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烦恼:
因家庭背影不好,或因长相不好看,而深感自卑;
因学历低,而感觉特别没面子,觉得很丢人,因此而自卑;
因工资低,而不敢回家,更不敢与朋友一起出去玩。
……
在这些比较当中,逐渐失去自信心,反而更自卑。总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从未正视过自己,都却殊不知,不管处于何种地位,多少都会有点自卑。
《你要去相信》一书中有一个故事。
有“漫威之父”之称的斯坦·李是一位颇受敬重的老人家,他创造了很多的作品,给全世界的人带去了欢乐。
但他在早年从事漫画事业时,是极度的自卑,甚至觉得自己所做的这些一点价值也没有。
因他只是一个漫画书作者,所做出来的作品,只是一副画,一个看得见却摸不着的东西,短时间内也得不到一个正向反馈。
没有像建筑师那样能建出一个肉眼可见的高楼大厦,也没有能像医生一样,一帮病人治疗就可以很快见效。
所以,他感觉自己所做的事没有存在感,没有太大的价值,觉得自己所做的不好。
但当他的漫画给众人带来快乐,得到他们的认可时,他才意识到,原来自己所做的事是有价值的。因此,也没有再感到自卑。
自卑是一种自我的主动选择,即便面对同样的东西,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微奢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微奢糖在《你要去相信》中提到:“不是因为你不好而有自卑感。而是无论看起来多么优秀的人,多少都会感到自卑。”
她从自信、乐观、希望、韧性,这四个维度来剖析,如何获得幸福感,从此向自卑说拜拜。
自信
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自信,也叫自我效能感。”
而所谓自信,是一个人对他能够成功应付特定情境能力的评估水平。
没有谁不希望自己可以走路带飞,昂首挺胸,自信满满;
没有谁不希望自己可以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计划,甚至超额完成,并且还可以做出高效的成果;
更没有谁不希望自己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忘却所有,抛开所有的困扰,勇敢地追求,无所畏惧。
但事实却是,一面对困难就退缩,一退缩就再也鼓不起勇气,甚至一蹶不振。
那么,怎样才能走出不自信的孤岛,成为魅力四射的美少男,美少女呢?
首先,不攻击自己,无条件接纳。
甭管自己现在是什么样,处于什么地位,一个月薪资多少,住怎样的公寓,穿怎样的衣服,开着什么车,吃着多少钱的饭菜,这些只是外在之物,随时可以提升,改变。
大道至简,少即是多。
接纳此时此刻的自己,摘掉有色眼镜,正视真实的自己,接受自己。
其次,明确自己的定位。
在家,是孩子的母亲,老公的妻子,婆婆的儿媳妇,妈妈的女儿,你的宝贝;
在外,是公司的员工,老板,经理,是一个普通的打工人。
明确自己的定位,在什么位置,什么情况,做什么事。
与自己无关的,就不要过多干涉,更不要多问。
最后,调动积极思维。
不管好事坏事,都要以积极的思维去看待。
把负面情绪的垃圾桶转换成正面情绪的蓄电池。
比如,你觉得你很笨。
负面情绪的垃圾桶:你很笨。
正面情绪的蓄电池:你很擅长思考和动手,只是需要时间来反应。
这么一想,你就不会被负面情绪淹没。
乐观
心理资本研究之父路桑斯说:“乐观是对当前和未来做积极的归因。”
乐观水平高的人倾向于对事物做出积极、正面的评价;乐观水平低的人则倾向于对事物做出消极、负面的评价。
消极的人,只要一发生一点意外,就失控了,无法冷静下来思考应对的决策,只会用感性来解决问题。
而积极的人则不同,他们会以积极的思维来看待所发生的事,会用理性来思考问题,减少出错率。
所以,乐观的人,不仅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还可以积极地看待自己的人生。
但从小被否定,被忽视,又怎么能以积极的思维去看待自己所发生的一切呢?
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臣服于当下,专注于自己当下所做的,停止问自己“我没有了什么”,多问问自己“我有了什么”。
利用自己已的资源,尽可能地把事做到最好。当你明白自己消极背后的本质是焦虑,是无技之长时,那么你自然就会想到办法。
相信只要你愿意让自己变得乐观,那么办法总是会有的。
希望
心理学家斯奈德曾说:“希望是一种积极的动机性状态,这种状态是以追求成功的路径和动力的交互作用为基础的。”
只有积极的动机,那么才会有动力去寻找如何完成目标。它就像是一根导火线一样,只要找到了,点燃了,自然就会带领你走向希望。
但说得容易,做到又是另一回事。能找到希望的积极动机确实有点费劲,因每一个能到达彼岸的,都是经历一过很长的无光与煎熬,若真找到了导火线,也很容易被岁月给击退。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不被岁月给磨灭呢?
首先,要相信自己可以实现,并且确实能达到。
其次,不给自己限制边界,打破天花板,努力向上爬。
最后,远离负能量的人事物,那些消耗自己的人,能绝交就绝交;而那些对自己成长没有帮助的事,能少做就少做。
把时间花费在能帮助自己成长的人和事上,并学会做减法。
韧性
韧性是身处逆境或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自我以取得成功的能力。
在面对生活的不测,工作的不顺,会很好的恢复,不会陷入其中,而是很快的恢复,几乎没有表现出什么不良的行为。
而韧性是在一次又一次地解决问题当中培养的,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
只要解决的问题足够多,那么韧性也就足够强。
那么在遇到困难时,就不会容易被打倒,相反而是从容应对,并不会被此所干扰。
我是@向琳,陪你终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