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出身富贵,却剃发为尼,参加过抗美援朝,死后成为“肉身菩萨”

2022年10月03日19:04:46 佛学 1558

1999年1月2日,九华山通慧禅林寺开缸,诞生了世界佛教史上第一尊女性“肉身菩萨”,不仅肉身不腐,皮肤依然有弹性,肤色与常人没有区别。

肉身菩萨神态安详,与坐缸时唯一不同的,是结印的右手略微抬高,拇指和食指呈捻针状,这是医生为病人针灸的姿势。

她出身富贵,却剃发为尼,参加过抗美援朝,死后成为“肉身菩萨” - 天天要闻

最为特殊的是,她完全没有了女性特征。

这尊女性“肉身菩萨”不是别人,正是出生在东北的富家闺秀姜素敏,她曾抗美援朝战场上,一根银针挽救过志愿军战士,同时还是一位三级革命伤残军人。

一位娇生惯养的富家千金,为何去了朝鲜战场,又为何成为中国独一尊的“肉身菩萨”呢?

她的传奇经历让人惊叹。

01

1911年,姜素敏出生在沈阳岫岩一户姜姓人家。父亲姜福庆虽然识字不多,但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又有经商天赋,自然家境殷实。

都说女儿是父亲的贴身小袄,更何况姜福庆是晚来得女,对姜素敏那是捧手里怕摔了,含嘴里怕化了。

姜素敏刚满三岁,姜福庆就请来了私塾先生,教授她琴棋书画、闺中礼仪,誓将培养成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将来找到一户门当户对的好人家。

小素敏天资聪慧、性格恬静,7、8岁时已经是远近有些名气的“小女先生”,老师很是自豪、父亲更是满心欢喜。

她出身富贵,却剃发为尼,参加过抗美援朝,死后成为“肉身菩萨” - 天天要闻

就在这时,不经意的一件事,像冥冥中一种无形的力量,改变了姜素敏的命运。

原来,私塾先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居士,教小素敏学习之余,他早晚都会做诵经功课,每月的初一、十五,或是佛教的重大纪念日时,更是会诵读《金刚经》等大段佛文,也常常小楷抄录《心经》等佛经。

那天下午,课后小素敏给老师送茶,放下茶碗时,余光看见老师桌上一本线装旧书,书是浅酱色、封皮的书角已经磨没了,但书的名字还清晰可见:《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

她出身富贵,却剃发为尼,参加过抗美援朝,死后成为“肉身菩萨” - 天天要闻

小素敏从来没见过这本书,“ 陀”还不认识,即使这样,可小素敏忽然觉得心里有种明亮、暖暖的感觉,老师示意同意,小素敏才拿过书,小心翼翼捧在手里。老师认真给她讲了“陀”的含义。

那一晚上,师生二人齐齐失眠了。

小素敏辗转反侧,天真地想象着,佛陀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而老师却深感为难:姜福庆是想把女儿培养成大家闺秀,将来要风光嫁人、相夫教子的,可小素敏佛缘很深,今后该怎么引导这孩子好呢?

思来想去,老师决定顺从孩子的兴趣爱好。

从此,师徒二人开始忙碌起来。在正常课程以外,老师带着小素敏先学了佛教历史、名人、宗派等基础知识,再学《无量寿经》《金刚经》等佛学经典,以及简单的修持规仪。

她出身富贵,却剃发为尼,参加过抗美援朝,死后成为“肉身菩萨” - 天天要闻

10岁左右时,老师常以到城里的大学堂开眼界为名,带着小素敏到城里的寺院,听高僧大德讲经说法。12、3岁时,小素敏在佛学史、理、法上的修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老师早就意识到,小素敏终究会皈依佛门,而且慧根、修为远远高于自己。

小素敏年纪渐大后,便告别私塾,进了城里的学堂。父亲安排专人照顾她,午饭在城里专做、早晚专人接送。

说是在学堂念书,姜素敏的绝大部分心思精力都用在亲近佛门、乐善好施上。小小年纪、经常步行7、8里路,到岫岩镇北的宝泉寺参加佛事活动,家里给的零花钱也尽数捐给寺院。

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岫岩镇上逃荒的饥民衣不遮体、食不裹腹,深深刺痛了姜素敏,她寻求了父亲支持,用父亲的援助买来粮食,与宝泉寺僧侣们支锅架棚、施粥布善。

她出身富贵,却剃发为尼,参加过抗美援朝,死后成为“肉身菩萨” - 天天要闻

悲天悯人的善举,感动着很多家境富裕的成年人。

就在此时,姜素敏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02

“父亲,我要出家。”

此时的姜素敏豆蔻年华,相貌清秀,气质温婉,举手投足间,就是一位标准大家闺秀,但她却当着全家的面,语出惊人。

姜福庆如遭晴天霹雳,瞬间瘫坐在了扶椅上,脸色由胀红转成煞白。

姜素敏的母亲吓得直抚丈夫的胸口,家人们则端茶的端茶,递药的递药,叫大夫的叫大夫,家里瞬间乱做一锅粥。

要知道,那时候出家为尼的人,要么家里穷得一塌糊涂,迫于无奈到尼姑庵里混口饭吃;要么是为了躲避强人的胁迫,不得已出家。

而姜素敏,堂堂富家小姐,养尊处优、一身才气,家里更是视若掌上明珠,如今却要出家,简直闻所未闻。

她出身富贵,却剃发为尼,参加过抗美援朝,死后成为“肉身菩萨” - 天天要闻

姜福庆决定,即使豁出这条老命,也绝不答应女儿的请求。

从此,姜素敏虽然学堂照上,但遭到了家里的严密看管。姜福庆还盘算起了女儿出嫁的事情。

很快,他们就为姜素敏张罗了一门亲事,男方老家是吉林通化的一个富商,小伙子本人在沈阳一座大学教书,也算门当户对。

姜素敏虽然一万个不愿意,可看着日夜操劳、渐渐老去的双亲,最终还是答应了这门婚事。

好在丈夫知书达理、对她疼爱有加,也不干预她涉足佛教的事情。小两口婚后的生活也算平静安稳。

可是,日本的铁蹄很快踏碎了东北人民的生计。丈夫是个爱国的热血青年,虽然没有参军,但918事变后,丈夫积极组织学生,投入到抵抗日本侵略的抗争中。

姜素敏欣赏丈夫的爱国情怀,两颗本来疏远的心,渐渐合在了一起。

可就在1940年的春天,丈夫因为参加反日活动,虽然没有被捕、但身负重伤不能到医院治疗。姜素敏日夜守候着、悉心照顾。

她出身富贵,却剃发为尼,参加过抗美援朝,死后成为“肉身菩萨” - 天天要闻

可惜天不遂人愿,三个月后,丈夫带着满腔悲愤,带着对爱妻的万般不舍,撒手而去。

虽然一心向佛,但此刻的姜素敏感受到了丈夫离去的凄凉,更有对日本侵略者魔鬼般疯狂的悲愤和不解。

03

经历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带着对亲人、爱人的思念,1940年秋天,29岁的姜素敏在山西五台山显通寺削发为尼,法名仁义。她终于完成了15岁时的人生夙愿。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日本侵略者在五台山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修炼的僧人也不能幸免。眼睁睁看着受伤的百姓、军人得不到救治,这一幕深深刺痛了姜素敏的心,山河破碎,祖国有难,她岂能无所作为。

她出身富贵,却剃发为尼,参加过抗美援朝,死后成为“肉身菩萨” - 天天要闻

1942年夏天,姜素敏毅然脱去海青(僧衣),辗转回到她生活了十年的沈阳,到沈阳中医学院学习中医,主攻针灸,毕业后在沈阳自开诊所。凭着医者仁心、救死扶伤,被很多人誉为“活菩萨”。

1950年抗美援朝爆发,姜素敏毅然决然地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以一名军医的身份随军奔赴战场。

在抗美援朝的三年里,她冒着枪林弹雨救死扶伤,一根银针不仅减少了伤员的痛苦,更挽救了很多战士的生命。

当时战场上最缺的药品就是麻药和抗菌素。没有麻药的手术,巨大的痛苦是无法想象的。姜素敏是学针灸的,精通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她通过针灸穴位,给伤员们进行止痛。

她出身富贵,却剃发为尼,参加过抗美援朝,死后成为“肉身菩萨” - 天天要闻

对姜素敏针灸止痛的绝技,外科医生们无不交口称绝。因为在他们原有的概念中,没有麻药是万万不能手术的。

正是深知自己对战士们的重要性,姜素敏经常不顾个人安危,穿梭于战场,全力救助伤员们。

可惜枪弹无情,在一次救助过程中,姜素敏的左手被敌人射中,整个手掌被打穿,血流如注。国家感念她的付出,为她颁发了“三等伤残军人”的荣誉称号。

1953年从战场回国后,姜素敏先后在通化206医院、沈阳大南关中医院针灸科工作。

1978年,67岁的姜素敏放下俗事,回到她原先出家的五台山显通寺继续修行。

04

4年后,姜素敏在五台山塔院寺受具足戒,并在五台山南山寺修行。至此,71岁高龄的姜素敏,也就是仁义师太,终于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比丘尼。

她出身富贵,却剃发为尼,参加过抗美援朝,死后成为“肉身菩萨” - 天天要闻

转年,72岁的仁义师太来到九华山通慧禅林寺。面对破旧不堪的寺院,她拿出终身积蓄共12万元,对寺院进行了翻盖。此后,她继续用她的针灸医术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深受人们爱戴。

1995年11月28日,85岁的仁义师太走完了她传奇的一生。临终前,她吩咐弟子思尚法师:我死了之后,不要火化,我要坐缸。

坐缸,是佛教高僧圆寂后,针对肉身举行的一种仪式,有坐缸、封缸、开缸等仪式。如果几年后开缸,缸内的僧人颜面如生,肉身不腐,他们就会被塑成金身,成为"肉身佛"。

仁义师太是由弟子思尚法师亲自装缸的。按照规矩,装缸是应该多放些白灰的,思尚法师看墙角有一点,就随便装了两锹;按照九华山装缸规仪,要装200斤木炭的,思尚法师只装了100斤。

她出身富贵,却剃发为尼,参加过抗美援朝,死后成为“肉身菩萨” - 天天要闻

这么大的事情,思尚法师居然偷工减料?

在佛教看来,虽然女性与男性同样具有修为的潜力,同样可以证得阿罗汉果甚至成佛,但世俗中男尊女卑的观念始终存在。思尚法师就没听说过也不相信:女身也能成佛。

仁义师太去世四年后,1999年1月2日开缸:仁义师太不仅肉身不腐,皮肤依然有弹性,肤色与常人没有区别。

出家的比丘或比丘尼,能在圆寂后留下舍利子,无论是碎身还是全身舍利,都是一个高僧真正修为得道的最有力的证明。肉身成佛,需要更高的境界和修为。

仁义师太神态安详,与坐缸时唯一的不同:是结印的右手略微抬高,拇指和食指呈捻针状,这是她几十年来为病人针灸的姿势。

她出身富贵,却剃发为尼,参加过抗美援朝,死后成为“肉身菩萨” - 天天要闻

最为特殊的是,她完全没有了女性特征。

世界佛教史上惊现首尊女性“肉身菩萨”,前来瞻仰供奉的海内外香客络绎不绝,无不为奇迹所震撼,而仁义菩萨一生的经历和善举,更触动了每个朝拜者的心灵。

05

通慧禅林寺又传来深沉而悠远的钟声,传递着仁义菩萨对世人的爱和祝福。

佛菩萨离我们并不遥远,她的善行就在我们生活当中。

当你的认知和行为,远离贪、嗔、痴、慢、疑,离佛菩萨就近了。

当你能尽己所能帮助别人(财布施),用你的慈悲心和时间去解除别人内心的痛苦(法布施),帮助别人后不求回报甚至内心不留痕迹(无住相布施),你已经在践行菩萨的善行。

当一个人邪恶的欲望膨胀到无法控制、又不能实现,每一个细胞都被撕咬着,每时每刻都被无限的痛苦煎熬着,这就是人间地狱。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从小善做起,心中会升起温暖的阳光。

人们还记得仁义菩萨常说的一句话:要想修成佛,必先做好人。

(作者:草根范儿)

-END-

【资料来源】

姜素敏:她是富家小姐,是志愿军军医,是全世界唯一一尊肉身菩萨

2、中国唯一一尊比丘尼肉身菩萨:曾是富家小姐,后成抗美志愿军军医

佛学分类资讯推荐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闻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说过,智慧不可传。在佛陀看来,这尘世间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对于那些悟性不够的人,哪怕你倾囊相授,也只能是对牛弹琴,毫无作用。对此,不少人都疑惑,人与人之间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极大吗?很遗憾地说,人与人之间的悟性、认知差距,比人与哈士奇之间的物种差距还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闻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许多地方都会举行相应的庆祝活动。然而,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却让人对这一天降雨产生了恐惧。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处呢?四月初八浴佛节的由来四月初八浴佛节,又称佛诞日,是佛教的重要节日之一。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 天天要闻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缘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欢迎收看《妙志禅悟》,我是妙志。本期视频给大家带来的内容是:这个"宝"要赶快找到?接下来请花几分钟时间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宝",就是指每个人觉醒之后的心灵的力量。但这心灵的力量里面又是无我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 天天要闻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何为明性?明性既明心见性,在佛教当中的意思是真心显露出来而测地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可以理解为,明性即为本我!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种,如果连自己的本来面目都不知道,又该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呢。也许只有认识本我,才能够又勇气面对一切苦难。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 天天要闻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头儿,四月四到了,俺们东北的人都知道这一天,有个特殊的名字,叫“菩萨生日”。你信不信,这可是百年难遇的大吉日呢!咱们来看看,这个菩萨生日有啥不一样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评论区留下一句:“一顺百顺,菩萨保佑”,为自己、为孩子、为全家接福纳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 天天要闻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信仰”一词最早便是源于佛教经典之中,佛典中所阐述的"信仰"乃是对于天地万物以及祖先的尊敬与景仰,这两者的有机融合便构成了我们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义。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 天天要闻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很多人都把静安寺称为“中国最贵的寺庙”,因为它地处在上海最繁华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边更是车水马龙,邻边也多是商场和写字高楼。来寺庙的信众更是数不胜数。它为什么会在这?经历了什么?又为什么强调要造得金碧辉煌?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 天天要闻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关于“天才”的传闻,从古至今从未有过停歇,似乎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那么几个天赋异禀的能人,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对普通人而言,德、智、体、美、劳,一生能精通于几样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难于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这些都是弹指间就熟练掌握的技巧。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 天天要闻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识,提升认知。正确的认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才能坚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绍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识,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个中派的情况等等。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