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周觀察【0402-0408】
1、北京今年將推動不少於60家高成長型企業落地雄安
北京市委財經委會議日前審議通過《進一步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行動方案2025年工作要點》,推出27條措施,並細化為157項重點任務。其中提出,今年實現不少於60家高成長型企業落地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
另外關於北京城市副中心,《工作要點》提出以第二批市屬國企搬遷為契機增強產業功能,同時謀劃推動環球影城二三期項目,加快建設頂點公園、海昌海洋公園。
2、北京躋身全球百強科技集群前三位
記者近日從北京市發改委了解到,自2023年本市立足於首都高質量發展以來,區域協同創新成效明顯,截至目前,京津冀地區已累計培育7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兩年來,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接近1600億元,2024年,京津冀三地經濟增速均超過全國增速,經濟總量達到11.5萬億元,佔全國比重連續兩年提升。
北京躋身全球百強科技集群前三位,在京全國重點實驗室已達77家、約佔全國總數的28%,58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技獎、全國第一。2024年,本市新能源汽車產量達29.4萬輛,集成電路產量超過250億塊,醫藥健康產業規模突破萬億元,數字經濟增加值達2萬億元左右。
3、京津冀「海上門戶」再升級
近日,隨着「地中海薩瑪」輪緩緩駛離第二集裝箱公司n10泊位,標誌着天津港第二集裝箱公司以329箱/小時的在泊船時效率和416箱/小時的峰值船時效率,創出了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歷史最高生產效率,為京津冀地區陸側客戶的用箱裝貨提供了高質量服務保障。
目前,天津港與全球18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座港口保持聯通,開通集裝箱航線數量和集裝箱吞吐量逐年攀升,已擁有147條集裝箱航線和通達歐洲、中東、拉美等市場的30餘條滾裝航線,對外開放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完善的基礎設施和不斷優化的港口服務,也讓京津冀地區的企業和群眾享受到了「背靠港口」的紅利。
4、京津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創新中心正式啟動
日前,京津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創新中心在北京正式啟動。創新中心以促進京津冀地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和應用為目標,旨在打通「基礎研究-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升級」全鏈條,全面賦能京津冀「六鏈五群」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為打造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注入強勁動能。
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已深入實施11年,三地以產業協作為突破,構築起以北汽集團、長城汽車、理想汽車、小米汽車等整車企業引領,涵蓋整車製造、核心零部件、智能網聯的全鏈條產業體系。
面向新階段產業集群躍升需求,京津冀三地需強化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着力破解創新鏈與產業鏈銜接不暢、共性技術供給不足等瓶頸問題。為此,京津冀新能源汽車協同發展促進會聯合多方共同發起設立「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創新中心」和「科技成果轉化創新中心」。
5、亮馬河畔複合空間升級亮相 「多巴胺」小院一逛就是一整天
亮馬河畔的複合空間——亮馬小院近日升級亮相。它位於燕莎商場和藍色港灣之間,填補了該河段的商業空白,被稱為「多巴胺」小院,走進小院就不願出來。亮馬小院打造的是策展型商業,也就是以藝術策展的思維重構商業空間。小院里,是能給人們提供情緒價值的「多巴胺」消費場景。
6、京津冀聯合交響樂團首次亮相
4月6日晚,由北京交響樂團發起,天津交響樂團、河北交響樂團聯袂組建的京津冀聯合樂團在國家大劇院登台。在著名指揮家譚利華、天津交響樂團常任指揮易娟子、河北交響樂團常任指揮拓鵬的執棒下,120人的樂團與100人的北京音協合唱團以龐大陣容上演《長城》交響合唱音樂會。
7、「奧迪」、「大眾」兩款新車型將在津量
4月7日,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全新車型項目改造正式開工,將在目前5款量產車型基礎上,在現有生產線上通過技術改造全新併入奧迪品牌、大眾品牌2款新車型的整車生產能力,使該公司整車混線生產能力由5款增至7款,為後續換代車型生產做足準備。隨着整車企業「重倉」天津不止步,天津市汽車產業也在鏈式發展中不斷提速,進一步帶動區域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