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了40多年,旅行者1號發現可怕事實:人類可能被「困」在太陽系

2024年06月17日16:23:06 科學 1214

綜述

在廣袤無垠的宇宙中,我們生活的地球究竟處於一個什麼樣的位置,這一直是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通過宇宙探測器的探索,這個謎題逐漸揭開。

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1號探測器,作為迄今為止距離地球最遠的探測器,雖然現已與地球失聯,但在失聯之前,它傳回了一張從距離地球六十億公里外的宇宙看地球的照片。在這張照片中,地球只是一個微小但美麗的藍點,展現了地球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與孤獨。

飛了40多年,旅行者1號發現可怕事實:人類可能被「困」在太陽系 - 天天要聞

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

旅行者1號的這張照片被稱為「暗淡藍點」,由著名天文學家卡爾·薩根命名並解釋。這張照片拍攝於1990年2月14日,當時旅行者1號位於距離地球約60億公里的地方。照片上,地球僅佔據不到一個像素,是一顆懸浮在廣袤宇宙中的微小藍點。

薩根在他的著作《暗淡藍點:人類未來的願景》中,對這張照片進行了深刻的闡述。他寫道:「在這張照片上,我們所看到的地球,那顆藍點,就是我們的一切。所有的人類歷史都發生在這小小的舞台上。」

這張照片深深震撼了人們,儘管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但在廣闊的宇宙中,它只是滄海一粟。地球上所有的歷史、所有的文明、所有的生物,甚至所有的愛與恨、喜與悲,都在這微不足道的藍點上發生。

飛了40多年,旅行者1號發現可怕事實:人類可能被「困」在太陽系 - 天天要聞

「暗淡藍點」使我們對宇宙中的其他星球充滿了好奇和探索的慾望。它推動了人類對月球、火星以及其他太陽系行星的探測。人們開始思考,在這浩瀚無垠的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生命?是否有其他類似地球的星球?

然而,探索太陽系內的星球本身已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極端的環境、遙遠的距離、複雜的科技需求等,使得全面探測太陽系內的所有行星變得非常困難。至於衝出太陽系去探索更遙遠的星系,這更是一個幾乎不可想像的任務。

飛了40多年,旅行者1號發現可怕事實:人類可能被「困」在太陽系 - 天天要聞

旅行者1號:揭示現實的艱難

從1977年發射以來,旅行者1號以每小時6萬公里的速度前進,但即使如此驚人的速度,它仍然用了四十年的時間才剛剛接近太陽系的邊緣。

人類要實現星際旅行,面臨的困難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還有生命維持的挑戰。旅行者1號用了四十年的時間才剛剛接近太陽系的邊緣。

即使假設有一個人能夠持續飛行四十年,如何維持生命和高速飛行仍是巨大的難題。我們目前的航天技術無法支持如此長時間的飛行。維持一個人在太空中存活四十年,意味着需要解決一系列複雜的問題,包括食物、氧氣、水供應,以及廢物處理。

飛了40多年,旅行者1號發現可怕事實:人類可能被「困」在太陽系 - 天天要聞

除此之外,人類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長期在太空中生活,人體會面臨骨質流失、肌肉萎縮、輻射暴露等問題。

心理上的孤獨和壓力,也可能對宇航員的精神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即便我們有技術能力製造可以高速飛行的飛船,如何確保宇航員在漫長的旅途中保持健康和理智,依然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

我們需要的不是幾年的技術進步,而是跨越幾個世紀的革命性突破。能否找到合適的推進技術,例如能夠大幅縮短旅行時間的核聚變引擎或者曲速引擎,都是懸而未決的問題。

此外,還需要開發自給自足的生態系統,能夠在封閉環境中持續供應食物和氧氣,這些都是當前技術尚未能完全解決的難題。

飛了40多年,旅行者1號發現可怕事實:人類可能被「困」在太陽系 - 天天要聞

甚至如果我們有能力飛出太陽系,接下來的問題是去哪裡。最近的恆星系統距離我們也有幾光年之遙,以現有速度要花費成百上千年。就算我們到達了這些恆星系統,又如何確定它們有適宜居住的行星?如何在如此遙遠的距離上進行實時通訊和導航?這些問題都需要前所未有的科技突破。

飛了40多年,旅行者1號發現可怕事實:人類可能被「困」在太陽系 - 天天要聞

旅行者1號的啟示

目前來看,星際飛行和星際移民,還只能停留在科幻劇中。即便是最先進的探測器和技術,也無法保證我們能在可預見的未來衝出太陽系。

當前,我們一直在尋找第二家園,但太陽系內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可能性非常小。火星作為一個被廣泛研究和關注的目標,雖然在理論上有可能進行改造和居住,但其極端的環境條件和技術實現上的困難,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要在火星上建立永久性人類居住點,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飛了40多年,旅行者1號發現可怕事實:人類可能被「困」在太陽系 - 天天要聞

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保護好地球家園才是當前最務實的選擇。地球是我們目前已知的唯一適合人類長期生存的星球。它擁有豐富的資源和適宜的環境條件,支撐着全球數十億人的生活。

氣候變化、環境污染、資源過度消耗等問題,正對地球的生態系統造成威脅。我們必須加倍努力,採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來保護和恢復地球的生態平衡。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確保我們的子孫後代,繼續在這片藍色的星球上繁衍生息。

飛了40多年,旅行者1號發現可怕事實:人類可能被「困」在太陽系 - 天天要聞

結語

旅行者1號的四十多年飛行,讓我們深刻認識到,人類或許被「困」在太陽系。儘管這聽起來有些悲觀,但這也意味着我們有更多的理由去珍惜我們的家園。

保護地球,持續探索,提升科技水平,這些都是我們可以為未來做出的努力。或許有一天,我們真的能夠突破太陽系的邊界,去探索更遙遠的星系。

飛了40多年,旅行者1號發現可怕事實:人類可能被「困」在太陽系 - 天天要聞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生物多樣性看甘孜】四川甘孜州石渠縣記錄到幼年金雕捕食畫面 - 天天要聞

【生物多樣性看甘孜】四川甘孜州石渠縣記錄到幼年金雕捕食畫面

近日,四川長沙貢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和西華師範大學生物多樣性與生態適應研究團隊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縣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時,拍攝到一隻金雕亞成體的捕食活動畫面。畫面中,一隻金雕在旱獺、鼠兔的洞口耐心等候,一動不動地觀察着獵物的活動,一旦有身體肥碩滾圓、肉質細嫩的獵物從洞口跑出來,就會立刻出擊...
瞰「飛碟」 - 天天要聞

瞰「飛碟」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濱青島嶗山區張村河沿岸的科苑經六路以東、新宏路以北、科苑緯四路以南合圍區域,一座巨型的「太空飛碟」虛擬現實創享中心正向竣工衝刺。6月25日,虛擬現實創享中心的兩個穹頂已安裝到位,記者用無人機在高空俯拍,畫面十分壯觀。目前,項目建設處於收尾階段。據了解,青島虛擬現實創享中心整體設計以「平...
上海企業「數智碳」實踐 | 從第一顆種子開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 天天要聞

上海企業「數智碳」實踐 | 從第一顆種子開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東禾九穀開心農場的全自動插秧機。今年的水稻插秧時節,在崇明區豎新鎮的東禾九穀開心農場,一台新引進的無人駕駛插秧機成為稻田裡的「明星」。工作人員為插秧機裝好秧盤後,只需進行簡單設置和遙控啟動,插秧機就能自動作業,將裝載的秧苗持續插入稻田。臨近稻田盡頭,插秧機會自動掉頭,在返程中繼續插秧。幾趟來回後,工...
楊冪論文爭議:查重率異常低,AI痕迹明顯,字數不足引質疑 - 天天要聞

楊冪論文爭議:查重率異常低,AI痕迹明顯,字數不足引質疑

近日,關於楊冪論文的爭議在學術界和網絡上引發了廣泛討論。據報道,楊冪所提交的論文查重率異常低,僅為0.9%,且字數遠遠達不到發刊標準,這不禁讓人對其論文的質量和原創性產生質疑。更為引人關注的是,論文中疑似存在AI生成的痕迹,這一發現更是加劇
嫦娥六號軌道器正前往執行拓展任務! - 天天要聞

嫦娥六號軌道器正前往執行拓展任務!

2024年6月25日14時7分,「嫦娥六號」返回器着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至此,為期53天的「嫦娥六號」任務完美收官。 在此之前,13時20分許,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通過地面測控站向「嫦娥六號」軌返組合體(軌道器與返回器組合體)注入高精度導航參數。此後,軌道器與返回器在南大西洋海平面上空約5000千米處解鎖分...
科學家應該發財!疫情功臣李蘭娟院士,名下醫院估值80億 - 天天要聞

科學家應該發財!疫情功臣李蘭娟院士,名下醫院估值80億

李蘭娟院士是新冠肺炎期間的最美逆行人,70多歲高齡的她,在忙碌了一天後,回到休息室,摘下口罩,一道深深的勒痕橫在臉上,令人看了無比的心酸,無比的感動。如今,李蘭娟院士和愛人鄭樹森院士創辦的「樹蘭醫療」兩次衝擊港股IPO,合計估值約80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