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潘玉 通讯员王婷
9月13日下午6点,张店区实验中学游泳馆内25米标准短池中,一群学生正在这里进行游泳训练,转肩、摆头、换气……个个有模有样。场馆外,随着下课铃声响起,学生们纷纷冲出教室,排球场、田径场、乒乓球场一下子热闹起来。
在这里,体育运动正从一项项兴趣爱好转变为学校里每个学生的必备技能。而这其中最让学生喜欢、出成绩最多、水平最高的就是游泳项目。
“无游泳不实验”正在成为该校的一张靓丽名片。
这一突破,源自2015年张店区实验中学建成并投入使用游泳馆,开展教体融合探索,由市游泳中心派驻专职教练进校园开展教学训练,多年来,该校共有1万余名学生参加游泳课,普及率达到98%(个别学生受限于身体原因)。
在代表全省最高竞技体育水平的25届省运会上,我市取得了金牌、奖牌、总分三项第三的佳绩,再次证明了淄博力量;在代表全省教育系统最高水平的15届中学生运动会上,淄博代表团以“金牌数第一、奖牌数第一、团体总分第一”蝉联九冠。这其中,淄博游泳项目在省运会上夺得26金16银16铜;在中运会总共32枚金牌中,我市选手夺得16金、11银4铜,在全省游泳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淄博体育擦亮了名片。而这其中不乏张店区实验中学学子的身影,这是学校持续推进游泳特色教学结出的累累硕果。
“飞鱼”竞跃出新彩
9月2日,第25届省运会游泳项目男子乙B组8X50自由泳接力决赛中,面对先期落后的不利局面,淄博队小将赵秉泽接棒后奋力追赶到咬牙坚持实现反超夺冠,与队友们合力上演了一出水上“速度与激情”大戏,博得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之前备战省运会虽然练得很苦很累,但这次比赛的表现还对得起自己的努力和教练的栽培。”赵秉泽说,“现在我已经喜欢上了这项运动。正因为热爱,所以练得再苦再累我都觉得值得。”
从默默无闻到一鸣惊人,小赵的表现收获教练郑丽丽的称赞和肯定,“这几个年轻队员都是首次参加省运比赛,能够突破平时的训练水平,他们以后还会比得更好。”
据在张店区实验中学带队的游泳教练王磊介绍,在本届省运会中,张店区实验中学游泳队作为淄博游泳队主力军,共派出30名运动员,最终斩获13金5银5铜,刷新了本校游泳队建队以来最好成绩。
对此,张店区实验中学分管副校长王超坦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多方的支持和关照,特别要感谢淄博市体校游泳运动管理中心的大力支持,教练员的辛勤付出,学生们的能力拼搏,最终收获了令人欣喜的成绩。这也坚定了学校把游泳项目继续做大做强的信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实验学子站上全国、世界的领奖台,为淄博赢得更多荣誉。
聚力融合求突破
去哪游?谁来教?是推动游泳运动项目普及的难题。
游泳教育进校园,首先要克服的便是场地和师资。一直以来,张店区实验中学针对体育教育紧抓师资和设施两个保障,引进国内一流的水处理设备,搭配空气热源泵、太阳能、新风系统,城市供热系统等等,为学生的学习和训练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赛事活动组织提供了保障。
现如今,张店区实验中学已被列为淄博市体校游泳运动管理中心选材训练基地,并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一项体育技能,一项生命教育。在张店区实验中学,学会游泳是每一个学生的必修课。每逢夏天,防溺水安全教育都是各学校的头等大事。学校将游泳课融入体育课程,在低年级开展知识技能培训,高年级加大强度和专业性培训。
在确保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学校十分重视游泳队队员的特长专项训练,与市体校游泳运动中心联动调配师资力量进行专项指导训练,使队员们掌握扎实的技能。同时与省体校合作,由专项教练专门负责竞训队的训练及竞赛工作,从零基础到专业队,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高水平运动员选材输送通道。张店区实验中学游泳队教练王磊说:“除了代表学校争金夺银,我们更要为家乡淄博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体育是一种教育方式,我们希望能带给孩子们一个通过努力实现的未来。”
发展教师,成就学生。从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校园任教,到打破编制壁垒、制度藩篱,张店区实验中学在提升体育师资队伍质量的同时,多措并举保障师资待遇,推动专业技术教师在职务职称晋升、教学成果评定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将“教会、勤练、常赛”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 ” 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切实提升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水平,有效推进学校体教融合工作提质增效。
从亚运会亚军、全运会冠军王一淳,到考入清华大学的的宓广芾,再到省运会勇夺13金、省中运会摘得5金的王牌队伍,张店区实验中学游泳项目融合教学资源和社会资源,凝聚形成学校特色发展的合力,成绩斐然,走在了全市前列。
“体教融合实际上是让体育回归到教育当中,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改革创新,做到体育与教育融合、教练与教师的融合、运动员与学生的融合、专业与业余的融合、特色与普及的融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王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