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禅僧,一声破烂,灰头土脸,更是臭气熏天人难近。乡邻不乏心生嫌弃:“这人自小就是个怪人,无法理解。”然而,破烂怪僧一生修行之举,声声参念活头,寥寥真言竟引得虚云老和尚也心生赞叹,甘愿为其做偈一首:“三界内外觅无踪,非色非空非古今,他是坐香中走来的人间活佛。”
或许,他本为活佛,今生化身苦行怪僧,以此向众生示现最本真的佛法。
他即是一众高僧也称赞“这个阿师迥不同”的传奇活佛,体光老和尚。
接下来,话不多说,让我们走入老和尚这灰头土脸的一生,了悟他破烂之下的真实修行之道。
1924年4月,一男儿于河南项城降生,取俗姓袁。就此开启了一生之途。然而,这名男儿自幼时却呈现出了一番怪异之相,与其他孩童有了一些不同,一系列怪异之举更是引得远近村庄乡邻都知道了这一奇怪孩童,可谓倍感困惑。
只见得孩童自幼听闻吕洞宾,韩湘子等八仙故事。原本,这神话故事本是虚构幻想,本是孩童消遣娱乐的读物。
殊不知,当男儿听完,一瞬念想竟从内心油然而生:“这神仙道法太妙了,我也想入山修道。”
人们认为这只是一介孩童对神仙故事情节有了憧憬,实为把虚假当了真,没有人在意。
可谁也不曾想到,孩童往后之怪诞言行可谓一发不可收拾,彻底惊诧了所有人。
“这孩子到底是命中注定还是天生怪异?”所有人不敢置信。孩童就此一朝得了“怪人”称号,更不乏有人认定孩子脑袋生了病。
自从听闻神话故事后,孩童就此不再亲近女色,不与女子言语,甚至自身衣物,除了母亲之外,若有其他女子触碰其衣服,从此概不沾身。
每到夏日,更是到路边,屋外过上一晚,只因家中来了女客。村中偶有喜事,娶媳妇,闹洞房,其他孩童嬉笑连连,欢喜不已,奔走相告。
然而,这袁家男儿竟避之唯恐不及,生怕撞见了新娘。
他好似以这样的方式,在坚守心中那萌生的道念。
或许,这一切,看起来如此荒诞。又或许,这一切,早已是孩童此生命中注定的天命。
这一则则神话故事就这么彻底改变了他一生之命。
孩童毅然决然,更将私藏的铜钱藏于墙中,心中念想更是坚如磐石。
“现在我还小,等长大了,我一定要去山里。”这钱财就是为了将来离家之路上买馒头吃的。
一切看来,这条路,他非走不可了。
匆匆十几载,儿时的信念如莲花之种,绽然开放。这一刻,终究如期而至。
这一年,孩童已至14岁,随即离开家乡,一路行访。于桐柏山不远的发山普法禅寺正式落发出家,取法名印玄,字体光。
如此一来,体光和尚未来不凡佛路就此拉开了帷幕。
随即,参禅礼佛,于桐柏山太白顶修学,日复一日,青灯古佛相伴。太白顶自古以来,高僧大德辈出,可谓法脉繁盛。
体光好似受这一方净土熏染,万千大德之风骨瞬然融于一身。往后之修行竟成了内心自性之延展,引得同道啧啧称赞。
一路修行,坚韧不拔,刻苦勤奋至极,声声佛号,话头参念响彻山林,一袭破烂单薄僧衣着于身,臭气熏天引得他人难接近,灰头土脸似乞丐。
“老和尚,山里凉寒,你为何不换件厚新衣,不洗把脸?”纵使一方百姓不明就里,多有嫌弃。
可体光老和尚仍旧如如不动,念念在佛号。寥寥一言,道尽风骨:
“宁向山中冻饿死,不做人间应酬僧。”这是老和尚的道信,更沿承了太白顶的家风。
他专注于修行,而身体早已成了法外之身。
随即,老和尚如期具戒,辗转于白马寺,灵岩山念佛堂,高昊寺,天童寺继续精进修行,研习禅门仪轨,习定参学。持续匆匆数载。可谓忙碌不已。
然而,这忙碌不已,日复一日的修行之下,这一参学僧人,外表破烂不堪,灰头土脸。却让各寺首座和尚大为赞叹:“这是来了一位老参师傅啊。”只见这个破烂外表之下,体光竟是气宇非凡,好似内心自性早已浸染全身,成了年轻活佛。
这一年,他仅仅20余岁。
或许,这是承载了太白顶万千大德之风骨,又或许这是严苛修习下的一朝顿悟。
又是一路话头不断,参禅礼佛,未曾中断,如如不动。
一路继续参访,南华寺,云门寺,直至云居山亲近一位禅僧习定参禅,功夫日渐纯熟。
这一大师即是一代传奇大德,虚云老和尚。
没想到,体光一番如往日般修行之举竟引得虚云也大为惊叹,甘愿为其题偈一首:
这个阿师迥不同,灰头土脸遍刹尘,
镬汤炉炭常游戏,披毛带角随转轮,
臭气熏天人难近,三界内外觅无踪,
若问行年经何许,非色非空非古今。
体光一生,只知修行参念,声声疑情,早已炉火纯青。难怪连虚云和尚也不禁连连赞叹。
而属于他自身的奥秘法门却又是如此平凡,众生听闻,无不心生喜悦。原来,这才是真正的佛法。这才是真正的参话头。
参话头即是还未产生起心动念,没有分别妄想时。禅门认为无念为宗。通过一段公案或一句不明所以的自问,产生疑猜之感,从而参悟无念本心
只见体光,声声“念佛是谁?”反问自心,但又不去分析猜测,不去用头脑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而是产生一个疑情,没有分别,没有思想。产生一个不明白的感觉,就这么疑住了。(这里类似于嗯?啥?啊?的疑问感)但下来就什么也不要想了,定住这个疑情不散,疑情当前,万念不生,如如不动,连绵不绝,仅有一个疑情当头。
正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放下一切妄念,无论行坐住卧,念念在兹,常常忆起疑情。时间久了,终达至念而不念,不念而念,终能明心见性。
这即是一介破烂怪僧体光老和尚与他的修行之道。
所以,念佛是谁?读者朋友们,你们悟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