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关怀的进路
——读《与先知通心》有感
梁恒豪
一、与许金声老师的结缘
许老师大名早有耳闻,译著、专著颇多,对马斯洛的研究,无人能出其右。他近年来的提出的“通心”理论及相关心理咨询技术在国内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口碑相传,影响颇深。2015年,苏州西园寺第六届佛教心理学论坛,得以与许老师当面交流的机会,此后参加了几次许老师的全人心理学·通心工作坊,期间跟许老师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对许老师的理论和技术也有亲身的体验,收获颇多。与许老师的探讨,同时也引起了我对心理咨询与宗教相关联问题的一些思考。
许老师《与先知通心》一书是他这些年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升,内容丰富,思维很有深度。“通心”、“通心力”的概念是很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语言。最重要的是,许老师融合、消化、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颇有个人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理论、概念和技术,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推广,虚心诚恳地接受业内专家和学者的批评和挑战,然后进一步深入思考、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
二、许金声老师的心理学研究的特点
1、许老师立足于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和以肯•威尔伯为代表的后人本主义、整合学代表人物思想的研究,这对我们从事心理学研究的人来说非常重要,只有系统地了解伟大心理学家的思想,才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深入思考,进一步拓展,从而将中国的心理学研究向前推进。
2、许老师特别提出关照身-心-灵的全人“大健康”的思想。许老师指出,当您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或者“全人”的时候,您就是“成佛”的状态了。全人心理学思想旨在实现“做人者,既通道,又通人,通一切。”初次观之,“全人”这个字眼极易容易引起误会,似有“完人”之义。真正认真了解之后,许老师所谓“全人”是指潜能充分发挥,旨在达到身心灵和谐统一,然而,它不是完美无暇,至善之境,它是一种能量发挥的状态,而不是指与外界没有任何冲突、矛盾的完美无缺状态。
3、许老师重视个体经验体悟和自我成长完善。许老师将剖析自我和分析个案结合起来,从中悟得心理咨询的理路,充分体现自助助他、渡己渡人的心理咨询本质。许老师对自己人生的每个阶段的剖析和反思是非常深刻的,他能够从个人出发,立足向圣人先贤学习,主动与圣人先贤通心,通过与圣人神圣的沟通达到觉悟,从而完善自我,这在《与先知通心》一书中得以充分体现。
4、许老师个人终极关怀的精神性进路。在《与先知通心》一书中,许老师对圣人先贤的认知主要从自身学习、体悟出发,某种程度上挑战着传统信仰的程式化内容,他信佛、信耶稣、信道,但他的“信”不遵从传统的进路,而是遵从自己的内心“通心”的方法,他的信仰不重传统,不重归属,不重仪式,而是多元融通,追求“大道至简”,这正是一种信仰的“精神性”进路,又是一种“中国化”的进路。
5、许老师的心理咨询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它与许老师的终极关怀的进路息息相关,许老师的心理咨询也具有自己鲜明的个人特色,他提出“法无定法”的“猫鼠论”;提倡大道至简,提出的“不自在——看破——放下——自在”成长公式,操作性强,方便推广;整合百家,自成一体,他在咨询过程中根据需要灵活运用所有流派的咨询方法。正所谓,至简之法,得之不易,至高之道,求之以恒。
三、宗教与心理咨询的关联
心理咨询“本土化”过程中离不开宗教和文化的参与。不同的宗教界人士都在关注心理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信众乃至普通大众,在这方面,佛教做的工作比较多,影响也相对大一些。在一次基督教牧师的培训班上了解到,基层牧师也非常需要心理咨询的知识,因为他们意识到信仰在解决信众心理问题上不是万能的。从另一个层面,心理咨询师也需要了解宗教信仰,以更好地面对那些有宗教信仰的来访者,更好地共情他们与信仰有关的心理挣扎,从而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正如荣格所指出的,心理咨询师和牧师应该互相学习,彼此共同提高。作为从事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工作者,期待未来涌现更多像许老师一样的优秀心理咨询师,更好地将宗教和心理咨询整合起来,在实践中帮助更多的人,我对此充满信心。
(前言:此文为梁恒豪先生在2018年6月9日在中科院心理所举办的“许金声全人心理学·通心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稿。梁恒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要著作《宗教心理学》、《荣格的宗教心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