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幼的儿女心里,父母是最亲近、最值得信赖的人。这源于父母对儿女的无私付出,更源于彼此之间无法割舍的血脉亲情。但随着儿女慢慢长大,特别是他们成家立业之后,家庭关系往往就会变得复杂起来。
为何会有这样的改变呢?一位48岁的康阿姨表示,陪父母过个节,心里竟多了一种莫名的距离感。而通过她的讲述,我们又会有什么样的感悟呢?
01
我叫胡文霞,在县城一所私立学校里当老师。我的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庄稼人。我只有一个妹妹。当初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嫁给了一个外地男人。
对于妹妹的选择,两位老人既不理解,又很生气,原因是那个男人不仅年龄大,而且家庭条件不好。每次提起这件事,父母就唉声叹气地,埋怨妹妹太任性,太不懂事。
那些年里,妹妹很少回家。而父母也总是唠唠叨叨地说,就当白养了一个闺女吧。
为了安慰他们,每到过年过节的时候,我们一家三口就赶紧买上一堆东西回去探望。这种情况下,父母跟我的关系越来越亲近,还时常在外人面前称赞我孝顺。
02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期间妹妹两口子开饭店挣了不少钱,在市里买了房子,买了车。他们不仅回老家的次数多了,还帮父母装修了老屋子,置办齐了各种家电。
慢慢地,父母对妹妹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再也没有什么怨气或者不满了,取而代之的是每次见面都高接远送,笑脸相迎。
看到他们相处融洽了,我打心眼里感到高兴。不都说家和万事兴吗?家庭和谐美满,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呀!
然而,时间不长,我却发现自己好像高兴得太早了。因为自从跟妹妹和解后,父母看我的眼神就和以前大不一样啦。
03
国庆节前一天,母亲打来电话,说妹妹一家子要回来过节,再三嘱咐我多买点好酒好菜送回去。
那天一大早,我就急忙骑上电动车,带着大包小包的往老家赶。一路上,母亲接连打了几次电话催促我,还指责我办事磨磨蹭蹭地,不利索。
到家后,她满脸不高兴,一边指挥我干这干那,一边埋怨我不懂得人情事理。我心里很委屈,就小声争辩说:“妹妹一家子还没回来呢,着啥急吗?”
母亲顿时发起了脾气,斥责我没什么本事就算了,还不服管教。更让人难受的是,父亲也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地大闹一场。
04
快到中午时,下起了大雨,妹妹一家子也终于到家了。父亲和母亲立刻兴奋起来,一起打着伞跑到街上去迎接。
那一刻,我站在他们身后,除了帮忙搬东西,一句话都插不上,看着他们有说有笑的样子,自己心里酸酸的,一瞬间忽然多了一种莫名的距离感。
一天下来,我过得很郁闷,总觉得在这个家里,自己俨然就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外人。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
也许是因为我从小就太听话,太老实;也许是为因为我如今的经济条件不如妹妹,不能给家里做什么贡献吧。
写在最后:
其实在生活中,趋炎附势、见利忘义是许多人都有的毛病。父母疼爱儿女是毋庸置疑的,但从另一方面而言,他们也是普通人,在面对儿女时难免会相互比较,会因为私利而区别对待。
家庭也是一个小“社会”,在亲情之外,同样存在着利益纠葛,存在着人情世故。不管能不能接受,愿不愿意承认,这些都是我们无法逃避的现实。
摆正心态,淡然处之,认识自我的同时包容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是很难做到的一件事情,也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文后寄语:
感谢您的阅读与支持,祝您健康快乐!
作者:一丝垂纶,一个性格开朗、爱开玩笑的情感讲述者,愿陪伴师友品味生活,笑谈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