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方平,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知名教授,其学术生涯始于1975年,当时他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随后,他不断追求学术进步,进入大学深造,并最终在1985年回到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教育史博士学位,奠定了他在教育领域的深厚基础。程方平教授不仅因其卓越的学术成就而闻名,还因他的多才多艺而受到同行们的赞赏。他对艺术有着深厚的修养,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篆刻,都有独到之处,展现了传统文人的风采。
程方平教授来自文化底蕴深厚的浙江衢州,这份根脉让他深感自豪,甚至将“衢州后人”作为自己的微信昵称。他认为,了解自己的根源,能够给予个人更多的自信与底气,这比简单地自称北京人更加具有意义。在北京这座多元文化融合的城市中,每个人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和特色,而程方平通过自己的方式找到了这种归属感。
在程方平的书房——“虚静斋”中,可以感受到他对于学术与艺术的热爱。书房的名字来源于宋代哲学家朱熹的一句话:“穷理以虚心静虑为本”,意味着探求知识应当保持谦逊和平静的心态。这不仅是程方平教授学术追求的指导原则,也是他个人品格的真实写照。而题写这方斋匾的,则是北京著名的书法家夏午樵先生,夏先生的笔力遒劲,气韵生动,将“虚静斋”三个字书写得既端庄大气,又富有灵动之感,以其独特的书法艺术,为这个空间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程方平教授的成就被形象地描述为“五星堆”,这里的“堆”象征着他留下的丰富遗产,包括他在学术研究、教育改革以及艺术创作等多个方面的贡献。就像王世襄先生的《锦灰堆》系列书籍一样,程方平教授的作品集也是对其多彩文化生活的一种记录。无论是精心制作的艺术品还是随性而发的小品,都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学者与艺术家的真实面貌。
程方平教授不仅在中国教育理论研究上有所建树,提出了诸如“教育实验区”等创新理念,还在书画印章艺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他的作品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展现了深厚的艺术功底和个人风格。这些成就共同构成了程方平教授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展现了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文化和艺术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
第一堆:学术与文化研究
程方平教授在学术与文化研究领域建立了丰富的成就,堪称一座丰盛的“大堆”。这一领域涵盖了教育、哲学(思想)、历史、文化、美育等多个方面。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程方平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习,硕士和博士阶段均师从著名教育史学家毛礼锐先生。在学习期间,他不仅广泛阅读,还积极拜访当时国内的许多著名学者,如梁漱溟、张岱年、季羡林等,涉及哲学、历史、文学、教育、科技、宗教、艺术等多个领域。这为他后来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主要学术贡献
1.教育实验区的概念提出。他是最早提出建立“教育实验(特)区”概念的学者之一,并积极推动相关实验,强调实验特区的赋权应有时间限制,不应固定化,以避免干扰国家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
2.书院复兴的倡导者。他最早倡导书院可以“活”起来,并推动了多家书院的复兴或创建,如尼山圣源书院、北京什刹海书院、北京海淀敬德书院等。
3.教育安全概念的提出。他最早提出“教育安全”概念,促进了中国教育政治学和管理学的研究及国家教育决策,参与了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和相关改革研究。
4.科技教育和民族教育的研究。他是改革开放后较早研究中国科技教育(1979年)和民族教育(1984年)传统的学者,为教育史研究开辟了新领域,促进了相关教育的现实改革。
5.失败教育的研究。他强调“低起点”教育的重要性和基准作用,认为这一角度的研究可真实助力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教学改革,并在北京105中等薄弱校支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改革试验,取得良好效果。
6.前理学概念的提出。他的博士论文《隋唐五代的儒学:前理学教育思想研究》首次提出“前理学”概念,积极推动了隋唐五代学术和教育的研究,得到了张岱年先生的高度评价。
7.中国书道的正名。他最早出版《中国书道》,纠正了“书道”是日本传统特色的误解,并在高校开设相关“通识课”。
8.辽金元教育史的研究。他是最早在中国教育通史中加入辽金部分的学者,并著有《辽金元教育史》,从研究角度肯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色和传统。
9.教育经费的质疑。他是唯一质疑“教育经费4%”说法的学者,认为教育经费应根据法定标准形成预算,促进规范化的使用与管理,得到国务院和财政部多位领导、专家的肯定和重视。
10.学校法的倡导。他首先并多次指出推进教育均衡公平发展、促进依法治教的重要环节是制定中国的《学校法》,并在立法程序、公正执法、社会监督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
11.教师发展的强调。他独立强调教师的发展包括“职业”和“专业”两方面,认为教师的可持续能力是“会学习”,教师的工作本身具有实验性和研究性。
12.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视角。他首次在高等教育发展理论中强调在“大楼、大师”之外,还需要有“大”学生,推进学生角度的相关问题研究和改革实验。
13.东学西渐的重要性。他较早在教育研究领域强调“东学西渐”的重要贡献,否定将西方价值误认为“普世价值”的思想,认为“普世价值”的建构不能缺少中国价值的参与。
14.职业教育发展的“四支柱说”。他最早提出职业教育发展的“四支柱说”,包括政府、学校、企业和个人(家庭),并对国家立法和相关改革做过多方面调查研究和立法建议。
15.私立学校的创办。他与同道创立北京首批私立学校之一的华诚学校(1992年),曾任总校长,开展多种教育教学的研究实验,强调民办教育的重要价值是维护良好的教育生态。
16.教育与科普研究所的创办。他较早与同道创办教育与科普研究所,担任所长,编、译、组织出版了大量教育和文化类著作,在教育和文化等研究领域开创先河并产生重要影响。
17.终身教育思想的传播。他最早推进“终身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传统的结合,组织翻译名著和工具书,推进相关研究与实验,促进中国最早的地方(福建省)终身教育立法。
18.语言教育的重要价值。他明确语言(包括母语、外语)教育的重要价值,批评“哑巴教学”的危害,在部分幼儿园推进语言学习、观察训练、模仿游戏等课程实验,探索适合儿童的学习规律。
19.大学史课程的开设。他在高校开设《中外大学史》课程,并建议将此课定为高校必修课,帮助高校师生认识大学教与学的特点。
20.教育的历史与哲学基础课。他在高校首开“教育的历史与哲学基础课”,帮助更多的教育研究者全面认识教育的本质和相关问题,尤其有利于跨学科、跨专业的教育研究者。
21.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他借鉴国外研究,强调在新技术改变教育方面,须兼顾硬件、软件和潜件的作用与影响,不能忽略其对人类自主性和基本能力的消极作用。
22.传统文化的“反嵌”。他明确提出在现代教育中重新“反嵌”传统文化,强调要兼顾“课程化”和“渗透”两方面,并建议有系统和分层的专门设计。
23.高中教育改革。2006年,他在《中国教师版》通版论述“高考压力是个幌子”,得到一线学校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普遍认可。
24.人力资源加教育。他明确提出加入教育的“人力资源”是各行业可持续发展和增值的“人力资源”,并长期致力于积极促进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25.体育、美育的研究与实践。他积极推进体育、美育等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指出当下教育界和社会对“五育”的误解和问题,强调“素质教育”应有明确的标准,即对应“国民基本素养”。
26.图书馆的教育作用。他强调学校及社会图书馆的教育作用,尤其是在中小学和文教组织中积极推进相关的实验和人员培养。
27.传统官方教育的纠正。他力排国内和台湾地区,以及日本等国学者认为唐宋以后的官学即儒家“庙学”的说法,并旁征博引纠正之,强调中国的传统官方教育虽以儒学为统领,但在汉以后仍能兼容并蓄。
28.教育专业的点评与阐释。他长期尝试对教育相关的法律、政策、规划、教育调研等进行教育专业的点评和阐释,帮助教育从业者、需求者和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29.教育督导的改进。针对教育督导的长期低效、乏力和形式化,他做过相关的案例调查,并提出“积极督导”、“参与式督导”等重要思想,主张借鉴国外教育认证的经验,为中国教育督导事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
学术著作与编著
程方平教授在文史教育等学术领域著述颇丰,主要著作包括:《教育情报学简论》《隋唐五代的儒学》《辽金元教育史》《新师说》《希望从这里升起:中国的学校儿童教育》《程方平谈孔子》《新中国教育调查回顾》《中国教育史》(合著)、《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合著)、《民族教育史》(合著)、《劝学篇附〈輏轩语〉〈书目答问〉》《中国教育史话》《中国书院手册》《隋唐五代教育人名志》《品人、品书、品事、品文教》《教育能真正改变吗?》等。
主编作品有:《划时代的伟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诞辰400周年纪念论集》《20世纪文库·教育卷》(6种主编、审校)、《中华文明史:教育卷》《20世纪国外教育名著译丛》(5种、主编)、《全国中小学教师课程教材(丛书)》(两套)、《中国教育问题报告:入世背景下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与基本对策》《国外教师问题研究》《中学女生(教育)手册》《中国学生百科全书》《学会学习:RMTI学习法》《国外教育行政管理研究》《小学英语300句》《初中英语600句》《高中英语900句》《中国终身教育的实践与立法研究》《大学体育与健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材)》《什刹海书院国学教材》(8种)、《五四文选·教育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导读》《哈佛世纪:锻造一所国家大学》(主译、审校)等。
教育实验与公益事业
程方平教授积极参与和支持各种教育教学实验,包括:
1.中小学外语口语教学实验(在私立华诚学校开设课程、自编教材);
2.海淀区薄弱校的作文教学实验;
3.黑龙江绥棱县的教学改革创新实验(曾获“地方教育创新奖”);
4.吉林教育实验区项目(曾在全国人大、政协获众多代表支持);
5.支持西部乡村教育发展的多个项目(作为西部阳光基金会监事和理事十余年);
6.幼儿园语言教材编写和教育实验(北京);
7.部分中小学书院及图书馆建设项目;
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和教育相关的各类公益事业,担任慈善总会顾问、一些地区教育顾问、部分高校兼职教授、一些知名教育企业的特约专家等,尤其关注西部贫困和民族地区的学校、学生、教师,并积极推进2000年以后城市打工子女上学的政府保障工作。
学术获奖与社会认可
尽管程方平教授不谋不争,为人谦逊低调,但他在行业和社会中获得了显著的认可和褒奖,如:2009年获腾讯网评“年度教育专家”(全国3人)、2012年获“敢言奖”(全国10人)、在《中国教育报》连续2年有“锐评”上榜、长期为乡村教师争取权益的呼吁,被报界调查后认为是乡村教师公认的“最感人和贴心”的学者。
在他任教育与科普研究所所长期间,组织出版了大量教科文类著述、工具书等,支持大量初出茅庐的年轻学子开展研究,并成就其事业。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学术上,更在于他对教育事业的真诚奉献和对年轻学者的培养与支持。
第二堆:书法或书学
尽管程方平教授常常谦虚地说,他在艺术领域是“业余”的,但这实际上是他自信和放松的表现。在传统文人的生活中,小艺虽偶尔为之亦可弘道,而高品位的艺术创作则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学术滋养。程方平的各类艺术创作虽各有讲究,但因其学者的基本素养,这些积累在他的艺术探索中产生了良好的勾连和迁移,使他的作品呈现出独特的异彩。
程方平对书法的兴趣最初源于抄写“大字报”的时代和家中父亲书写的物件。1973年,他确定要做中学语文老师时,经母亲张月华介绍,认识了北外西班牙语教授江志方的母亲——上海著名书法家蔡希豪女士,从而开始了正规的书法学习。在北京第三师范学校上语文班期间,他又结识了该校教师、著名书法家刘汉春,并长期得到其指点与影响。后来,他陆续拜访求教过启功、陈叔亮等书法大家,并通过他们间接地得到夏午樵、潘学固等京沪书法名家的鼓励和指点。
程方平学字以柳体起手,在理工大学附中当语文老师后,得到了老教师魏启学的指点,工作之余学习古文字、历史、书法,抄写《说文解字》(包括“段注”等)、《草字汇》《康熙字典》和摹拓双钩各类古代碑版、印谱、字帖等,书法逐渐从精学一体向兼学诸体演化,先后学习篆书、隶书、行书和草书。1977年上大学后,书法始终是他的重要业余爱好,没有功利性,学习也不计成本。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程方平不仅有书法作品问世,还出版了不少相关著述,包括:《神形合体的艺术:书法(上、下册)》《方寸神韵:篆刻》《怎样欣赏书法与篆刻》《四体(篆隶楷行)四书》《中国书道》《三体(隶书、魏碑、行书)三字经》《道德经(钢笔楷书)》《名帖速成习字系列》(11+7种,涉及隶书、汉简、魏碑、楷书、行书、草书、章草等)《程方平书酒诗酒赋》《福(古今字例)》《寿(古今字例)》等。此外,他还在主编高校书法教材,为书法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与其他书家不同,程方平很早就意识到“书道”研究的重要性。
他在叶希豪先生处看到日本出版的《书道全集》时,开始对书道研究产生兴趣。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和考察,他不仅出版了相关专著,还在《中国教师》杂志上连载文章,扩大了书学研究和实验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他积极推进了中国传统“书学(包括文字、训诂、书体变化、书法审美、欣赏和创作等)”的探索和复兴,将书法、书道、书艺(韩国的提法)都纳入其中。
40多年来,程方平参加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书法展,最早是在1984年北京的紫竹院参加“过河卒书画展”,后陆续在国家会议中心、大连会展中心和人民大学博物馆等地举办过个展,作品形式多样,包括横竖条幅、中堂、对联、长卷、册页、镜片、扇面、匾额、题画等,大幅作品有3×9米、斗大的字;小到蝇头各体字。
在20世纪90年代管理私立学校时,他在初中尝试开设“文字课”,用欧阳中石编的《说文解字》教材,试图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古文素养。2000年以后,他在部分高校和文化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什刹海书院等)开设《中国书道》《书学钩沉》《校长的书法修养》《成人与儿童书法学习的异同》等课程和讲座,充实通识课中的中国元素及智慧。他还到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美国的布法罗大学、芬兰的赫尔辛基大学等地(主要通过当地的孔子学院)举办书法篆刻讲座,主编过德文丛书《汉字画话》(DieBildspracheChinesischeZeichenerklären,一套12本),努力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文字与书法文化。
程方平不仅继承了汉字书法的优良传统,还特别尊重国内少数民族文字和外国文字书写的成就,认为文化的交流和互鉴是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促进。为此,他有意识地结识了梵文、藏文、蒙文、阿文、彝文等,以及“外文(包括英文、日文、德文等)”的书写专家,探索其间异同和多元见解,进行合作创作,使他的教学和研究视野更加开阔。
除了常规的书法创作,程方平还特别关注书法的实用性,出版过多本“实用书法”类的图录和专集,为诸多学校、机构、书籍、画作、艺术品、实用物品等题字或制作书法装饰。他说,作为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书法的运用前景非常广阔,不似一些肤浅者所言,中国的书法已没有实用价值,仅有艺术价值。在当下的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书法的实用价值依然明显。同理,汉字以外的各国、各民族的文字书写也在不同程度地借鉴中国书法的经验。
他还进行了许多衍生创作,涉及染纸(包括制作彩笺,改变作品章法)、刻字(包括牌匾、摆件)、拓片(写后刻于木石再转拓,可用多种颜色)、陶瓷字画等,尝试在各种场合或用品上展示书法元素。不少美术专业的学生也愿意和程方平一起创作。早年他曾出版过《虚静斋艺丛》(含硬笔书法2种、实用装饰书法1种、篆刻2种、速写1种,共六册),并有意识地探索硬笔与软笔书写的异同和变化。
在各体书法中,程方平最常用、最放松、最钟情的是行书。这不仅是因为行书是自魏晋以来文人书法最充分的体现,也是因为行书的实用性、自由性和可读性是最好的。他说,启功先生一辈子主要写行书和楷书,很少写草书,就是为了使自己的作品便于观者辨识和体验。为了推进行书的学习,他对不少向他求教的成人说,行书就是“手写体”!将自己的书写习惯和行书的基本要求有机地结合,就能练出具有个人风格的行书,而不必非得模仿“二王”或李邕、赵孟頫。他自己的行书作品自然、轻松且具有个性,不似多数书家刻意拼凑古人书帖中的具体笔法,而是进入到了“得意忘笔”的自如境界。
他常说,不是所有的书体都适合所有的内容,因此,应该具有多种书体书写的基本能力,以备在创作时选用更适合的书体表现。他和他的书友有一个共识,就是合格的书家可以一种书体见长,但需对主要书体(篆隶楷行草)都有涉猎(可以不同程度,但不能完全无知),对中国书法发展有纲要式的全面了解。
近年来,在书法教师培训和主编高校书法通识教材的过程中,他还进一步明确提出成人学习的方法、效率和特殊性等问题。此前30年,他编制的“一百天速成习字系”已有了较广泛的影响,重要依据是心理学、教学法和传统教育经验的结合。
第三堆:绘画
在绘画方面,程方平教授的成就同样令人瞩目。他的绘画兴趣源于幼年时期,受到多才多艺的父亲程明晔的影响。17岁时,他在准备成为一名中学老师之前,受到了著名油画家、中央美院教授韦启美的指点。研究生毕业后的工作期间,他还曾跟随上海画家陆敏(无尘)函授学习工笔重彩人物。由于与著名画家史国良是师范学校的同学和朋友,他也时常向史国良请教。尽管如此,程方平在绘画上并没有走专业化之路,而是将其作为学术和生活的增色添彩部分。他认为,绘画是很多人具有的潜能,就像阅读一样,只要放松尝试、善于学习,就会像吃饭喝茶一样成为需要或喜爱的事物。至于能否成为靠“润格”生存的画家,大可不必执着或在意。
程方平早期正式出版的绘画作品主要是插图,包括许多专题教材读本的附图。例如,他结合小学双语教学实验,为亲自主编的“小海马丛书”(12本中的3本)绘制配图插画,还为中央民族大学的日语教材绘制插图。此外,他还为一些图书设计制作封面。偶有灵感和情致时,他会尝试画各种类型的画,如油画、国画、装饰画、钢笔画、漫画等。这些画作曾在《中国民族美术》《名家》《时代·中国之声》《光明日报》《教育报》《学习报》等报刊上发表。部分作品还转化为颇受欢迎的礼品或纪念品。
漫画曾是程方平一个阶段的爱好,他曾有数十幅作品在《新京报》《中国教育报》《学习报》《中学生文摘》、北京歌德学院院报等媒体上发表,对评议时弊、树立正风发挥了积极作用。有些作品甚至被《新华文摘》转载,成为某些行业考试的形象议题。著名画家史国良对他的这些漫画作品也多有褒奖。
程方平非常喜欢马,绘画作品风格多样,极具观赏性。速写是他常会涉猎的绘画品种,无论是外出开会还是旅游,他都会创作速写作品。这些作品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令人印象深刻的风景、人物、古迹、文化等。例如,他的画集《梵天净土:走进西藏通天之路》收录了许多他在西藏旅行时的速写作品,名家史国良为该书作序,题为《学者绘画可为研究与创作另辟蹊径:观程方平画集“梵天净土”》。
支持儿童绘画实验是程方平在教育与艺术结合方面的又一重要探索。在担任教育与科普研究所所长期间,他曾支持北京高校美术系的一批在校生开展儿童绘画教学实验,其中几人现已成为知名的儿童美术教育专家。与此同时,他还长期搜集和研究中外“简笔画”的资源,并将此与中国的传统文人画、大写意等做关联研究,作为提高中小学教师基本素养的重要部分。
程方平的绘画作品不仅展示了他在艺术上的才华,还反映了他对哲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刻理解。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传统的工笔重彩,也有现代的油画和漫画,展现了他在不同绘画领域的广泛探索。通过绘画,他不仅丰富了自己的学术和生活,还为中国的美术教育和文化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四堆:篆刻或治印
程方平在篆刻领域的探索与成就同样引人注目。他的篆刻之旅始于家父用青田石摆件的碎片为他刻的第一方名章。早年,他求教于西泠印社的“小(齐)白石”章建平和北京的张石莽两位大师。章建平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擅长木工、石雕、篆刻、书法、绘画等,曾任西泠印社的经理和创作者;而张石莽则是篆刻大家金禹民的大弟子,曾在北京海淀少年宫担任教师。在他们的指导下,程方平不仅掌握了篆刻的基本技艺,还对篆刻背后的文化和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程方平研读了大量关于治印的专著和篆刻史,尝试将中国历史上与篆刻相关的“姊妹艺术”——封泥、瓦当、汉砖画、铜镜、简牍、肖形和图案印、国外文字及装饰等元素融入自己的篆刻创作中。这种跨领域的探索使他的篆刻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他的专著《方寸神韵:篆刻》《中国篆刻》等作品,不仅总结了个人的篆刻经验和心得,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
50多年来,程方平累计刻印超过1000枚,其中包括多个成系列的作品,如李白的《将进酒》、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王羲之的《兰亭序》、佛学经典《心经》与《印说茶道》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也体现了他在篆刻艺术上的高超技艺和创新精神。
传统在于在方寸之间展现丰富的文化和艺术内涵,即所谓的“宽可走马、密不插针”。因此,用心的设计是篆刻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自由探索的空间。他的篆刻作品虽然遵循“宗法秦汉”的原则和传统,但在设计和表现上较为放松,涉及多种文字和形式,如少数民族文字、外文入印,多体字或文图合成一印、叠字表现等。
在与外国朋友的交流中,程方平常常强调,虽然世界上许多文化都有刻印和用印的传统,但只有中国发展出了独特的篆刻艺术(包括理论和实践)、印蜕艺术、拓印技术以及伟大的印刷术,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基于这一认识,他还尝试制作了一些自制“雕版”的拓制艺术品,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促进了中国篆刻文化的国际传播。
第五堆:章牌艺术
章牌艺术,即小型浮雕风格的纪念金属章牌,国外称为“麦多尔(medal)”,相当于纪念章、特种徽章、族徽艺术品等。这是程方平在60岁以后新学的一项艺术种类。尽管起步较晚,但凭借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广泛的文化修养,他在这一领域迅速崭露头角,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早在1981年前后,程方平就拜访过制钮(印章上方的雕塑装饰)方面的专家,与著名工艺美术大师郑可(中央工艺美院雕塑大师、章牌艺术倡导者、著名中国工艺史研究者)有过多年交往。1993年,他还尝试为私立华诚学校设计过章牌与领带结合的校徽产品,初步展现了他在这一领域的潜力。
2015年,程方平正式设计制作的第一个章牌作品《心空无染》(酝酿多年时间,与冯韵明、潘树成合作,麦朵尔俱乐部负责人刘保磊支持)不仅在国内相关领域获得好评,还入选了国际麦朵尔行业的专业年鉴,在业界留下了名家名品享誉世界。这一作品的成功,为他后续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程方平陆续设计制作了多个专题作品,包括:《屈原》《竹林七贤》《司马迁》(与袁飞合作)、《草圣怀素》(与袁飞合作)、《江南田园》《茶马古道》(由大铜章收藏者协会创始人叶峰支持)、《骉(biao)腾》、《大秦军魂》、《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等。此外,他还设计制作了一批情趣盎然的铜铸手把件,这些作品充满了中国的传统艺术和文人气息。在设计与制作过程中,程方平多方借鉴了中外雕塑的历史经验,进行了个性化的设计尝试。特别是在书法、篆刻、国画、外文等元素的融入方面,取得了较为理想的表现效果。
章牌从艺术分类的角度讲是雕塑,从文化的角度讲是固化和艺术化的历史记忆。其形式总体上接近浮雕(也有线刻、錾刻等其他形式),可高可低,中外的历史遗产非常丰富,也有不少名家享誉世界。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章牌是可以轻易收藏和把玩的,比较“亲民”,也非常适合人们尝试创作体现自身思想情怀的作品。
作为中国的探索者,程方平非常注重学习和借鉴,但也有很强的意识要体现中国的文化历史特色。例如,由章牌迁移的手把件,从形式上与章牌有许多关联。最初尝试时,他并没有多想。后来受金属工艺品专家周四军的启发,才意识到手把件“很中国”,非常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和欣赏品味,且能与镇纸、香插等合为一体。
程方平不仅在章牌艺术上有所建树,还涉猎了木雕(主要是牌匾、装饰等)、陶、瓷、紫砂等艺术形式。他认为,学习最重要的心理素质就是“不怕”、有胆识,特别是在艺术创作和科学探索中,现代教育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传统文人气质与现代学术探索的融合
程方平教授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仍然保持着传统文人的气质,是一位难得的学者。尽管他创办过文教科研机构和民办学校,但他对商业过度侵蚀文化教育事业始终持否定态度。他认为,一个社会如果在文教艺术领域不保留适当的“净土”,则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良性和持久。上世纪90年代,有朋友曾戏称他是“主编专业户”,但后来他很少挂名当主编,认为这样会玷污学术的纯洁。
面对世界快速的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程方平虽然时有困惑,但也积极尝试利用新传媒数字技术推进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他参与撰稿、编导、主讲的教育类、文史类专题片包括:《教海观澜-美国教育改革》(主讲)、《98西部教育行》(10集,主笔、编导等)、《熔铸伟业:铜川教育》(主笔)、《书院与高等教育传统》(主讲)、《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国成人教育》(主笔)、《少数民族扫盲》《教育案例研究》《三笔一画》(中小学教师基本功和素养)、《高校书法教学微课》等,在线或网上授课的内容更为丰富,这些尝试不仅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也使他的教育理念得以广泛传播。
他还在报刊上撰写艺术类、文化类、传媒影视类书评等多篇,曾是《光明日报》的特聘书评作者,多次作为嘉宾参与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的“鉴宝”、“我爱书画”等节目。他坦言,这些尝试都在一定程度上用学术探索滋润了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是很有意义的,写评论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研究性”学习。
在教学和创作的过程中,程方平意识到,尝试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项目学习”和积极深入的学习。他认为,学而不用,或是仅满足于一纸证书或文凭的做法,是低效和无用的。有创作的愿望和情趣,会使学习具有明确的方向、方法和不竭动力。
长期以来,他还常为来自学校一线的校长、教师的著述写序或书评。他真诚地表示,向这些校长和教师学到了很多。从某种意义上说,会学习的人是能融通的,甚至可以一心多用、左右逢源、相辅相成,程方平便是这方面的成功实践者。
程方平也常常写诗,作为语文教师的他,写诗并不过于追求平仄、音律、古韵等,而是以意境、思想、情感、哲理等的表达为第一要义。对于自己积累下来的数百首诗词联句,他自谑为“打油诗”或“通俗韵语”。他认为,写诗最重要的作用是使用精炼、优美的文词记述和表达景色、场面、人物、事件、感触等,但不应被格律等条条框框所束缚。为了保持诗歌的音乐性(包括节奏、旋律、声韵等),运用“汉语拼音韵”也是可行的。因为很多古韵及押韵平仄等要求,已与现在的语言存在差异,有时代和地域方言的局限。
对于学术或艺术理论,程方平认为照抄照搬国外的学说体系或思想框架,或许有利于开拓视野、解放思想,但从根本上永远不能摆脱精神的依赖和束缚,更难有真正的自立和创新,还会产生对自己优秀传统的误解、鄙视和扭曲。作为中国的学者和艺术探索者,他特别强调,在了解中国的优秀文化时,既要注重文字概念的独到之处,又要把握多元(儒佛道,以及唐以后传入的其他宗教文化等)一体的包容模式,使道与艺能很好地融合、互补,充分滋养生活、工作及生命。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中,自主学习、善于学习是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内容。
程方平曾回忆说,在上研究生时,一次听几位老先生聊治学,感到受益匪浅。老一辈学者提倡做学问要专深、要下持久的功夫;但也强调不过于在意专业间的壁垒,提倡在专深和博学之间做适当的转换或迁移,不断垫高自己综合素养的基础,不断实现一个或多个领域的创新与突破。因此,他在多个领域都能有所斩获、有所发现和创作,因为他对于学术、艺术保有一颗平常心,注重学习规律的运用,注重自主性和独立精神的发扬。他著述、写文章或进行艺术创作,历来不急功近利,更在意是否有感而发、深思熟虑和水到渠成。
据程方平所说,在未来的学术上他还有计划,涉及美育、书院学、科技教育、民族教育、书学今论等方面。在艺术上没有设限,会在形式和内容上做持续和放松的拓展或探索。总之,用“五星堆”形容程方平的学术和艺术成果是很恰如其分的,而且这五“堆”都还会继续自由地增长。
(程方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曾兼任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院协会和学校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协会员等。从事教育工作49年,著有文史、教育、艺术专著数十种,论文、译文、评论数百篇。兼长书画印章四项,举办过3次个展,部分作品被国内外机构或个人收录、收藏,亦有书法集、画集、篆刻集、专著、专论、教材等多种出版。)
(来源:《赤子》2024/08月下旬,作者:李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