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个人养老金入市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引起了各方的密切关注。
其中,一个备受市场关注的焦点是,最新的政策明确了限额为12000元/年的税延优惠。那么这个税收优惠力度对居民设立个人养老金账户有多大的吸引力?如何吸引更多居民参与个人养老金计划,扩大个人养老金的规模?
此外,银行理财子公司未来应如何加快养老金金融产品创新,丰富个人养老金投资的选择?其他各方还能采取哪些措施,以加快推进个人养老金入市?诸多问题,有待探索。
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
世界银行在1994年提出养老金三支柱体系,个人养老金属于养老金第三支柱。
1994年,世界银行发布报告《防止老龄危机——保护老年人及促进增长的政策》,明确提出养老金三支柱体系:第一支柱为强制性税收融资的公共支柱,即公共养老金,采用现收现付制;第二支柱为企业和个人共同缴交的职业养老金;而第三支柱是政府给予税收优惠、以个人名义自愿参与的养老金,即个人养老金,包括保险、基金、信托、理财等多种形式。
我国个人养老金建设起步较晚,2018年5月开始实施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不过,市场分析称,彼时,受节税力度偏低、操作繁琐等诸多因素影响,试点反响较小。
但2021年以来,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明显加速。从中央层面来看,人社部等部门牵头“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从地方层面来看,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等相继落地。
2022年4月21日,《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重磅落地,个人养老金发展迎来新的里程碑。
六个多月后,即11月4日,人社部等五部门联合下发《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要点包括:个人养老金是指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实现养老保险补充功能的制度,实行个人账户制,缴费完全由参加人个人承担,年缴纳上限12000元,可购买符合规定的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实行完全积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参加人达到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或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出国(境)定居以及符合国家规定的其他情形可以按月、分次或者一次性领取个人养老金等。
与此同时,多个部门也密集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个人养老金制度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给市场带来了广泛的期待。
面临诸多挑战
在机构热情参与个人养老金的当下,后者也面临不少的挑战。
上述《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明确了限额为12000元/年的税延优惠,那么这个税收优惠力度对居民设立个人养老金账户有多大的吸引力?如何吸引更多居民参与个人养老金计划,扩大个人养老金的规模?
中信证券认为,对于税收优惠力度不够的问题,考虑到我国个人所得税仅为全部税收收入的8.1%,可参照日本,可对不同人群抵扣上限进行分档,适当扩大优惠幅度。
此外,针对目前纳个税人数较少的现状,中信证券建议,可参考德国里斯特养老金和我国新农合的成功应用,对特定人群进行直接补贴或可发挥杠杆效应,有效扩大个人养老金的参与范围。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负责人朱俊生向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个人养老金采取EET的递延征税模式(即缴费和投资环节不征税、领取环节征税),向缴纳个税群体采取经济激励,但应该注意的是在2018年调整个税门槛后,实际缴个税大约有6500万人,因此如果是针对少数人的制度,市场体量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国外EET之所以有效果,是因为它有资本利得税,通过个人养老金,可以不用交资本利得税,所以有吸引力,”他进一步分析表示,目前国内一般投资的收益没有资本利得税,未来的3%包含投资收益,这使得税惠的力度打了不小的折扣。
朱俊生还表示,参加个人养老金的前置条件: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一定程度影响了个人养老金的参与度。
他认为,支持个人养老金成为多数人的制度,未来有必要适时调整和优化相关政策。
第一,拓宽参加范围。与第一、二支柱相比,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具有去中心化、独立性、精算中性等制度属性,理论上可覆盖所有人群。为了拓宽个人养老金的覆盖面,可适时取消参加范围限制,为新经济、新就业形态中大量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创造条件,从而使其成为养老金体系中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的制度安排。
“中国的城乡养老居民保险,对个人缴费之后,政府有些配套,”朱俊生表示,未来除了税收,也可以拓展这个激励的方式。
第二、优化税收政策。首先是在没有资本利得税的情况下,建议明确领取的时候对于投资收益部分做免税扣除,增强税惠的吸引力。
二是适时提高享受税惠的缴费额度,同时,建立抵扣额度与社会平均工资增长指数化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未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动态提高税前抵扣额度。
三是拓展税收优惠方式。此前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以及目前的个人养老金中都是采取EET的递延征税模式,对于高收入群体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低收入群体因收入达不到起征点而无法享受,不利于提升制度的公平性和覆盖面。
未来,个人养老金的规模能达到多大?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壮大?
此前,兴业证券在对我国个人养老金的入市比例进行测算时,参考了1990年后的美国IRA加速入市的进程。“IRA在1990年后,5年内入市比例增加值超过10%,10年内入市比例增加值超过20%。因此,我们对标IRA,做出中性假设:假定5年内我国个人养老金入市比例可达到10%,而10年内个人养老金入市比例达到20%。”
“据上文对个人养老金规模的测算,假设每年参与率增加2.4%,则5年内个人养老金参与率累计增加值达到12%,即个人养老金的累计规模增量达到8422.42亿元,假定这部分个人养老金资金的入市比例达到10%,入市规模累计增量可达到842.24亿元;假定10年内个人养老金参与率累计增加值达到24%,即个人养老金的累计规模增量可达到30882.21亿元,假定这部分个人养老金资金的入市比例达到20%,入市规模累计增量为6176.44亿元,”兴业证券补充道。
投顾和养老金有天然的结合优势
当然,个人养老金市场的规模壮大需要经历从投资者教育到投资行为普及的长期过程。湾财社记者采访中,有观点认为,养老金特别适合用投顾模式去推广,因而鼓励探索个人养老金投顾业务,为居民养老金投资提供专业服务。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对湾财社记者表示,近几年,中国的投顾市场规模大增,理财型投资的市场环境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地发展,国内个人养老金投资作为一个新事物,在市场宣传和投资的专业度上,都有比较大的展业空间。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副所长余凌曲也认为,投顾和养老金有天然的结合优势。他对湾财社记者分析:“我们发展投顾,就是鼓励要长线投资,减少短期操作。个人养老金天然就是长线资金,退休后取出才能享受税收优惠。可以说,个人养老金为投顾提供优良的‘场景’,当然投顾发展也有利于个人养老金更好保值增值。”
在进一步拓宽个人养老金来源上,中信证券也认为,可参考美、日完善第二、三支柱账户的转存制度,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
朱俊生同样认为,投顾业务通过专业性和销售技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潜在的养老金需求。“消费者金融教育应得到关注。长寿风险管理和长期储蓄是影响投资决策的两大因素,分别与消费者是否意识到自身长寿风险以及相对应的养老储备、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投资收益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相关。”
他表示,国内居民在养老金资产积累上很少,但在银行体系里储蓄高,总储蓄率达到44%。同时,2/3的银行储蓄是一年期以内的,这与养老为目标的资产配置有很大差异。那么,在金融教育中,需要提高消费者增加长寿风险的意识,以及长期养老储蓄的观念。
提供更多选择,打好基本功
那么,在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下,未来银行理财子公司应如何加快养老金金融产品创新,丰富个人养老金投资选择?
余凌曲表示,银行理财子公司脱胎于银行体系,在客户信任、提供低风险理财工具等方面有独特优势。未来,可以开发投资期限更长、与退休年龄挂钩、收益较为稳定的理财产品,还可以提供综合化投资顾问服务,针对客户养老金开展全生命周期服务。
陈雳认为,理财子公司更多的是在债券和权益个股投资上会有所配置,但各家公司之间的投资能力和成绩还是有差异的。面对个人养老金投资的新挑战,做好基本功,加强专业投研管理水平提升是首要任务。
如若更快推进个人养老金入市的话,政府或销售机构等各方还可以做些什么?
余凌曲说:“政府的话,就是要便利化,以前税优养老保险试点不太成功就是因为操作太复杂。机构要加强投资者教育,把相关好处说清楚。”
朱俊生表示,银行、债券、证券、基金和保险进行跨行业竞争,各有优势。银行方面拥有渠道优势与客户优势,在产品方面,可同时提供银行理财及养老储蓄,来适应不同的风险偏好的客户。
基金方面,他认为,在投资上相对有优势,但从产品方面来看,目前超百只基金产品中,仅有两种类型,同质性也比较强。
“保险的优势是保障,因为保险它的预定利率写进合同里面,所以它有一些确定性的保障,这对一些低风险偏好、青睐被动收入的客户是有吸引力的。”
朱俊生进一步指出,但大多数的保险公司可能对股票、基金等其他的养老金融产品就不太熟悉了,未来客户需要的是一个综合的养老金融的服务。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王玉凤 叶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