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3月13日電 (記者 張素)「我能聞到香了!」來自四川甘孜的4歲藏族女孩央拉(化名),近日在受訪時高興地說起「阿媽煮的酥油茶」。
今年2月,央拉隨父母走進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王晶團隊的實驗室。當她佩戴上義鼻,重新聞到香氣,久違的笑容重返臉上。

今年2月,央拉(化名)隨父母走進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王晶團隊的實驗室,佩戴義鼻。圖為央拉(右)接受治療。受訪者供圖
央拉的父母告訴記者,孩子在僅有幾個月大時不幸遭遇意外——一隻黃鼠狼襲擊了她的面部,導致鼻部組織嚴重損毀。這些年,一家人輾轉多地求醫,但收效甚微。
2024年,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的專家團隊對其癥狀進行評估後表示,由於孩子年紀太小,鑒於鼻部全層結構重建涉及複雜的面部神經與供血系統,必須等待更精準的再生醫學技術支持。
轉機很快出現了。得知王晶教授團隊在3D生物打印與仿生組織工程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由其創立的陝西麥克斯韋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可為患者提供個性化器官定製,醫院方面趕忙將病例推薦過去。
王晶回憶說,他在看到孩子照片的那一刻不禁流下眼淚,心裏久久不能平靜。
「技術不該困在實驗室里,我們必須幫她把鼻子『種』回來!」他說,醫療的終極使命不僅是治療疾病,更是幫助人們在生命的無常中找到生活的美好。
去年8月,央拉一家人跨越千里來到西安。西安交大醫療團隊採用亞毫米級三維掃描技術,對女孩的基本情況進行詳細了解,並採集其家族成員鼻部特徵的相關數據。
「不僅要功能完善,更要讓孩子照鏡子時有『這就是我的鼻子』的歸屬感。」王晶解釋說,團隊在虛擬建模中還原符合藏族同胞面部美學的鼻部形態,並通過高精度自動化上色技術結合鉑金硅膠材料製作出義鼻。
今年2月,央拉再次走進實驗室,成功佩戴上義鼻。王晶介紹說,從效果來看,義鼻與女孩面部結構嚴絲合縫,膚色也很匹配。「隨着孩子的成長,可能每隔幾年還需要更換。」他說,麥克斯韋團隊將持續跟進,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
有評論認為,當頂尖技術遇上赤子之心,冰冷的科技便有了溫度。近年來,陝西不斷深化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在一系列政策和西安交通大學的支持下,王晶團隊的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造福老百姓。
例如,他們為患者提供高精度與高相似度的中、高端義乳,其材料成本只有同類國外企業高端產品的十分之一,實現了國產替代與高端醫療普惠化。他們的義耳產品也在用於改善小耳症方面受到好評。
「通過AI生成模式,我們實現了義鼻、義肢等智能化定製生產。」王晶說,隨着具身機械人產業加速發展,他們已在機械人仿真皮膚領域進行布局,將與相關機構展開深度合作。
已在醫療科技領域深耕20餘年的他說,更重要的在於通過與國內醫療機構和社會組織的深度聯合,讓醫學科研成果為更多特殊群體帶去溫暖和自信,「種」出希望,「香」滿萬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