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你所谓的真爱相遇,很可能只是一种关于你自己一厢情愿的迷恋。
对于一见钟情这件事来说,钟情的从来都不是“情”。如果一个人的外貌、身材、言谈举止,没有达到让你悦目的感知时,她/他再好你都不愿意去发现,还谈什么“钟情”呢?
其实,一见钟情的表现不过是:荷尔蒙层面的低级喜欢!
没错,这一生,总有那么一个异性的出现,瞬间让我们眼前一亮。四目相对的交错互动中,那种美妙像极了爱情。
可是,这终究是一场与爱无关的荷尔蒙能量作用罢了。
在心理学基础内容部分,与情感专家霍妮齐名的心理学家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中,有两个念起来相似、读起来拗口的词:
阿尼 玛和阿尼姆斯。
所谓的“阿尼 玛”与“阿尼姆斯”,就是异性之间彼此内心,都有一个异性的版本和投射。通俗易懂的讲便是:
男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女人,而女人心中也同时住着一个男人。
随着个体经验的成熟,在面对异性之间的关系和意识认知时,性别的特征概念,就会显得格外明显。
并且,在个体心中长期对异性特征的一种压制,就形成了阿尼 玛和阿尼姆斯——这些压制,会让人们在心底深处有一个理想异性的臆想刻画。
当现实生活,出现一个异性正好吻合了自己压抑的阿尼 玛或阿尼姆斯的特征时,那种投射带来的美好感知,就会让人认为那就是最理想的另一半。
并且,瞬间认定那就是似曾相识的爱、是可以被认定的爱。
在心理学分析中,我们的出过这样一个结论:寻找伴侣,就是在寻找另一个自己。
这一点,用阿尼 玛和阿尼姆斯来解释,就没什么难理解了。
毕竟,每个人的自恋情结和压抑的阿尼 玛和阿尼姆斯结合一处时,就会明白原来我们理想中的另一半都是在了解自己需要而及时满足我们的人。
可那总满足,更多时候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做到。因为,没人能第一时间准确获悉我们的真正情感、情绪甚至其他助力需求。
一见钟情的那个人,是潜意识里我们刻画出来的另一个自己。
只是,对另一个自己的寻找,往往并不是瞬间准确的事。
以至于,一见钟情,只限于激发了个体对阿尼 玛和阿尼姆斯的压制释放,并对瞬间相见的异性做了自以为是的刻意投射。
在《爱情心理学》一书中,霍妮曾经用一个单独的章节来助力我们寻找“爱从哪里来、如何开始”的答案。
其中,在《爱情心理学》一书中关于一见钟情的内容,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
假如与一见钟情撞个满怀,也没有什么好怕的。至少,这是一种美好的体验。但问题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见钟情?为什么他/她在我心中,会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
没错,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一见钟情”后,真的就相爱到老了。但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这样的“钟情”无非是如下3个真相结合:
1:阿尼 玛和阿尼姆斯的作用下,发现了理想中的另一个自己,这是为残叶找缺少部分的过程与结果;完美地实现了自我迷恋而已,不是爱;
2:因为对方的容貌、身材、言谈举止,令自己愉悦并激发了荷尔蒙的欲望;
3:童年父爱或母爱的缺失感,在所谓的“一见钟情”之人身上,获得了瞬间弥补。
的确,有些人很难认清爱与欲的区别,更难分清自我愉悦感的满足和认定的概念。
说到底,除了荷尔蒙的低级喜欢,爱根本不会在瞬间产生。如果,真正存在一见钟情的真爱,那么半途离散的一见钟情便不会存在。
乍见之欢是因为欲望,久处生厌是因为发现了那不是爱。在熟悉像不熟悉的递进时,人才会渐渐认知自己、认知爱、认知眼前的关系。
谎言、背叛、分手或离婚等等多个方面,给人们做了递进式的叫醒、启示和正向助力。
什么是爱、什么是相守、什么是珍惜?
至于一见钟情,到底是因为阿尼 玛和阿尼姆斯的幻想,并比不上认知爱的在一起相处中,相互换位、共情更重要。
往后余生,愿你的付出都是负负得正,而不是梦醒时分泪眼连连!
负面情绪人人都有,当你愿意把负面情绪抛开,你就可以不被它束缚。最终,还是看你是否愿意那么做!
—End—
话题讨论:你是一个认知自己、认知爱的人吗?欢迎留言互动吧。
如果你此时正面临着情感问题,可直接单独和我聊聊,我会助力你走出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