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讀佳
小米汽車發佈之前,我有一個很打臉的觀點:很難贏又不能輸。
銷量證明,小米汽車贏得徹徹底底,贏得毫無懸念,甚至贏得讓雷軍一度成了首富。
3月29日,小米汽車因事故爆燃導致三人死亡,這個事讓我以及很多人心情沉痛而複雜,複雜是因為從理性和感性的視角去看這件事,會形成截然不同的兩種觀點。
理性去看,包括小米在內的所有新能源品牌都在遭受一個燃油車品牌不曾面臨的問題:每次事故,就會衍生品牌危機,尤其是涉及了人命。
很多人認為,這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獨有的輿論危機,這不公平。
因為無論是油車還是新能源汽車,都不可能有完美的產品,油車每天那麼多事故發生,難道油車的品牌和老闆要天天去調查、致歉?
但這個世界不是只有理性一種聲音,即便是商業世界。
小米su7上市27分鐘大定破50000台,這難道不是因為感性嗎?要知道這些大定車主可是連車都沒有試駕過,甚至很多可能連實車都沒見過。
從感性出發:這起事故也不應該被解讀得這麼簡單。否則小米的股價就不會跌。
此次事件的核心問題是,小米汽車車門是否存在打不開的情況?亦即,三條人命是否是因為小米汽車的安全隱患而消弭。
根據遇難者家屬稱,「在我們驅車趕到後有交警告知有過路司機用外物破窗救人,並且有路人拍攝到車輛燃燒,這一切全部在交警那邊有記錄的,並且公安部門都是有做筆錄的。」
4月1日晚,小米汽車再次回應,其中特別說明「我們尚未接觸事故車輛,無法分析事故時車門是否可以打開。目前,就事故時車門是否能夠打開,沒有準確的結論。」
公開信息不利於小米汽車,但結果無法定論。
再次回歸理性。
理性去看,2025年,隨着主流車企陸續發佈高端智駕,本應成為高階智駕元年,但智駕發展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概率性問題,這個問題可能來源於車本身,也可能來源於駕駛員的失誤。
不應該讓少數事故成為否定智駕發展的論據。
而且,從當前公布的信息來看,鍋未必要扣在小米汽車的車智駕上。作為駕駛員的女生的確分心了,並且出現了手離開方形盤的情形。
雷軍也說過:今天的智駕是輔助駕駛,是輔助駕駛,無論如何都不要脫手。」
但感性去看,以宣傳的程度論,這種風險提示是否足夠?
小米汽車事故一定會給所謂的「高階智駕」蒙上了一層陰影。上次,還是因為小鵬汽車。
為什麼駕駛員的手要離開方向盤?難度沒有對小米高階智駕過分信任的因素嗎?
此處想歇斯底里地問一句:什麼叫,高階智駕?誰能告訴我什麼叫,noa?
豆包告訴我了,noa還是l2級的輔助駕駛。
「24秒」提示,「25秒」接管,「26~28秒」碰撞,滿打滿算駕駛員只有4秒的時間反應。回看下雷軍在小米su7智駕相關的介紹,他說「只要導航能到,智駕就能到。」
難道駕駛員的分心和手離開方向盤,沒有對雷軍和小米汽車信任的因素?
據金羊網:小米承認,小米su7標準版有前向防碰撞輔助功能——包括碰撞預警(fcw)和自動緊急制動(aeb),作用對象是車輛、行人、二輪車三類目標,其中aeb功能目前不響應錐桶、水馬、石頭、動物等障礙物。聲明強調,自家aeb技術對部分障礙物不響應的情況「和行業同配置的aeb功能類似」。
援引4月2日,北京兩位汽車專業人士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觀點:汽車行業是容錯率最低、試錯成本最高的行業之一,此次事件看似只是個案,但值得新能源汽車全行業反思,避免浮誇式營銷,把產品安全和可靠放在首位,認真思考科技發展與產品安全的平衡問題。
這不是小米一家的問題,敬請所有車企不要搞什麼高階智駕、noa、nop的概念,我們頭腦比較簡單,只夠理解《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的官方標準:l0~l5。
也敬請所有車企都在宣傳l2級自動駕駛時,高頻、明顯地向用戶強調:這不是l3及以上的自動駕駛,不要迷信智駕,不能分心,手不能離開方向盤。甚至要像煙盒包裝上「吸煙有害健康」那樣明示。
事故發生後,小米股價連續暴跌,同樣暴跌的還有比亞迪,因為這起事故牽扯了第三個問題:出事的小米su7用了誰的電池?寧德時代說:不是它的;但小米說:「比亞迪和寧德時代隨機分配,還不確定。」
暫不做評論。
從感性的角度看,還有一個問題無法理解:雷軍在3月30日、31日發了多條微博,又是宣傳小米汽車、又是宣傳小米手機,一片喜氣洋洋。
如果說3月30日,雷軍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那麼3月31日呢?小米的神經難道還沒有感知?這多少有些沒人情味。
但如果回歸理性,是不是以後每次小米汽車出了事故導致人死亡時,小米和雷軍都要去發聲明呢?如果以後小米汽車銷量突破百萬、千萬輛,雷軍和小米又當如何?
最後,你可能懷疑我是米粉還是米黑?這沒什麼可以隱藏的。
感性的講,作為小米曾經的消費者和米粉,如今我不喜歡、不信任小米的任何一個產品,也慣性的不喜歡、不信任小米汽車,雖然我身邊的朋友很多都準備買小米汽車。
但理性的講,對於小米汽車的優劣,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對於雷軍,這的確是人傑,尤其在營銷與輿論領域。他大學時就能靠稿費賺媒體錢,創立小米後一個人的號召力更是頂得上半個媒體圈。
從理性上講,小米su7在沒有開啟試駕的情況,27分鐘就取得5萬大定是營銷神話,但感性的講,這種營銷能力......算了不評論了。
參考資料:
觀察者網:《su7高速事故遇難者家屬回應質疑:女兒有兩年多駕齡,曾有過路司機破窗救人》
澎湃新聞:《小米客服回應:su7電池雙供應商隨機裝,事故車電池待查》
新華社客戶端:《小米回應難消市場質疑 業界呼籲車企進行反思》
金羊網:《小米su7爆燃致三死」事件追問 智駕浪潮狂飆突進 技術或引致命幻覺》
雷軍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