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亏近百亿,“光伏茅”隆基绿能何以至此?

2025年02月08日20:00:14 财经 9263

预亏近百亿,“光伏茅”隆基绿能何以至此? - 天天要闻

雷达财经鸿途出品 文|江北 编|深海

“2024年,是隆基近十年来最困难的一年。”在去年4月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作出如是预判后。近日,隆基交出了一份公司预测的2024年业绩单:

2024年,隆基预计归母净利润亏损为82亿元到88亿元;预计扣非净利润亏损为83亿元到89亿元。对比之下,2023年,隆基绿能的归母净利润107.51亿元。

高达82亿元到88亿元亏损额可能是行业之最。除了已知tcl中环2024年预亏82亿元-89亿元以外。行业目前尚未有其他家亏损额度超过80亿。

从“净利百亿”到“预亏王”。短短两年多时间,外界对于隆基的“光伏茅”的信任光环就已经被打破——无数投资人曾期待隆基在光伏行业建立起如同其他“茅”那样在光伏领域长久统治力。

然而现实却是,投资人很快迎来了公司市值大幅跳水——2024年7月,隆基市值一度跌破1000亿元,这一数字较2022年7月的5000亿元市值高点蒸发超过4000亿元。

紧跟着,隆基在多个赛道的领先身位被都变得“岌岌可危”——硅片领域市占率被tcl中环、弘元绿能双良节能,以及一众新势力蚕食;组件出货量成为第一后被“老对手”晶科能源赶超。曾经依靠perc路线建立的电池片效率领先优势,也在n型电池路线的横空出世下成为了需要不断“计提减值”的垃圾资产。

昨日之因,今日之果。隆基绿能面临今日的局面,固然有光伏行业周期性潮起潮落的时代背景。但主观上,隆基在风光无限时的频频“落子失误”,也是导致公司竞争力下降的重要因素。

超80亿的亏损亏在了哪里?

探究隆基的失误,我们需要弄清楚,隆基超过80亿元的巨亏出自哪里?

业绩预告中解释,造成隆基亏损的成因有三类:一、bc产品未起量;二是,perc和topcon开工率受限,产品价格和毛利率持续下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增加;三是参股硅料企业投资收益亏损(主要是参股通威股份硅料工厂)。

公司寄予厚望的bc产品出货量未能起来是影响公司盈利性的主要因素。但要论亏损原因,还是资产计提减值还是和参股硅料企业亏损。

先来看看参股硅料企业收益亏损这块。

根据过往公告梳理不难发现,隆基公告中叙述参股硅料企业主要指的是:参股四川永祥新能源有限公司(“四川永祥”)与云南通威高纯晶硅有限公司(“云南通威”),隆基对二者的持股比例分别为15%、49%;2024年上半年,这两家公司合计出现5.16亿元的净亏损。

这两家公司都是通威旗下企业,伴随着通威全年预计净亏损70亿元至75亿元的业绩预告出炉,预计下半年两家工厂亏损额度预计会放大。

亏损的大头则来自资产减值损失。

2024年上半年,隆基绿能归母净利润亏损了52.43亿元。根据半年报,期内,隆基计提了57.84亿元资产减值损失,其中包含存货跌价损失48.7亿元,固定资产跌价准备8.55亿元。

到了2024年前三季度,隆基绿能净利润亏损65.05亿元。同一时期,隆基计提资产减值损失65.58亿元。

作为一家从硅片龙头成长起来的一体化巨头,隆基在硅片、组件、电池片库存量庞大,当产品价格下跌,这些存货价值面临巨额缩水也容易理解。

但问题在于,隆基存货计提的规模有点过多了。

2024年上半年的各家财报数据显示,隆基的存货资产计提跌价损失远超同行企业。

同行业中,同作为硅片巨头tcl中环的存货跌价损失及合同履约成本减值损失是11.09亿;

一体化巨头中:晶科能源是5.46亿,天合光能是5.02亿,晶澳科技是4.34亿。硅料与电池双龙头通威股份仅有22.52亿。

一名接近隆基绿能的人士曾向媒体表示,隆基绿能之所以出现如此高额的资产减值,核心还是其硅片产能较大,导致库存产品必须计提。

但对比下来,考虑到硅片领域市占率第一的tcl中环(2024年上半年,tcl中环的硅片综合市占率为23.5%),其存货跌价损失及合同履约成本减值损失是11.09亿。

这意味着,造成隆基绿能的存货跌价损失的不仅仅是硅片环节,公司在电池片、组件的环节存货跌价减值损失同样不容小觑。

巅峰期优势的逐步瓦解

隆基是多晶时代的革命者。2016年,隆基率先行业提出“单晶”必将取代“多晶”论断。随后几年,隆基带领行业开始大规模推广perc单晶电池和组件,经过漫长几年角逐,拉开了单晶市场取代多晶市场的序幕。

隆基也在这轮革命中,享受到了最大果实。隆基2019年发布的166mm尺寸的m6单晶硅片和基于m6硅片的hi-mo 4组件产品,相继奠定了其在硅片端和组件端的历史地位。

到2020年,在晶科、晶澳、天合等其他老牌选手还在受庞大的多晶硅产能拖累时,隆基绿能的组件出货量登顶,并在此后三年蝉联第一。那一年,隆基成为了硅片+组件双龙头。

也是在2020年,隆基市值攀升至3000亿元规模,并在高瓴资本入场后,股价迎来新一轮飙升,2021年年中时,隆基市值飙升至5000亿元。

然而,正当其他隆基取得先手优势而自信满满之际,行业真正的角逐才刚刚开始,隆基的优势也在这一轮轮角逐中被“瓦解”。

首先是资本战争的打响。

以晶澳科技2019年顺利借壳天业通联完成回a上市作为起点,隆基的其他主要竞争对手天合光能、晶科能源、阿特斯纷纷顺利回归a股。上市之后,这些企业掀起一轮又一轮融资热潮。隆基原本的资本优势被抹除。

在获得了足够资金弹药后,紧跟着,行业的产能战争开打。

据pv-tech统计,2022年,晶科能源产能扩张规模39gw、隆基绿能36gw、天合光能25gw、晶澳科技15gw、阿特斯13gw、东方日升18gw、正泰新能18gw,七家公司新建组件规模超160 gw。

另据各家巨头财报,到2023年末,前五大组件巨头中的大多数组件产能已经来到了100gw:

截至2023年末,晶科能源的硅片、电池片和组件产能分别为85gw、90gw和110gw;天合光能的硅片产能为55gw、电池产能为75gw,组件产能为95gw;晶澳科技的硅片和电池产能约为85.5gw,组件产能为95gw。

这一时期,隆基同样也在也在扩产备战,但总体上,其产能领先优势在不断缩小,出货量数据上甚至被对手迎面赶上。

财报统计,2023年末,隆基绿能的硅片产能达到170gw,电池产能达到80gw,组件产能达到120gw。组件领域,隆基仅比晶科能源的产能高出仅10gw。

从实际出货量上,2023年,晶科能源的光伏组件出货78.52gw ,反超隆基重回行业第一。到2024年,据多家行业媒体的统计,晶科能源或以90-100gw的出货蝉联2024年全球组件销售冠军。

另外,在隆基传统的优势项目——硅片领域,其统治力也不如往常。

2022年,隆基的硅片市占率大概是26%,和tcl中环几乎没有差距。2024年前三季度, tcl中环的光伏材料产品出货约 94.86gw,硅片市占率为19.2%,对比之下,隆基绿能实现硅片出货82.80gw(其中对外销售35.03gw),同比下降4.22%;tcl中环已经在市占率上实现对隆基的反超。

在目前隆基的bc电池片还未放量的前提下,可以说,隆基在硅片、电池片、组件市场均失去了原有统治地位。

三次“战略失误”

是什么导致了曾占据优势地位的隆基,在如此短暂时间内逐渐丧失?

除了碳中和东风到来,除了资本市场的助力让各家企业“一夜间”甩掉包袱并快速成长外,隆基的几次“傲慢”下的战略失误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典型的傲慢失守案例当属于隆基坚守182尺寸路线的硅片路线,导致了其在210尺寸硅片转身过晚,以至丧失优势给tcl中环。

在隆基发布166尺寸硅片的同一年,2019年8月16日,tcl中环(002129)发布g12即210尺寸硅片。对此,隆基不得不发布182硅片作为防守,自此拉响了长达3年的210与182硅片、组件尺寸之争。

在这场战役中,隆基固守182路线,声称其是硅片的终极尺寸。并在上面投入了大量时间和金钱,对友商的210路线则是不屑一顾,甚至火力全开攻击210路线的缺点。

但这样的结果是,隆基将210市场拱手让与友商。tcl中环推出210硅片后很快得到了天合光能、东方日升等组件厂商的积极响应,企业间积极开展各环节的技术突破,仅仅半年时间就实现了全产业链的贯通。

最终,210尺寸的硅片顺利占据了市场的半壁江山。其带来的结果,不仅让中环成功登顶,也让双良节能、弘元绿能灯一众小弟站稳脚跟。

隆基的另一项失误体现在对于topcon市场的漠视。

早在2017年,当光伏主流技术还处于铝背场和perc换代之际,隆基绿能便已立项研发topcon,并率先推出新一代topcon光伏产品。

这本是占据先发优势的绝佳契机,但隆基管理层却秉持着“不领先不扩产”的原则,在p型组件向n型组件转型的关键时刻,将领先身位让给了晶科能源。

隆基当时给出别样考量——相较于传统perc电池,topcon电池的效率提升幅度有限,行业技术同质化现象严重,很可能出现产能过剩而企业尚未盈利的局面,且当时这种趋势已初现端倪,故而认为topcon只是过渡性产品。

但隆基忽略的一点是,但与210尺寸硅片市场在硅片市场占据半壁江山一样,晶科能源率先押注topcon路线,晶澳科技、天合光能、通威股份紧跟响应,在产业链企业的一致协同下,topcon市场快速成为主流,隆基又一次成为被孤立的一方,以至于没有在topcon盛宴中分得蛋糕,与之相对的是,晶科能源则凭借topcon的押注,顺利夺回组件出货量第一位置。

据权威第三方如infolink和集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份,topcon市占率已达70%。infolink还预测,2028年,topcon技术市占率将达到75%。

topcon产品市占率的快速攀升还带来了一个额外结果——隆基大量的perc产能被市场淘汰,这也是隆基当下存货减值的一大原因。

隆基不选topcon的另一个原因是,公司找到了自认为的最优路线——bc路线。该路线的理论极限转换效率高于topcon。

在2023年中报及业绩说明会上,隆基终于不再“犹抱琵琶半遮面”,并下定决心投身bc路线,会上,隆基董事长钟宝申表示,“隆基已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观点,接下来的5-6年,bc类电池会是晶硅电池的绝对主流,包括双面和单面电池。”

会上,钟宝申在回答电池技术选择问题时表示,因此隆基接下来的计划投资项目将全部采用bc类技术。

但隆基在bc上面临了较大困难:一是生产环节众多,带来的良率问题,导致的产能爬坡问题难以解决。其次,bc路线组件成本相对topcon略高,也很难让客户在bc和topcon的对比中产生倾向性。

这两大问题客观存在,让外界长期对隆基bc的成功抱有疑虑。

比如,海通国际在隆基2023年中报业绩交流会后就发文称,bc路线成本高、难度大,取代topcon路线成主流的方向尚未明确。

但隆基依旧坚定地选择了bc路线,已知和它一样坚定选择bc路线的行业企业还有爱旭股份,后者同样在押宝bc路线几年后面临着产能爬坡和成本问题。

唯一令隆基股东们欣喜的是,隆基的bc产品产能爬坡问题可能即将被解决。

在2024年中报及业绩说明会上,隆基称,今年上半年bc组件出货量约10gw,预计2025年底前公司bc产能将达到70gw(其中hpbc 2.0产能约50gw),2026 年底国内电池基地计划全部迁移至bc产品。

不过,在2024年业绩预告中,关于bc产品的出货量描述又一次令股民捏了一把汗。原文中称“报告期内,受行业竞争加剧的影响,公司bc二代产品产量占比很低”。目前尚未知晓,隆基说的“很低”具体数字是多少。这也让人担心起,2025年,隆基的二代bc产品出货量目标是否会再次跳票。

第三大失误出在隆基对于储能路线的选择上。

随着光伏、风电装机量的持续攀升,由于其发电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储能市场也在2020年开始迎来爆发。不少光伏企业纷纷将储能作为各自第二增长曲线。

但与阿特斯、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一众企业选择较为成熟的电化学储能路线不同的是,隆基绿能又一次走了“窄门”——将氢能作为第二曲线。

2021年3月,由隆基总裁李振国亲自挂帅,隆基氢能成立,主营大型碱性水电解制氢设备与绿电制绿氢解决方案,当年10月实现首台产品下线。

但从财报端来看,尽管已经发力近4年,作为第二增长极的氢能,对隆基业绩的贡献仍然聊胜于无。

2024年11月19日表示,李振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隆基绿能正在优化收缩绿氢业务,需要静下心来发展。此前,曾有传闻称,隆基正决心将光储业务作为第二增长曲线,而绿氢业务从原本的第二增长曲线战略上转为第三增长曲线。

隆基的绿氢业务仍难以见成效?原因在于氢能产业的发展远未成熟,导致“制氢”和“储氢”的成本过高。

李振国采访中介绍,当前全球各国对绿氢发展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停滞情况,本质还是因为绿氢成本过高所致。李振国说,当前绿氢的成本要比灰氢(主流路线选用煤制氢)的成本高出2-3倍。

另据光伏研究人士指出,氢能运输能耗是天然气的8倍。因此,用氢能作为储能的话,仍然任重而道远。

与隆基过去几年死磕氢能不同。阿特斯、晶科能源在电化学储能领域已经开始大量出货。尤其是阿特斯,其储能业务俨然孵化成为了公司的第二增长极。

据阿特斯2月5日披露的调研纪要,截至2024年11月30日,公司储能拥有约60gwh的储能系统订单储备,已签署合同的在手订单金额3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30亿元)。

白白耽误四年的隆基,此时改弦易辙,能追赶得上吗?

翻盘点在哪里?

目前,随着光伏市场供求关系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局面下。至少在一年内,光伏组件价格预计仍将维持低位。

这种局面对于有着丰厚现金流储备的隆基而言,等待其他企业流动性耗光自然退场未尝不是好事,但其前提是隆基的bc产品真的具备行业竞争力。

就货币资金这个单一指标来说,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末,主材环节上市企业中,隆基以511.1亿元的货币资金量在行业内排名第一,比第二名晶科能源的266.7亿元多出了244.4亿元。

如果考虑到光伏企业主要资金来源于短期借款,以及拉长应付账款账期所致。将这部分因素剔除,隆基的流动性优势更大。这意味着隆基有充分的杠杆空间,在当下低成本的市场环境下进行新一轮的产能扩张,这在a股再融资遇冷的前提下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bc产品被证明先进性且产能爬坡问题完美解决,隆基复制其在perc时代的打法。待其他家企业陷入topcon产品的同质化竞争泥潭时,隆基利用资金优势实现快速bc产能的快速扩张,最终实现翻盘。

还是那个唯一的关键问题,bc是否真的被证明在度电成本上具备突出优势。要知道topcon产品同样在快速迭代进化,尽管当前看来隆基的bc二代产品相比于市面上主流的topcon产品具备度电成本上具备优势,但拉长时间线看,这种领先优势还能维持多久并不好说。

隆基绿能最终能否演绎翻盘局,相信未来几年内将揭晓答案。


财经分类资讯推荐

仅1699史低的骁龙8 Gen3直屏旗舰机,太刺激了! - 天天要闻

仅1699史低的骁龙8 Gen3直屏旗舰机,太刺激了!

之前小智说了,本月会有一大波的新机发布,均搭载高通和联发科的新处理器,尤其是高通的骁龙8s Gen4机型众多。不过对于骁龙8s Gen4新机的定价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曝光,但外界普遍认为这批新机会比较尴尬,因为骁龙8s Gen4的性能处于不上不下的水平
强悍性能和智慧体验并驾齐驱 OPPO Pad 4 Pro评测 - 天天要闻

强悍性能和智慧体验并驾齐驱 OPPO Pad 4 Pro评测

纵观近两年手机市场,在性能上格外内卷,就连3000元左右的中端机型也会配上当年最新的旗舰处理器。反观平板电脑市场,基本上都是选择的当年中端处理器或者上一代的旗舰处理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这和它的产品定位有关系,不少厂商认为平板电脑还是以轻办公和娱乐为主,
有些网络审核也太离谱了,如果这也能审核过,那我也可以发! - 天天要闻

有些网络审核也太离谱了,如果这也能审核过,那我也可以发!

扭归扭,打归打,打完我们还是一对儿看着不太像是P的卖相就不太好喝的感觉实在太惨了一点如今有些网络审核也太离谱了请不要灌酒,否则后果堪忧俺的帽子威力不容小觑白子取得了碾压优势小孩哥:别闹了我都尴尬死了不要在马路上放飞气球场面似乎有点羞耻?冲着这发型也得加点工资当
中国首个AI智能化妆品无人车间正式投产 - 天天要闻

中国首个AI智能化妆品无人车间正式投产

近日,上美科技园智慧工厂正式投产,标志着美妆行业在智能制造领域迈出重要一步。该智慧工厂总投资3亿元,占地面积达20000平方米,作为中国首个AI智能化妆品无人车间,每日产能高达200万瓶,其全流程AI智能化生产体系备受瞩目。
战略实施过程中,企业如何监控与调整,以确保目标达成? - 天天要闻

战略实施过程中,企业如何监控与调整,以确保目标达成?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企业战略实施是关乎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环节。它如同一场精心策划的长途旅行,企业设定的战略目标是目的地,而战略实施则是通往目的地的具体行程。然而,这并非是一条坦途,途中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和挑战。市场环境风云变幻,竞争对手虎视眈眈,技术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