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问
老师,孩子从小跟爷爷奶奶在老家生活,我们夫妻俩在上海打工。前段时间,我们把孩子接来上海小住几天。可是孩子很不适应,不仅与我们不亲,而且对生活环境也很排斥。孩子在情感上与爷爷奶奶亲,反而与我们疏远,怎么办?
什么是留守儿童?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包括内地城市,一样也是父母双双外出去繁华都市打工。这些本应该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都变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与父母疏远的原因
依恋父母是孩子的天性,父母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认识的第一个男人和第一个女人,孩子这一生的成长都系于父母。孩子小时候总是要比长大后更加依赖自己的父母。在普通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疏远父母,更何况一年都见不了父母几次的留守儿童。在留守儿童心里,很大程度上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就是父母并不在乎自己,否则不会丢下自己不管。这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心病,也是留守儿童疏远父母的起因。
当留守儿童与父母关系疏远时,我们可以怎么做?
留守儿童与父母情感疏远的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因为老人年纪大了,精力和能力有限,孩子的成长毕竟要依靠父母的教养。孩子是不会拒绝尝试新鲜生活的,主要还是父母应主动积极地与孩子建立亲情。父母可考虑寒暑假期间将孩子接到身边,利用这段时间帮助孩子在生活方式和心理情绪上做一个调整,以便改善亲子关系。下面是留守儿童与父母相处时,改善其疏远关系的几点措施。
1、对孩子的老家生活深入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隔代教育、环境适应等方面,有什么优势,存在什么问题,父母要了解清楚,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对症下药”似的去与孩子谈心,更好的关爱孩子,教育孩子,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2、对老人嘘寒问暖:对爷爷奶奶的辛劳和对孙辈的爱应充分肯定,并表示感恩;对老人的病痛、生活中的困难等应及时关照和尽量改善,父母的孝敬之举,可对孩子起到示范作用。
3、选择合适的过渡期:通过与孩子充分交流,选择合适的时机作为亲子适应的过渡期,对孩子不可一味挑毛病,也不要嫌弃孩子不懂事,而应首先尊重和接纳他;如果能够满足孩子某些合理的兴趣,帮助孩子结交新的朋友,孩子则不至于排斥新环境。
4、引导孩子适应新环境:帮助孩子观察和了解新的环境,带孩子参观父母的工作场所,参观中小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场所,了解城市建设和一切新鲜事物。
5、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不愿留在父母身边,一定有难言之隐,让他说出来。例如:可能舍不得家乡的同学伙伴,留恋家乡的自然环境,害怕遭到歧视、受欺负;对老人的亲情难以割舍,对城市生活的空间狭小、不同的生活方式有些反感等。
6、父母在与孩子沟通交流时,也可适当说出自己的原因以及难处,让孩子也学会换位思考,从心里面去进一步理解自己的父母,接受自己的父母。
父母心中固然有爱,但是千万别让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要积极主动得改善亲子关系,让亲情在沟通与理解中开出绚丽的花朵。
本期作者:俞丽花
龙泉市道太乡供村小学心育主任
初审:刘海芬
终审:叶晓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