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桂林3月29日電(張廣權 歐陽萍)3月28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國科學院廣西植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廣西植物研究所」)建所九十周年高質量發展大會在廣西桂林舉行。

圖為會議現場。歐陽萍 攝
廣西植物研究所所長潘爭紅向與會嘉賓彙報了研究所近十年取得的重要成果。
十年來,廣西植物研究所堅持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累計承擔科研項目1244項,總科研經費突破3.3億元(人民幣,下同);組建起多個創新團隊,建成3個國家級科研平台、8個自治區級科研平台,構建起覆蓋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成果轉化的完整創新鏈條。
十年來,廣西植物研究所始終站在廣西生態文明建設的第一線,完成《廣西植物志》(6卷)編研出版,收錄廣西維管植物9051種,首次全面系統地描述廣西植物資源;共同研發石漠化治理「果化模式」;開發菌根石漠化植被土壤修復技術;持續開展珍稀瀕危植物的調查與保育,發表植物新種150個,實現旗艦物種的野外回歸;參與西南岩溶國家公園、南寧國家植物園的創建工作以及桂林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修復工程。
立足廣西「天然葯庫」資源,廣西植物研究所參與完成廣西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編研《中國中藥資源大典·廣西卷》《廣西中藥資源大典·縣域卷》,掌握廣西中藥資源本底;構建喀斯特區域特色藥用植物產業模式,在喀斯特地區建立多個示範基地;率先開展廣西葯食同源植物資源開發利用調研;牽頭主持廣西創新驅動發展等重大科技專項6項。
此外,廣西植物研究所緊密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國家戰略。該所培育出獼猴桃新品種;創新建立羅漢果標準化栽培和質量控制體系;突破金槐品種、種植、加工技術瓶頸;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以及廣西鄉村科技特派員,服務於廣西20個縣區,帶領當地村民發展特色支柱產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和集體經濟發展,以科技服務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隨後,廣西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元昌安,中國科學院植物園工作組組長、華南國家植物園主任任海,桂林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蔣春華分別向大會致辭,並宣讀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宜瑜、中國科學院院士洪德元發來的賀信。
在特邀報告環節,四位國內頂尖植物學專家帶來前沿學術分享。下午,與會嘉賓還前往廣西植物研究所實地考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