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仅仅是一日三餐,柴米油盐烟火气。还有融洽的家庭关系。我喜欢岳父岳母家的家庭氛围。
人们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我的家,在我记事开始,一个词形容:鸡飞狗跳。小时候的记忆,就是父亲和母亲经常吵架。长大后,当兵,一个人外面打工,而后组建自己的家庭。
因为每年回老家一次,在父母的家中,兄弟姐妹难得一聚,大家相处得还算不错。后来放弃了在京城打工,回到老家县城,回家的次数多了,渐渐地感觉家庭的氛围一点都不好。
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家风。家风的建立,我认为一定是家里父母中强势的那一个。
妈妈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形象,很辛苦,但有一点,永远任劳不任怨。父亲家中说一不二,小时候总感觉不能亲近,高高在上。
因为父亲的个性,从没感到他与叔叔姑姑们非常的和睦,但也没觉得水火不容。也因为父亲的独断与爱埋怨的个性,我们兄弟姊妹五人或多或少都有所影响。
回到老家以后,我渐渐地发觉,饭后聊天总会出现不愉快的场景,因为什么呢?爱埋怨。埋怨过后就是互相生气。后来只要出现一点争嘴的现象,必是不欢而散。我极不喜欢这种局面。
妻子是个温和的人,别人眼中的知性女人,刚开始总是想和他们和睦相处,后来也就失去了与他们交谈的乐趣。家庭氛围越来越差了。
而每次回到岳父岳母家,他们让我感觉有家庭的气氛,大家总是有说有笑。他们姊妹三个,两个小舅子成家后,妯娌关系也如同姐妹,家务活都是抢着做。岳父岳母基本把她们当作自己的女儿看待,非常的和谐。
妻子老大,因为多年的京城打工经历,相对于两个弟弟两个弟媳见识更多些。在娘家说话,属于没心没肺的那种,经常说教他们,他们也不生气,岳父岳母也被数落。岳父岳母也是典型的农村人,家庭观念是重男轻女,但对于女儿说的话,大多也能听得进去。
老丈家在南京的西南角,与安徽接壤。交通相对不便,回去一趟也不容易。逢年过节我们是肯定要回去的。每次回家前,妻子总要叫上两个弟弟弟妹,一来有人陪我喝酒,二来都回家热热闹闹的,丈人丈母娘也开心。
每次回去,两个妯娌都是积极到厨房忙活,没有明确分工却也井井有条,老丈母娘基本不用在厨房干活了,大多是和老婆聊天,或者带着老婆下地整理她的菜园。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想到我的父母家。一般,都是妻子和我老母亲在厨房忙活。两个哥哥和嫂子都住在村里,快到饭点,才姗姗来迟。更多的时候,是来了就吃。吃完就走,留下一摊吃剩的碗碟,妻子和老妈总是默默的收拾。妻子有过抱怨:凭啥让我一个做媳妇的干?
唉,两边一比较,你说,我还愿意回我父母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