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高铁,打的10分钟。到达医院时,止痛药已经快打完,父亲感觉不那么痛刚刚睡着了。
哥哥和妹妹坐在床尾位置的椅子上,阿姨则坐在旁边空着的病床上,整个人看上去局促不安,满脸慌张。也难怪,父亲的病情医生说得太凶险,我们兄妹心里都慌了,更何况他们半路夫妻一场。
母亲去世三年后,父亲和阿姨经人介绍走到了一起。一年后两人领了证,已经一起走过了十四年。
十四年,多么漫长的时间,有多少分歧总该磨平了吧?
不!
父亲是退休干部,阿姨是农村妇女;父亲图阿姨年轻,阿姨图父亲有退休金。这是当初两人欣然走到一起的初衷。然而,两人之间十五岁的年龄差距、性格差异、生活习惯差异、认知差异,不但没随时间消失,反而时间越长,他们之间的分歧越明显。
父亲当过兵,性子急,干事儿急三火四;阿姨却是个慢性子,端盆水都一步三晃荡。父亲勤快爱干净,阿姨着实有点懒,家里的锅灶上面都是脏的。两人在头两年还都忍着,互相迁就,后来这些年我看谁也不想迁就谁了。只要我回家,两个人守着我互相说对方的不是。
父亲嫌阿姨懒,家里脏得进不来人;阿姨嫌父亲抠,舍不得她花点钱;父亲嫌阿姨不会调剂着做饭,整天翻来覆去就那两三样;阿姨嫌父亲不会说话,老得罪邻居;父亲嫌阿姨有事没事整天躺着,也不知道出去活动活动;阿姨嫌父亲这么大年纪了还不知道收敛,动不动还踩着梯子爬上爬下让她担心……
诸如此类,反正听上去两人彼此嫌弃,互相防备。
近两年,我回家看到最多的情形是两个人各自抱着手机,互不理睬,互不干扰。
父亲已经八十,今年身体明显不如往年,而阿姨去年已经把她自己从前的老屋修缮了一遍,不知道是不是存着什么样的打算。
父亲说他还是要靠儿子养老,所以早早瞒着我和妹妹把家里的房子过给了我哥。我哥早年反对我爸爸再找老伴,为此把家里的玻璃全砸了,弄得全村没有不知道的。这些年可能上了年纪,忽然转了性,脾气虽然还是不好,但明显对父亲关心了很多。
我哥考虑到父亲年纪大了,在家不放心,要在他的城市给父亲租一处房子,让他跟阿姨两个过去住。父亲自然是同意,但阿姨却不愿意,私下跟我说要是过去住离着我哥近,我哥嫂难免整天过去横挑眉竖挑眼的。我再三安慰她又不是住在一起,我哥嫂不会那么没有眼力见儿,但阿姨还是顾虑重重不断摇头。
二人搬去城里这件事就这么拖着,但这次父亲生病突然又让这件事摆到了面前。
因我们都在医院,便让阿姨回家休息。医院距离我们家将近三十公里。阿姨回家第二天给我打电话说她可能也阳了,我嘱咐她吃药好好休息,此时父亲尚在ICU病房,妹妹一家四口全在发烧,只有我和哥哥轮着看护父亲,实在分不出身去照顾她。
阿姨唯一的儿子在千里之外的一个小城市打工,除了经常打电话,其他便无暇顾及到自己的母亲。
当天下午哥哥又专门给阿姨打电话叮嘱她吃药喝水,让她跟自己的儿子说一声,两人随时保持电话联系,防止有突发情况。
我在一边听着,心里五味杂陈。她儿子在几百公里以外,真有什么事情哪里指望得上?可能都不如我们兄妹打车回去得及时。这个时候,感觉她儿子还不如我们这些外人能照顾上她。
第三天晚上,父亲病情向好,从ICU病房转到了普通病房,哥哥再次跟我说起,他中间跟父亲谈过,让父亲出院后到他那儿去,等过年的时候再让阿姨过去,但父亲坚决不去,他也很无奈。
我大约能猜到父亲为何不去。我劝哥哥:人不是石头,就是石头捂了十四年都捂热了,何况是人?依着爸爸的性格,如果阿姨不去,他宁肯吃着阿姨煮的难吃的粥,一边吃一边唠叨埋怨她,也不会丢下她自己去你那儿的。
此前父亲私下常跟我说的是:唉,真不遂心!就这么将就着吧!而阿姨跟我说的是:不去你哥哥那儿,要去的话就跟你爸爸分开!
可是,在我看来,十四年,他们二人早就互相融入彼此的生活,谁也离不开谁了:父亲需要阿姨一日三餐、时时刻刻地陪伴;而阿姨没有收入来源,只能靠父亲生活。虽然她也发过狠,但我知道她无路可退。
二人就这样磕磕绊绊地走着,互相搀扶又互相防备,能走多久就看命运的安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