追思中坚定前行。”清明节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人们往往会选择这一天给家里去世的先人扫墓、祭拜、添坟,用以表达对先人的思念情怀,因此清明扫墓、祭拜已成一种习俗,不仅是为了祭祀先祖,更是为了后人祈福。
《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头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气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常言道“百善孝为先”,清明节上坟则是最好的体现,现代人上坟讲究的是移风易俗,与过去的烧纸和放鞭炮等习俗截然不同。而现代更高级的做法还有云祭拜,家家户户的供桌上飘起了人间烟火。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老辈的供桌上少不了的是青瓷花碗里压着的三道“硬菜”,老话说“三菜不上桌,福气不进门”,那些藏在热气腾腾的舌尖密码,是链接祖辈与现代人情感的“接福暗号”,那么这神秘的“三道菜”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有一种说法,这3道菜可能是指辛辣刺激的菜肴。在祭祖这样庄重肃穆的场合,辛辣刺激的味道可能被视为不恰当,与宁静祥和的氛围不相符;或是指寓意不好的菜肴。比如,某些象征衰败、离散的菜品,可能会被认为给家族带来不好的兆头;亦或是与祭祀礼仪不符的菜肴。例如,一些在当地祭祀传统中被明确禁止的特殊菜品。其实,大多数地方都是指这三道菜,一起来看一下吧!
第一:四四方方的红烧肉
在古代,人们就认为红烧肉是一种能够表达丰盛和美好的食物。将其摆放在供桌上,是希望先人们能够感受到子孙后代的生活富足。老辈常说“供桌不见红,财神绕道走”,所以红烧肉是最好的贡品,有着“金砖罗玉盘”的感觉。
具体做法: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切成大小均匀的方块,放入锅中加入冷水,倒入适量的料酒,大火煮开后撇去浮沫,捞出沥干水分备用;起锅加油,放入适量的冰糖,小火炒出糖色。当冰糖融化并变成焦糖色,有小泡泡出现时,倒入焯好水的五花肉块,翻炒均匀,使每一块肉都裹上糖色;接着加入葱姜蒜、八角、桂皮、香叶等香料,炒出香味。接着,加入生抽、老抽、料酒,继续翻炒,让五花肉充分吸收调料的香味。加入适量的清水,没过五花肉块,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炖煮的时间大约在 40 分钟至 1 小时加入适量的盐,再盖上锅盖继续小火炖10分钟,时间到了后开锅,大火收至汤汁粘稠后即可关火出锅,美味即成。
第二:红冠报晓的公鸡
老话讲“鸡鸣五更福进门”,因此供桌上少不了公鸡,同时还有着黎明即将离去,曙光即将到来,给人以希望,给人以美好未来,是勤劳和守时的代表,因此农村老人都会用公鸡作为贡品,来表示对先辈的尊崇。
推荐美食:土豆炖鸡
先将鸡肉煸炒至金黄,锁住其鲜嫩的口感,再加入切好的土豆块,一同在锅中翻滚炖煮。调料的巧妙搭配更是关键,适量的盐、生抽、料酒等,如同魔法调料,为这道菜注入灵魂。当鸡肉与土豆在锅中相遇,奇妙的化学反应就此展开,鸡肉的鲜美逐渐渗透到土豆的每一个细胞,而土豆则用自身的醇厚为鸡肉增添了一份浓郁。
第三:游龙戏珠的蒸鱼
老话常说“无鸡不成宴,无鱼不成席”,说到鱼,民间有“鱼头一照,吉祥来到”的说法,而且还必须是有头有尾的鱼,这是因为寓意“富足有余”,“有头有尾”,“鱼”谐音“余”,供桌上有鱼寓意富足有余,年年有余。
推荐美食:清蒸鱼
清明将至,望能吃上一口心心念念的家乡味儿,望人间事事皆清明,以感恩的心去缅怀那些曾经陪伴我们的亲人,去珍惜当下每一份温暖和感动,去迎接未来的每一份希望和挑战。我是晓峰,喜欢晓峰分享的美食,不要忘记关注吃货峰子哦!
本文由吃货峰子原创,欢迎关注与您一起交流,让大家受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