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察 | 北京中小学今秋将开设AI通识课,影响几何?

2025年03月21日16:10:19 教育 3022
新观察 | 北京中小学今秋将开设AI通识课,影响几何? - 天天要闻

作为人工智能赋能区域基础教育变革的先行者,它对于北京的基础教育意味着什么?


作者 | 本报记者 万景达

原标题: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基础教育


这个早春,ai赋能区域基础教育变革,北京迈出了一大步。


日前,北京市教委出台《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简称《方案》),计划从今年起,通过创新培育“京娃”系列智能体、全覆盖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打造一批“助教、助学、助育、助评、助研、助管”应用场景等系列举措,全方位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首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一石激起千层浪,《方案》立即引起热议。


ai将为首都基础教育带来什么


《方案》甫一出台,清华附中昌平学校副校长杨丽君就意识到,这是“为首都教育提供了系统性改革的范本”。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方案是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体系的重要一环。作为人工智能赋能区域基础教育变革的先行者,它对于北京的基础教育意味着什么?


“《方案》的实施将推动北京基础教育迈向智能化、个性化和精准化。”中国教科院助理研究员罗李告诉记者,“ai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有助于产生贯通各教育场景的结构化、多维度、全流程数据,构建起良好的ai教育应用生态。”


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教育集团校长王冬娣认为,《方案》的实施将为校园带来教学样态、校园管理、领导决策等方面的全面“革命”。如通过智能备课和智能课堂监测解决备课效率低、课堂反馈滞后等问题;通过智能教师专业发展平台解决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匮乏等问题。


“这种‘技术+人文’的双线设计解决了以往技术应用与价值观培养‘两张皮’的问题。”在杨丽君看来,《方案》的一大亮点在于将六大核心领域的ai应用场景与全过程伦理教育深度融合。“过去技术应用往往只关注效率提升,《方案》特别强调在‘ai助评’等场景中融入伦理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科学、审慎地使用ai工具。”


为何北京成为“领跑者”


如此规模宏大、规划系统、应用广泛的区域ai教育工作方案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信息技术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袁中果看来,北京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ai课程落地实施的重要保证。而且北京市科技场馆资源丰富,有利于学生开展ai教育实践。


罗李认为,施行这一方案,北京兼具前沿研究、产业转化与规模化落地三重优势。中国顶尖高校齐聚北京,其知识溢出效应有利于驱动理论突破;中关村等地区聚集着中国最优秀的高科技企业,具备将前沿技术转化为教育应用的基础;而且北京已形成运行良好的政产学研联动机制,也已具备规模化推广应用ai的硬件、软件和潜件条件,打通了技术到课堂教学的“最后一公里”。


事实上,此前北京已经试点先行。自2023年开始,北京市便在教育领域推动人工智能试点,截至2025年2月,已有103所学校成为智慧校园示范校。海淀、西城、东城等区已开展了ai教育应用的整区探索,如海淀区与科大讯飞等企业合作开展人工智能作业系统试用,为120所学校近16万师生实现了智能作业批改场景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方案》还为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带来了新的可能。本学期,地处北京市门头沟区山区的清水学校与城乡联盟学校、海淀区手拉手学校的师生借助ai算法,共同开展《蚂蚁回家的路》小课题研究。


挂职门头沟区教委副主任的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康晓伟认为,《方案》将构建市域统筹的智能教育新生态,他提出要依托市级平台建立区校联动的ai教育资源池,结合生态涵养区特色开发ai+生态教育校本课程,打造“ai助教支持精准教学”“智能学伴助力个性化学习”两大应用场景,通过教育新基建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如何拥抱ai教育新时代


从纸面文件到三尺讲堂,教育仿佛一夜间跨入了ai普及时代,但康晓伟提出,这一过程中必须警惕工具理性僭越育人本质,技术依赖导致学生认知空心化,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结弱化。他提出“教师应成为‘ai时代的摆渡人’,帮助学生连接现实与虚拟”。


“教师在情感关怀、价值引导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袁中果同样表示,现阶段人工智能还停留在教育教学辅助的层次,不会削弱教师的作用,更不可能取代教师。


但袁中果也提到,拒绝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师将来可能会被善于利用它的教师取代。他建议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拥抱人工智能,提升自己的人工智能素养,“就如同教师使用智能手机一样,只要不抵制、主动学习,自然而然就会用了。”


抱着对《方案》的期待,许多学校和教师也在“摩拳擦掌”,希望在今秋借助科技力量实现课堂变革。


王冬娣提出,推进人工智能在学校落地,要加大对人工智能软硬件建设的投入,同时结合学校特色和学生需求开发校本人工智能课程,还要组织教师参加外部培训、开展校内研讨交流活动。


“学校正在与本地科技企业洽谈,把工厂生产线数据接入课堂,让学生用ai分析生产流程;博物馆的文物3d扫描数据也能成为历史课的实践素材。我们希望活用社会资源,把真实场景变成学生的ai课堂。”杨丽君告诉记者,她的策略是“分层推进,借力打力”。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与高校或科技企业合作,建设“ai创新实验室”等项目,资源有限的学校则可以依托市级“ai应用超市”,直接引入成熟工具,比如用“外语学习助手”辅助英语教学。


作为一线教师,清华附中昌平学校语文教师孙晓彤的计划是分“学、用、思”三步走。“学”——参加市级“ai教育讲师团”培训,掌握通识课内容和工具操作;“用”——把ai工具融入日常,比如作文课让学生先用“自主写作批改”ai修改初稿,再对比自己的反馈,讨论“ai评价与老师评价差异在哪里”;“思”——在班里开展“ai伦理辩论赛”,让学生讨论“用ai写作业算作弊吗”,引导他们理性看待技术。


“当然,我也会和教研组同事定期分享经验,共同优化课程设计,不能让ai成了花架子。”孙晓彤说。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白衣

教育分类资讯推荐

用AI护航心灵,南财为学生心理健康注入智慧动能 - 天天要闻

用AI护航心灵,南财为学生心理健康注入智慧动能

“自从体验了VR心理训练,我现在能在课堂上大胆发言了!”南京财经大学会计专业大三学生李明坦言。曾经因社交恐惧困扰的他,如今在虚拟现实场景中反复练习沟通技巧,逐渐找回了自信。这正是该校创新构建的“AI辅助+人工守护”双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带来的改变。近年来,南京财经大学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要求...
3所“双非”强校,都是行业领域的佼佼者,你更看重谁 - 天天要闻

3所“双非”强校,都是行业领域的佼佼者,你更看重谁

高考志愿填报过程,实质上是同分数段大学之间的比较,重点是专业、城市、学校实力与高考生个人需求等方面的权衡。高考成绩处在550分--570分这个分数段,有不少很有实力的“双非”高校,武汉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燕山大学就是其中的3所,在这3所
重庆大学一本科生发表14篇SCI论文?在读博士:不是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就不能叫“发表论文” - 天天要闻

重庆大学一本科生发表14篇SCI论文?在读博士:不是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就不能叫“发表论文”

极目新闻记者 邓波近日,重庆大学大四学生刘某乔发表14篇SCI期刊论文的相关信息引发社会关注。重庆大学称,学校高度重视此事,已成立专项工作组进行核实,若发现不当行为,将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引发争议的推文截图起因是多篇官方账号推文发布了2023—2024学年度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重庆代表名录,重庆大学化学工程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