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大附中就读期间,李泰伯因学科竞赛成绩优异,高二便获得清华北大保送资格。
然而这位被师生称为“全能型人才”的北京少年,却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决定——放弃保送
随后,他立刻向美国的十一家顶尖大学递交了入学申请却一一被拒。
2010年,他以703分的优异成绩成为北京市理科状元。
即便如此,他仍坚持自己的选择,为了达成赴美深造的计划,又一次放弃了北京大学,转而入读香港大学。如今,他又有怎样的机遇呢?
最近,董明珠在公司会上那一番绝不用“海归派”的用人言论,着实的让网友们有些意想不到。
而她给的理由是:这群体里可能藏着“探子”,所以只在国内高校培养自家人才。
董明珠这话一出,有人为她拍手叫好,但也有不少人指责她这明显是格局小了。
毕竟,咱们的各个领域都有不少的海归人才,这也不禁让人想起当年的数学天才——李泰伯。
从“拒保”到“被拒”
在人才辈出的教育江湖中,曾经的数学天才李泰伯绝对是个自带高光的存在。
他的名字取自《论语》第八章“泰伯”,听着就透着一股深厚的文化底蕴。
父母期望他能如书中所云,拥有谦逊品德与远大抱负,事实证明,李泰伯也确实没有辜负这份期许。
课堂上,老师抛出的难题他总能秒解,每次考试他都是稳居榜首,妥妥的学霸担当。
可李泰伯可不是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绘画、弹钢琴甚至作曲等技能全部加满。
进入人大附中后,李泰伯更是开启了“学霸+领袖”的无敌模式。
这样的李泰伯,无疑是众人眼中的天才,是家长们口中的“完美孩子”,是同学们追赶的目标。
而且,在高考的前一年,李泰伯便已经收到了一份“免战金牌”——北大的保送名额。
一旦接受,李泰伯就可以提前开启大学生活,避开高考的激烈竞争,但他却拒绝了。
他心里清楚,自己想要的不仅仅是一张名校的录取通知书,更是一次挑战自我、证明自己的机会。
与此同时,李泰伯还向11所美国顶尖高校递交入学申请,在他看来,自己进入这些名校应该是十拿九稳的事情。
但在不久后,一封封拒信无情地击碎了他的留学梦,“高分低能”、“自作自受”等各种难听的话语止不住的袭来。
有人对他的遭遇幸灾乐祸,还有人将他视为中国应试教育的失败典型,甚至有人将他时不时拿出来嘲笑一番。
不过,李泰伯并没有理会这些“无知之人”的喧闹声。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李泰伯总结出了失败的原因:申请时间太晚、竞赛成绩没有绝对的优势,以及申请材料没有突出自己的独特之处。
而且,当年的高考放榜之后,他以703分的耀眼成绩,毫无悬念地成为了北京的理科“状元”。
在经历了被美国名校拒绝的挫折后,李泰伯迅速调整心态,重新规划自己的求学之路。
这时,清华和港大为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机会——清华-港大联合培养项目。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接受这个offer,开启自己的曲线求学之路。
手握多所名校offer
在清华的这一年,李泰伯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一年的时间转瞬即逝,李泰伯顺利完成了在清华的委托培养任务,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对未来的期待,来到了香港大学。
刚进入港大,李泰伯发现港大的教学方式与国内有很大的不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这种教学方式让李泰伯感到既新鲜又兴奋,为了更好地适应港大的学习和生活,李泰伯付出了很多努力。
在港大的日子里,李泰伯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里也让他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也让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凭借着在联培项目中的出色研究,李泰伯收到了麻省的全奖邀请函。
李泰伯用自己的实力向世人证明了,自己并不是一个“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而是一个有梦想、有实力、有毅力的优秀学子。
他的成功,也让人们重新审视了国内的教育模式,开始反思“高分低能”这个标签是否真的适用于所有的中国学生。
进入麻省后,他选择了麻省的王牌专业,凭借着自己扎实的专业基础和顽强的毅力,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学习节奏。
他思维敏捷、观点独特,常常能提出一些让教授和同学们眼前一亮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他的表现得到了教授们的高度评价,他们认为李泰伯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学生,将来一定会在学术领域取得优异的成绩。
紧接着,李泰伯又得到了前往剑桥的交流机会,目睹了病患现状的他,对“全球健康”问题有了极大的兴趣。
他看到了很多患者因为疾病而痛苦不堪,却因为医疗资源的不足和医疗技术的限制而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
这让他感到非常痛心,也让他意识到,医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它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幸福。
于是,李泰伯决定放弃就业面特别广泛的本专业,转而跨界进入医学领域。
实力打脸,人生赢家
只是,医学领域与他之前所学的专业相差甚远,需要从头开始学习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但李泰伯却有着自己的考量,他察觉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将成为未来科研的重要趋势。
而他在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积累的知识和技能,或许能够为医学研究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李泰伯申请了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医学-工程双博士项目。
这个项目堪称“地狱难度”,医学博士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理论学习,哲学博士则要求在学术研究上有突破性贡献,学习压力可想而知。
而李泰伯却乐在其中,他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努力学习医学知识,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就后,美国不仅提供了优渥的科研条件和生活待遇,还递上了美国绿卡试图留住这位科研新星。
尽管美国的科研条件十分诱人,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和根在中国。
国内的科研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虽然在一些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但在基因治疗等前沿生物医学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投身其中,贡献力量。
而自己多年来在海外求学和科研的经历,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顶尖的技术,正是可以为祖国的科研事业添砖加瓦的时候。
李泰伯拒绝了美国绿卡,带着自己的科研团队和顶尖技术,踏上了回国的征程。
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爱国情怀,诠释了什么叫做“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回到国内后,李泰伯马不停蹄地开始组建自己的实验室,他注重选拔那些有创新精神、扎实专业基础和强烈科研热情的人才。
如今,33岁的李泰伯已经成为了国内生物医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他用自己的实力和努力,实现了从高考状元到科研新星的华丽转身,成功洗刷了当年“高分低能”的标签。
结语
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像李泰伯一样,在面对挫折和质疑时,保持一颗坚定的心,不被外界的声音所干扰,始终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呢?
部分素材来源:
新浪网——8年前被11所美国顶尖大学拒绝的高考状元,现在去哪了
东南网——高考状元遭遇“滑铁卢”
中国新闻网——美国11所顶尖大学拒收 高考状元高分低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