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看向手机或电脑屏幕上五彩斑斓的颜色时,我们知道显示屏上面的颜色是由一个个微小的像素点组成的,而每一个单独的像素点又由光的三原色(R-红、G-绿、B-蓝)的LED灯珠组成。但你是否知道蓝色LED的研发难住了当时最顶级的科学家与工程师。红光LED最早由美国的电气工程师尼克·霍尔尼(Nick Holonyak Jr.)在1962年发明,到了70年代,仙童半导体公司在新技术与新材料的加持下将LED的发光光谱扩展到橙光、黄光和绿光,但蓝色LED却始终无法突破,即使能发光也只有微弱的蓝光,完全无法用于商业应用,直到1993年才被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日本工程师——中村修二打破,同时也让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获得了201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LED发光原理
发光二极管核心是二极管的空穴和电子在电压作用下从电极流向PN结。当空穴和电子相遇而产生复合,电子会跌落到较低的能阶,同时以光的形式释放出能量。如下所示:

什么决定了LED的发光颜色?
光的颜色由光子能量决定,而光子能量取决于半导体材料的能隙(Band Gap):
能隙大→高能量光子(蓝/紫光)
能隙小→低能量光子(红/黄光)
从下表我们可以看到从红色到紫外半导体材料的能隙越来越大,并且这也基本对应了LED研发的顺序。

为什么蓝色LED难以制造?
1.材料选择的挑战
2.掺杂技术的瓶颈
p型掺杂的突破难题:
GaN天生倾向于n型导电(富电子),而LED需要p-n结发光。直到1990年代,赤崎勇和天野浩团队发现用镁(Mg)掺杂并结合电子束激活,才能实现p型GaN,这一过程耗时多年。
3.短波长的物理限制
高能量需求:
蓝光波长较短(~450纳米),需要半导体材料的带隙更宽(GaN的带隙为3.4 eV)。大带隙材料对纯度、晶体质量要求极高,任何缺陷都会导致效率骤降。
4.技术积累的滞后
红光LED(1960年代)和绿光LED(1970年代)的研发较早,而蓝光LED直到1994年才由中村修二团队(日亚化学)实现商业化。此前的几十年中,科学家甚至认为GaN“不可能实用化”。
蓝色LED的问世
3.1赤崎勇与天野浩的早期研究(1980年代)
日本名古屋大学的赤崎勇和天野浩团队采用蓝宝石(Al₂O₃)作为衬底,并通过低温缓冲层技术(在蓝宝石上先沉积一层AlN缓冲层)成功生长出高质量的GaN晶体。此外,他们发现镁(Mg)掺杂结合电子束照射可以实现P型GaN,解决了PN结制备的关键问题。
3.2中村修二的商业化突破(1990年代)
在赤崎勇和天野浩的基础上,当时在日亚化学(Nichia Corporation)工作的中村修二进一步优化了GaN生长工艺:
双气流MOCVD(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提高了GaN薄膜的质量和均匀性。
InGaN(铟氮化镓)量子阱结构:通过调节In组分,实现了高效率蓝光发射。
热退火技术:大幅提升P型GaN的导电性。
1993年,中村修二成功研制出高亮度蓝色LED,并于1994年实现商业化生产。这一突破使得白光LED(蓝光LED+黄色荧光粉)成为可能,彻底改变了照明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