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无所住,必生其心”,小和尚的禅戒故事

2022年09月26日02:55:26 佛学 1584

禅宗有个“婆子烧庵”的故事,它有很多版本,今天我把我听到的一个版本讲给大家听一听。

“凡无所住,必生其心”,小和尚的禅戒故事 - 天天要闻

唐末宋初时,佛教在中原一带十分盛行。有一家三口,母亲、儿子和儿媳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儿子和媳妇刚结婚不到一百天,儿子就被抓去从军了,家里只剩下婆媳二人。

一天村里来了一个四十多岁的禅和子,婆媳两人就发心供养他。信佛的人都知道,供养僧宝胜过恭敬十方三世一切佛

没有僧人就没有佛,没有法,所以供僧就是供佛,供法。于是这个和尚就在离婆媳家不远处结了个茅棚住了下来,婆婆让媳妇每天给他送饭。

婆媳二人风雨无阻地为这个和尚送了三年饭,一天婆婆说:“媳妇啊,你去看看那个禅和子三年功夫做得如何了。”

“凡无所住,必生其心”,小和尚的禅戒故事 - 天天要闻

媳妇便去给和尚送饭。饭送到时,和尚正闭着眼睛打坐呢。媳妇上去一把就把和尚抱在怀里说:“我要我要!”和尚洋洋得意地说:“啊,枯木依寒岩,三冬无暖气。”你们看他的禅定功夫厉不厉害?你是一棵枯木,我是一块冰冷的岩石,两个人抱在一起我都不起邪念,连感觉都没有。

这功夫可了得!这个媳妇回去把和尚说的两句话告诉了婆婆。婆婆说:“白养了一个痴汉!把他轰走,叫他出去参学!”

到哪里去参学呢?到江湖去——江西和湖南湖北。当时江西和湖南湖北有很多祖师大德,修行人都到那一带去参学,“走江湖”一词由此而来,并流传至今。但是今天,它的意思已经完全改变了。

这个和尚不服气,心想:我这么有道行,把二八佳人抱在怀里,都感觉她是一棵枯木,我的心就像冰冷的岩石,三个冬天都不会起一点邪念,不会有感觉,你怎么还赶我走呢?但是,过去的正人君子遇到问题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会在他人身上找——这就是古人和现代人最大的区别,所以他便离开婆媳二人,到江湖参学去了。

“凡无所住,必生其心”,小和尚的禅戒故事 - 天天要闻

半年后他回到老婆婆家,对老婆婆说:“你再供养我三年。”老婆婆答应了,于是这个媳妇又给他送了三年饭。 一天婆婆又对媳妇说:“三年已到,你再去考考那个禅和子的功夫吧。”这个媳妇到了茅棚,把饭篮子一放,又一把抱住和尚说:“我要我要!”这次这个和尚睁开眼睛,反抱住这个媳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切莫让你婆婆知啊。”

媳妇回去后把和尚的这番话告诉了婆婆,婆婆高兴地说:“走,闺女,接他出关去,总算你没白养一个痴汉!”婆婆召集了村里好几百人,像迎接活佛出关一样把和尚迎请了出来,让他在村子里接受众人的礼拜和供养。


“凡无所住,必生其心”,小和尚的禅戒故事 - 天天要闻

什么是禅?这就是禅。禅是不否认当下的一切,承认当下的一切,但又不被当下一切所转,超越自心,转变心态,超越并凌驾于外缘之上。明明一个二八佳人抱着你,你怎么会觉得她是枯木,你是石头呢?你怎么能否认眼前一个活生生的二八佳人呢?这只能说明你极度虚伪,心理变态,否认当下,还以为自己有功夫!什么是禅?“美女啊美女,虽然你很美,但我心不动。”——这才是禅。

可是现在的禅是什么呀?“丑八怪啊丑八怪,我的心不动。”原来是因为她丑,你的心才不动!有本事你是:“美女啊美女,我心不动。”但是,最上等的禅是什么呢?就是古人说的“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酒色财气不碍菩提路”“过而无痕”,这才是大妙用!

佛学分类资讯推荐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闻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说过,智慧不可传。在佛陀看来,这尘世间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对于那些悟性不够的人,哪怕你倾囊相授,也只能是对牛弹琴,毫无作用。对此,不少人都疑惑,人与人之间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极大吗?很遗憾地说,人与人之间的悟性、认知差距,比人与哈士奇之间的物种差距还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闻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许多地方都会举行相应的庆祝活动。然而,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却让人对这一天降雨产生了恐惧。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处呢?四月初八浴佛节的由来四月初八浴佛节,又称佛诞日,是佛教的重要节日之一。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 天天要闻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缘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欢迎收看《妙志禅悟》,我是妙志。本期视频给大家带来的内容是:这个"宝"要赶快找到?接下来请花几分钟时间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宝",就是指每个人觉醒之后的心灵的力量。但这心灵的力量里面又是无我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 天天要闻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何为明性?明性既明心见性,在佛教当中的意思是真心显露出来而测地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可以理解为,明性即为本我!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种,如果连自己的本来面目都不知道,又该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呢。也许只有认识本我,才能够又勇气面对一切苦难。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 天天要闻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头儿,四月四到了,俺们东北的人都知道这一天,有个特殊的名字,叫“菩萨生日”。你信不信,这可是百年难遇的大吉日呢!咱们来看看,这个菩萨生日有啥不一样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评论区留下一句:“一顺百顺,菩萨保佑”,为自己、为孩子、为全家接福纳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 天天要闻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信仰”一词最早便是源于佛教经典之中,佛典中所阐述的"信仰"乃是对于天地万物以及祖先的尊敬与景仰,这两者的有机融合便构成了我们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义。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 天天要闻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很多人都把静安寺称为“中国最贵的寺庙”,因为它地处在上海最繁华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边更是车水马龙,邻边也多是商场和写字高楼。来寺庙的信众更是数不胜数。它为什么会在这?经历了什么?又为什么强调要造得金碧辉煌?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 天天要闻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关于“天才”的传闻,从古至今从未有过停歇,似乎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那么几个天赋异禀的能人,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对普通人而言,德、智、体、美、劳,一生能精通于几样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难于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这些都是弹指间就熟练掌握的技巧。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 天天要闻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识,提升认知。正确的认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才能坚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绍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识,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个中派的情况等等。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