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世在汽車零部件供應鏈領域的頭把交椅上坐了很久很久了,但汽車工業電動化、智能化、數字化浪潮撲面而來的時代,傳統的發動機、發電機、火花塞、發動機管理系統等油車的核心部件被電池、電機、電控「三電」取代後,其競爭力逐步下降。作為追趕者,華為在電動汽車提供的智能解決方案正逐步驅逐博世、成為博世、取代博世,其在汽車供應鏈領域超越博世也是指日可待。
清明小長假,筆者閑來無事,根據網絡公開信息,整理了截至2025年4月4日已官宣與華為合作的汽車廠商統計表,從統計表可以看出華為的能力不但得到了國內廠商的肯定,更不乏國際傳統大廠的跟隨。閑話不說,直接上圖:
圖源:筆者辛苦整理,如引用請註明出處
上圖如統計不完整,請在評論區留言!筆者隨時更新
華為的逆襲絕非偶然,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 "生態戰爭":
1. 技術碾壓:重新定義汽車三大核心
三電系統:華為 DriveONE 多合一電驅動系統集成七大部件,效率提升至 89%,充電 10 分鐘續航 200km,而博世同類產品效率僅 82%。
智能駕駛:華為 ADS 3.0 搭載昇騰 610 芯片,算力達 400TOPS,支持城市道路無圖通行,而博世的 L2 + 系統仍依賴高精地圖。
智能座艙:鴻蒙車機系統與手機無縫互聯,用戶月活超 5000 萬,而博世座艙系統市場份額已被高通、華為擠壓至 15%。
2. 合作模式顛覆:從 "供應商" 到 "生態主導者"
智選車模式:華為深度參與車型定義、生產和銷售,問界 M9 連續 9 個月蟬聯 50 萬以上豪華車銷冠,均價超 50 萬元,利潤率達 25%。
車 BU 模式:為車企提供標準化解決方案,2024 年發貨量超 2300 萬件,覆蓋 15 款車型,包括與上汽合作的 "尚界" 品牌,瞄準 17-25 萬元大眾市場。
合資公司:華為與長安、賽力斯等成立合資公司,持股 80%,將核心技術與車企產能深度綁定,徹底消除客戶 "卡脖子" 顧慮。
3. 全球化布局:從中國到世界的 "閃電戰"
國內:鴻蒙智行四大品牌 2024 年交付 43 萬輛,佔中國 30 萬元以上新能源車市場 38%。
國際:華為與江淮合作的尊界 S800 在歐洲上市,搭載華為全棧技術,定價超 100 萬元,直接叫板奔馳 S 級;與比利時 Citymesh 合作部署智能交通系統,滲透歐洲車聯網市場。
終極對決:誰將主導汽車產業下一個百年?
博世的優勢:百年品牌積澱、全球供應鏈網絡、傳統部件市場的慣性依賴。
華為的機會:ICT 技術紅利、中國市場規模、生態整合能力。
互動話題:
你認為華為能徹底取代博世嗎?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