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原創發佈於差評孵化的商業財經類帳號 「 知危 」
一夜之間,所有在外殼上未展示 3C 標識的充電寶,都沒有辦法上飛機了,這些充電寶好端端的都變成了無用的 「 磚頭 」。
6 月 26 日,民航局發佈通知,自 6 月 28 日起禁止旅客攜帶沒有 3C 標識、3C 標識不清晰、被召回型號或批次的充電寶乘坐境內航班。
「 這次召回非常罕見,在國內手機充電寶行業,也沒有強制規定說產品有問題要召回的。產品不合格,工商行政處可以處罰,可以暫停 3C 證書,但是沒有規定說一定要召回。」 某充電寶行業資深專家李景風( 化名 )這樣跟知危說道。
從 3 月份的一起飛機上充電寶自燃事件開始,到引發波及整個行業的徹查,再到上下游多家品牌商產品 3C 證書被暫停、原料供應商生產資質被吊銷乃至多家檢測機構的發證資格都被取消,羅馬仕、安克相繼選擇召回自己相關產品。
這樣一場波及到整個行業的大地震究竟是怎麼發生的?充電寶安全問題為何屢屢出現?對於這些問題,知危聯繫了多名充電寶供應鏈和品牌相關人士,試圖去探尋背後的答案。
「 這事最開始就是因為 3 月 20 號一趟杭州到香港的一駕航班上,有個乘客用的充電寶自燃了,正好這個充電寶就是羅馬仕的。」 李景風透露。
6 月初,北京 21 所高校發佈通知,禁用羅馬仕 20000mAh 充電寶,稱多起自燃案例已導致財物損失。
多位業內人士向知危證實,五月份左右,國家質量監督總局開始委託相關部門和檢測機構對充電寶電芯廠及成品廠進行了至少兩次的飛行檢查,對現場產品進行隨機抽樣,封樣。
也就是說,檢查不會提前通知。
在這場持續兩個月的飛行檢查過程中,國內充電寶軟包電池第一大供應商安普瑞斯被發現其合作的某江西工廠採購清單與送檢時提供的原料清單不符。
一般來說,充電寶認證時會有一個 CDF 清單( 關鍵零部件清單 ),這些關鍵零部件在生產組裝時不應被替換。
這其中,電芯是充電寶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按照供應鏈人士的說法,一般來說,電芯的成本至少佔據充電寶成本的三分之一。
受此影響,安普瑞斯名下 70 多張電池與電芯 3C 認證證書被陸續標註為暫停或撤銷。羅馬仕、安克創新、小米、綠聯科技、倍思科技等多個頭部品牌的移動電源 3C 認證,也同樣被暫停或撤銷。
知危發現,大部分被暫停 3C 認證的時間為六月份,其中發證機構顯示被暫停認證的原因主要為:「 工廠監督檢查不通過、工廠檢查有嚴重不符合項( 如產品一致性存在問題等 )或工廠檢查不符合項報告沒有在規定的期限內採取糾正措施報檢查組驗證並有效。」
李景風說:「 目前就我們了解到出問題的是兩個規格的電芯是126280 和676076 ,別的暫時還沒收到說有反饋說會有燃燒起火風險。」
而另一家頭部充電寶品牌向知危表示,自己品牌出現風險的電芯規格型號只為 126280 。
所謂 126280 是一種軟包鋰聚合物電芯,以物理尺寸命名,即厚度 12mm × 寬度 62mm × 長度 80mm。一般來說,能量密度越高,活性越強,危險性也會相應提高,這種規格電芯的尺寸、容量、能量密度等參數都經過專門優化,適合用在追求輕薄便攜但容量不減的產品中。
這種電芯單塊額定容量為 10000 毫安時,市面上很多充電寶也會通過技術上的疊加形成 20000 毫安時的容量。
本次出現問題的電芯企業安普瑞斯( 無錫 )有限公司位於江蘇無錫,2014 年由美國 Amprius 全資子公司和無錫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出資組建,在鋰電子電池行業具有獨特領先地位,是國內充電寶領域軟包電池第一大供應商。
據李景風了解,前文提到的兩個型號的電芯,安普瑞斯累計出貨量在 1 億片以上。
另一位充電寶廠商相關人士向知危表示,其中有風險的批次出貨量估計在兩三千萬片左右。
某電芯供應商員工楊衍( 化名 )告訴知危,這次事件主要是因為工廠替換了電池陰極與陽極間隔膜的原材料,導致電池正負極隔膜存在失效風險。
「 可以將電芯理解成一塊 12 毫米厚的布,一面塗正極材料,一面塗負極材料,然後正極材料跟負極材料中間的絕緣靠一個隔膜,這個隔膜你可以理簡單地理解成是一個非常薄的塑料膜,然後進行卷繞,它就絕緣了。」
有消息稱代工廠商或是將陶瓷塗層 PP/PE 隔膜換成了普通 PP/PE 隔膜,但暫時無法獲得有關方面確切的回應和證實。知危發現 2022 年 5 月安普瑞斯申請了一項關於 「 一種複合膜及含有該膜的鋰離子電池 」 的專利。
「 材料偷換之後,因為這個材料沒有經過驗證,正負極反應的時候跟以前不太一樣,最常見的情況就是會導致生出來的 「 刺 」 輕易把隔膜刺破,然後導致電芯短路了。」 楊衍解釋道。這樣充電寶更容易過熱鼓包,起火自燃,如果充電寶外殼阻燃性也不達標,極容易擴大危害。
一般來說,這種 「 刺 」( 鋰枝晶 )無法 100% 消除,充電寶在正常使用過程中都會產生,但如果是按照成熟工藝嚴格環境和規定材料生產的充電寶,是能保證按國標要求的,在使用中是足夠安全的。
楊衍猜測,除了隔膜材料替換,代工廠還有可能把正極高鎳三元換成了其他材料。安普瑞斯的電芯一般都是用高鎳三元加硅碳負極,能量密度可以很高,而硅負極是安普瑞斯的專利壁壘,偷換會導致性能斷崖式下跌,被替代的可能極低。
高鎳在生產的過程中對環境的要求非常嚴格,例如濕度高一點點就會凝結成團,導致短路。
「 很多廠就是因為管控不好生產過程中的濕度,以至於不良率非常之高。」 楊衍說。
至於安普瑞斯和充電寶品牌是否會檢測從代工廠生產的電芯批次的充電寶,楊衍認為檢測一定會有,但查出問題,可能並不容易。
「 會檢查,但是電芯的這種事故是延後的,沒有辦法拿到電芯就能馬上檢測出來,它需要時間使用,問題才會凸顯出來。材料偷換如果可能只是偷換1/ 3,甚至微調,你不好檢。」
事實上,按照合同正常的流程,代工廠要替換材料的話,要先向原廠報備,之後原廠再進行檢測是否可以通過,然後才可以繼續使用,並且按照 3C 認證的規定,原材料清單替換也要報備。
根據知情人士透露,大概在今年 5 月,安克在用戶反饋中發現某些批次充電寶存在風險,並內部檢查發現是安普瑞斯部分批次電芯存在問題,在向有關部門報備後,第一時間召回。
知危了解到,這種高風險批次的電芯出廠存在規律,在合同剛簽署的一段時間內,電芯質量正常,在合同後期高風險批次電芯概率明顯增高。整體看,在過去一年裡安普瑞斯 126280 規格問題電芯出現的問題尤其嚴重。如果按照出廠及消費者使用情況倒推,高風險電芯生產時間可能在 2023 年到 2024 年之間。
事發後,該代工廠已第一時間被吊銷生產資格。目前外部信息無法確認安普瑞斯是否明知代工廠生產替換材料的問題芯片。
由於 126280 電芯普遍應用於市面上基礎款的充電寶,生產量大,業內人士表示,至少有四五十家品牌使用了其電芯,這還不包括其他白牌廠商。
而截至 6 月 26 日,除了處在風口浪尖的羅馬仕宣布召回 49 萬台有安全隱患的充電寶之外,只有安克創新主動發佈了召回公告,數量為 71.3 萬台。
而其他受波及的幾十家品牌,其中不乏被大眾所熟知的知名品牌,他們暫無面向消費者的公開聲明。
據知情人士透露,相關部門已經召開會議約見了相關品牌進行後續合作和調查。
楊衍表示,目前充電寶電芯行業代工、外包出去的情況是很普遍的。消費電子行業發展很快,電池又是所有電子產品最重要的部件之一,但建產線並不是一個很快速的過程,需要大投入、長周期。
以安普瑞斯的鋰離子和鈉離子電池技術改造項目從規划到環評批複為例,總投資 10.5 億元,2023 年 8 月 28 日項目啟動,到 2024 年 8 月 22 日到環評批複,歷時約 1 年。
一位安普瑞斯的供應商透露,安普瑞斯本廠的電芯產能為每星期 60 萬,一個月大概 240 萬,市場需求遠遠不止如此。這就需要代工廠承接外溢產能。
「 充電寶廠商也知道電芯廠有很多代工廠。」 楊衍說。
但是問題在於,一款充電寶從生產到上市,真正經過的國家級檢測只有 3C 認證,還是去年 8 月1 號開始強制實行的。
這意味着,只要在上市前拿下了3C 認證,那這款充電寶其實就基本上是從生產到上市全是廠家以及品牌方自己負責。
在拿到 3C 認證後,就容易出現售賣的時候偷換電芯,但標識還是送檢型號的情況。
而檢測標準里,對一些重點部件的強制性科學性的檢測空白也為一些諸如替換材料的行為鑽了漏洞,目前針對移動電源的 3C 安全認證主要依據 GB 31241—2022 和 GB 4943.1—2022。
「 很像一些藥品檢測,替換材料它只是在某些框架指標達到了標準,但真實的情況並不是如此。」 李景風說。
「 因為品牌只需要面對相關部門一年一次的抽查而已,就算抽檢到不合格,也就是被罰幾萬塊。但是對於一個爆品充電寶來說,一個月可以賣幾十萬台,假設換一個電芯可以省 5 塊錢,一個月就省了 100 多萬了。」
「 另外一次 3C 認證機構間的競爭也非常激烈,成本已經下探到 6000 到 18000元。」
這時你會明白,為什麼自己手裡沒 3C 認證的充電寶比較危險了,在 3C 強制實行之前,它們連這麼點認證費都要節省,對用料也大概率是能省則省。
甚至還有一個可能是:這些產品的質量根本過不了 3C 認證。
多位業內人士向知危表示,愈發激烈的行業內卷讓廠商都有點忽視從對於產品安全的檢測重視度,尤其是面對安普瑞斯這樣擁有高壁壘技術優勢的生產商。
要想留在牌桌,就要壓縮成本,生產價格更低,功率更大的快充產品,有了量,才能考慮利潤。
「 做個對比,手機一般用的電芯是比充電寶好很多的,但充電寶的使用環境卻比手機惡劣很多。手機最多十瓦輸出功率,充電寶動不動輸出二三十瓦,但它電芯的價格卻比手機電芯還便宜。」 李景風覺得,這就是體積、功率、價格的不可能三角。
「 目前充電寶一片 5000 毫安的電芯,成本大概十幾塊錢,而電芯成本又占充電寶整個成本的百分三十到五十。但行業內現在已經卷到一個兩萬毫安,三十三瓦的充電寶只賣一百塊錢。」 李景風覺得在這種內卷、監管又不嚴格的情況下,發生事故幾乎都是可以預見的。
要想在用戶要求越來越高的情況下盡量保證安全,就只有用更好的電芯,「 比如用 ATL,用光宇的,但那顯然成本又上去了。」 李景風說。
目前來看,企業和政策端都已經有明顯全鏈路的監管協同的嘗試和規則出台。
在宣布召回的 6 月,安克創新和 ATL 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把 ATL 作為核心充電寶電芯供應商,首批採購 4500萬片,採購金額有過億美金。
6 月 18 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站也公開徵集移動電源 17 項強制性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項目的意見。
該標準擬定將從測驗、材料、工藝、鋰枝晶、電壓和溫度等安全信息監測功能五個方面來提升移動電源安全性。並且新增或者加嚴對充電寶過充電、針刺、擠壓、熱濫用等試驗要求。
在經過新一輪的優勝劣汰行業洗牌後,這個 6 月,或許是行業的至暗之時。
當然,用戶對手中充電寶的大量更新需求,也是行業的重生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