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航宇……你能分清嗎?這個稱呼有中國特色

2024年05月03日18:52:07 科學 4014

這幾天,我國航空航天領域不斷取得新進展。

搭載嫦娥六號探測器的長征五號遙八運載火箭,今天17時27分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發射。4月26日,神舟十八號3名航天員順利進駐中國空間站。國航4月26日也發佈公告,稱與中國商飛簽訂協議,向其購買100架c919飛機。

航空、航天、宇航(也稱「航宇」)

你能分清嗎?

「航天員」還是「宇航員」?

一文了解↓

航空與航天 不是一回事兒

關於航空與航天的確切界限,國際上尚未形成統一觀點,但為了確立一個相對通用的標準,國際航空聯合會引入了「卡門線」這一概念。

在了解卡門線之前,我們得先來了解一下大氣層,大氣層分為五層,包括:對流層(0—10km左右)、平流層(10—50km左右)、中間層(50—85km左右)、熱層(80—800km左右)、散逸層(800—2000或者3000km左右)。

我們平常乘坐的客機飛行高度是6800—8000米之間,在對流層和平流層的交界處附近。而在距離地面100km的「卡門線」,由於大氣過於稀薄,飛機無法進行正常飛行。所以,卡門線可以認為是大氣層和太空的分界線

航空、航天、航宇……你能分清嗎?這個稱呼有中國特色 - 天天要聞

錢學森將「航空、航天、宇航」三個技術名詞的範圍界定為:

大氣層內的飛行活動稱為「航空」;✈️大氣層以外,太陽系以內的飛行活動稱為「航天」;飛出太陽系,到宇宙空間的活動稱為「宇航」。

航空、航天、航宇……你能分清嗎?這個稱呼有中國特色 - 天天要聞

簡而言之 航空特指飛行器

地球大氣層內的航行

而航天則是指航天器

脫離大氣層

進入宇宙空間的航行

都有什麼「代表作」?

航空技術主要集中在

軍用和民用飛機的研發

以及吸氣發動機的製造等

航空、航天、航宇……你能分清嗎?這個稱呼有中國特色 - 天天要聞

航空、航天、航宇……你能分清嗎?這個稱呼有中國特色 - 天天要聞

航天技術則着重於

無人與載人航天器

運載火箭和導彈武器的開發

航空、航天、航宇……你能分清嗎?這個稱呼有中國特色 - 天天要聞

航空、航天、航宇……你能分清嗎?這個稱呼有中國特色 - 天天要聞

航空、航天、航宇……你能分清嗎?這個稱呼有中國特色 - 天天要聞

航空器和航天器 區別在哪裡?

以上介紹的航空器和航天器

是航空和航天技術的典型代表

它們有哪些差異呢?

↓↓↓

1

飛行環境

航空器始終在稠密的大氣層內飛行,其工作高度受到限制。航天器則需要穿越大氣層,進入近似真空的宇宙空間。

2

飛行高度

目前,現代飛機的最大飛行高度約為距離地面30多公里。航天器的運行軌道近地點高度至少達到100千米以上

3

飛行動力裝置

航空器都是用吸氣發動機提供推力,吸收空氣中的氧氣作氧化劑,本身只攜帶燃燒劑。航天器的發射和運行都是運用火箭發動機提供推力,既帶燃燒劑又帶氧化劑。

4

工作時限

無論是軍用還是民用飛機,最長飛行時間不超過一個晝夜。而航天器在軌道上可持續工作非常長時間

「航天員」還是「宇航員」?

在新聞報道中 國外將進入太空的人

叫做「宇航員」

中國則稱為「航天員」‍

這是為什麼呢?

戳視頻了解↓

原來,中國剛開始謀劃發展獨立的航天事業時,還沒有「航天」這個概念,而是叫「空間飛行」「星際航行」。

後來,錢學森提出:把大氣層以外,太陽系以內的飛行活動稱為「航天」;把飛出太陽系,到廣袤無垠宇宙空間的活動稱為「航宇」。同時,「航天」一詞還能與當時已有的「航海」「航空」等詞彙相銜接,更加簡潔。

「航天」一詞誕生了,由它衍生出的「航天員」很快就順理成章地被大家接受了。

航空、航天、航宇……你能分清嗎?這個稱呼有中國特色 - 天天要聞

「宇航員」則是「宇宙航行員」的簡稱,「宇航員」的概念大於「航天員」,它還包括未來在太陽系外執行飛行任務的工作人員。

總之,我們稱為「航天員」,更加符合我國航天科技和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情況,符合中國特色和語言使用習慣。

回望來時路

我國航空航天事業

每一步都堅實而有力

未來更是值得期待!

(央視新聞綜合科普中國、中國航天科普、我們的太空)

監製丨唐怡

製片人丨房軼婷 張媛

編輯丨孫琳萱 田野

©2024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使用。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勇立潮頭大灣區丨共享榮光!看「嫦娥攬月」香港科技如何助力? - 天天要聞

勇立潮頭大灣區丨共享榮光!看「嫦娥攬月」香港科技如何助力?

6月25日嫦娥六號結束53天的旅程返回地球連同來自月球的「土特產」也一併「快遞」到家 6月26日嫦娥六號順利完成開艙取樣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來自月球背面的珍貴「月壤」研究人員希望藉此揭開月球更多的秘密   同心逐夢 共赴蒼穹香港理工大學教授容啟亮帶領科研團隊協助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表取採樣執行裝置」...
古藺:如何利用本地資源,為野生獼猴群撐起「保護傘」? - 天天要聞

古藺:如何利用本地資源,為野生獼猴群撐起「保護傘」?

鄧小紅 瀘州觀察 魏傑/文圖「觀景台修好之後,大家看野生獼猴就更方便了,給我們也帶來了更多的人流量,也推動了我們周邊村民擺攤創收。」6月26日,古藺縣白泥鎮菜板村村民邱娟在野生獼猴觀景台的位置擺起了小攤。古藺縣地處烏蒙山區,轄區內佳木蔥蘢,成為眾多國家一級、二級野生保護動物的「棲息樂園」。據統計,古藺縣境...
邁向高端的新材料|從原材料到新材料,看山西轉型升級之路 - 天天要聞

邁向高端的新材料|從原材料到新材料,看山西轉型升級之路

新華社太原6月27日電(記者王勁玉)普通的玉米澱粉「搖身一變」,成為儲能利器超級電容炭;隨處可見的石灰石在科技的加持下成為納米碳酸鈣;堅硬的鋼鐵可以像紙張一樣輕薄,徒手可撕開。在轉型發展大潮中,傳統原材料通過技術革新、應用創新,成為高端新材料,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新材料產業是國民經濟戰略性、基礎性...
美國宇航局指示SpaceX在時機成熟時擊落國際空間站 - 天天要聞

美國宇航局指示SpaceX在時機成熟時擊落國際空間站

據美國宇航局稱,SpaceX被指示從軌道上為國際空間站製造一艘拖船。為此,該公司將獲得8.43億美元,這還不包括拖船的準備和發射費用。但一切都不會早於商業軌道站準備就緒,這可能晚於 2030 年。圖片來源:NASA根據各種聲明,俄羅斯最早可
月壤歸來!外媒:中國再顯太空實力 - 天天要聞

月壤歸來!外媒:中國再顯太空實力

嫦娥六號返回器25日攜帶月壤順利着陸,實現人類歷史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持續引發外媒的廣泛關注。  《紐約時報》刊文稱,中國成為首個從月球背面取回樣品的國家。嫦娥六號任務的樣品可能蘊藏着月球和地球起源的線索,是中國探月工程的最新成果。  《紐約時報》報道截圖  報道指出,此次任務攜帶的樣品是由中國國家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