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推荐月嫂”“寻专业护工”“找放心保姆”……社区微信群里,常能看到这样的信息。优质家政服务不好找,这是很多消费者的真实感受。
前不久,商务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9部门围绕提升家政服务供给质量、促进家政服务便利消费、完善家政服务业支持政策、优化家政服务消费环境等推出一系列举措。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等6部门印发通知,决定自2025年至2027年组织开展家政服务职业技能专项培训行动,每年培训150万人次。
家政服务是朝阳行业,也是爱心工程、民心工程。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家政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1.23万亿元。我国家政服务从业人员超过3000万人,家政企业约100万家。小家政大舞台,一头连着民生期待,一头连着消费市场,直接关系到亿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当前,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突破3亿,3岁以下婴幼儿超过3000万,养老、托幼等家政服务成为许多家庭的刚性需求。与此同时,家政服务业有效供给仍然不足,用工缺口超过2000万人,高素质家政服务人员尤为短缺。行业还存在发展不规范、无序竞争、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优化家政服务供给,促进行业提质扩容,对于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人。
人才是第一资源。此次多部门组织开展家政培训行动,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家政服务人员技能水平,缓解家政领域就业结构性矛盾,有效扩大家政服务供给。除了专项行动外,破解家政人才短缺难题,提升从业者综合素质,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群策群力。无论是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还是建立健全全链条全员培训体系,做好家政从业人员岗前培训和“回炉”培训,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推动家政服务向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培养壮大家政人才队伍,有赖于良好的制度环境。家政服务机构应持续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服务过程管理,进一步加快职业化发展。品牌是企业形象和信誉的象征。近年来,像“河北福嫂”、广西“八桂家政”等一些地方的家政劳务品牌快速崛起,着力打通供需对接,在拓展市场的过程中强化人才培养,开展标准课时培训、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
确保家政人才输得出、留得住、干得好、有发展,劳务品牌的力量非常关键,同时,破除职业偏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也很重要。推动家政服务主要模式从“中介制”转向“员工制”,则是必然选择。让广大家政从业者提高职业认同感、建立职业自信,不仅需要构建有尊严的劳动环境,建立技能等级与薪资待遇、职业晋升直接挂钩的激励机制,也需要加强对家政从业者的生活关怀,帮助进城务工服务人员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这些举措所体现出的核心理念,其实就是四个字——“投资于人”。(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