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录取通知书
普通类(历史)本科线上人数连续减少,而普通类(物理)则是连续增加……6月26日,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了广东省今年普通高考各科类各分数段成绩数据,相关数据变化呈现出的趋势引发社会关注。
南都记者观察发现,无论高校本科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还是高校本科专业招生人数,都呈现理工科愈加繁荣、文科逐渐式微之势。但实际上,今年仍有部分文科专业增幅较大,文科生也可以学医,人工智能教育带来更多可能性。
现 象
普通物理类上本科线人数逐年上升
南都记者统计近年来广东的“一分一段”情况发现,今年普通类(历史)本科线上(总分464分)有91654人,2024年上线人数为96266人,2023年为97004人,2022年为101092人。这意味着,近年来上本科线的普通类(历史)考生人数处于连续下降状态。
普通类(物理)方面,今年本科线为436分,上线人数276586人,比2024年增加22791人。
从选考历史和物理的考生整体数量来看,2022-2025年间,两者之间的差值基本在10万以上,其中今年选考物理的考生比选考历史的多了148008人。
网络空间安全等专业招生人数增加
以今年的招生为例,南都记者统计广东省双一流高校的招生情况,发现普通物理类专业在粤招生人数远超普通历史类。
今年多所学校的招生名额都往热门与优势专业倾斜,而这些专业很多都是理工科类。
中山大学新增的招生计划主要聚焦于新兴交叉学科、国家紧缺学科以及双学士学位等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旨在推动重点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华南理工大学今年新增计划、新增专业、热度高的专业计划数有增加。对比2024年,近20个专业计划数增加了660个。
暨南大学在广东省投放计划2388人,较去年增加54个;新增计划重点投放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工科等前沿技术领域专业。
广州大学招生专业73个,理工类专业比例继续提高,占招生专业计划数的58.01%。今年在天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应用心理学(师范)等基础学科,智能制造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前沿交叉学科,以及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智慧交通等战略急需领域专业招生计划数增加220个。
汕头大学招生规模增量面向国家战略、科技发展和区域发展需求,主要投放在人工智能、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智能建造、数字经济等招生专业。
2024年度的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广东高校新增专业点97个;其中工学专业有45个,占比约46.4%;理学专业13个,占比13.4%。南都记者统计发现,2021—2023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广东高校新增备案专业中工科占比较大;2023年度有34个工学专业,占比达38.6%,2021年度、2022年度工学专业占比也是最高,均约36%。
变 化
暨大中医学“不限选考科目”
正因为高校招生情况、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变化,让不少人产生了“文科生未来出路不如理科生”甚至“文科生逐渐被淘汰”的论调。可事实上,学文科的学生也有很多发展优势,而且未来的路越走越宽。
南都记者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了解到,今年学校进一步加大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力度,动态调整各专业招生计划,促进人才培养结构与国家人才需求导向、区域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这其中,就不乏传统意义上的文科专业,比如中国语言文学类、会计学、汉语言文学(师范)等。
五邑大学今年中外联合培养项目“上新”,首次面向广东省历史类考生招生,开设的招生专业为会计学、英语。
暨南大学中医学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去年该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为物理+化学,今年改为不提科目要求;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养生学等中医学类专业(包括长学制及特色创新班),也由此前要求的“物理+化学”双选,调整为“不限选考科目”;从2025年开始,广东药科大学中医学专业选考科目由原来的“物理+化学”调整为不限选考科目(文理兼招)。这也就意味着,文科生也可以学医了。
一些医科类院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也调整为文科生可报考。广州医科大学从2024年起,应用心理学专业由文理兼招改为“选考历史”,今年该专业招生人数还有所增加。
多所高校面向新生开设ai课程
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未来都会越发走向跨学科学习的道路,发展前景无疑都有着更多的可能性。
面向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大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公布《中山大学推进人工智能发展工作方案》,举全校之力构建大智能学科教育体系,按照“强基础、助教学、促交叉”的思路推进人工智能深度赋能人才培养。
华工推动传统专业与人工智能交叉融合,提升课程、课堂、教师、教材、实践等关键要素质量,构建具有“ai+”特色的本科专业体系。打造“1+1+n”人工智能课程群,面向全体大一新生开设1门人工智能导论课、1门人工智能基础课,各专业开设n门人工智能专业融合课。打造200余门“ai+教学”智慧课程,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路径,助力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实现全面发展。
广外紧跟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一体推进通识课程改革,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实施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从2025级学生开始,人工智能(ai)通识课程将作为通识必修课面向全体新生开设,学校还将采取aisp(ai for specific purposes),即专门用途人工智能模式,个性化设计符合不同专业特点和学生未来发展的人工智能课程,形成广外特色的人工智能课程群。
采写:南都记者 孙小鹏 杨晓彤 麦毓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