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首訪「冷凍冰地帶」?俄羅斯或先於印度登陸月球南極

2023年08月08日23:15:10 科學 1108

界面新聞記者 | 劉子象

界面新聞編輯 |

本月,月球南極很可能迎來人類的首次造訪,以及兩個國家的同時着陸。

8月7日,俄羅斯宣布將於11日發射月球登陸器「月球25號」(Luna-25)。這將是近半個世紀來,俄羅斯人首次踏足月球,上次登月任務是蘇聯在1976年發射的「月球24號」。

「月球25號」將於格林尼治時間8月11日23:10,在俄羅斯東方航天發射場發射。俄新社稱,8月12日23:35為備用發射時間。根據規劃,「月球25號」預計將在5天內進入月球軌道,並停留5-7天,然後降落在指定的南極着陸點。

俄羅斯任務的時間表引發關注,其登陸時間與印度非常接近。外界猜測俄羅斯很可能搶在印度前面,成為第一個落地月球南極的國家。7月14日,印度成功發射了「月船3號」(Chandrayaan-3),目標也是南極。它目前已進入月球軌道,預計將在8月23日或24日登陸。

俄羅斯航天局稱,月球上有「足夠的空間」容納所有人,俄羅斯與印度的航天器在不同的着陸點,不存在互相干擾或碰撞的風險。

月球被認為是人類探索更廣袤宇宙的前哨戰。但是對於這顆36萬公里外的唯一衛星,我們仍然知之甚少。之前的探月工程均在赤道附近登陸,其南極仍未被探索。

南極被永久陰影區籠罩的面積比北極大得多,科學家們認為可能存在大量冷凍冰。它可以充當飲用水、提取燃料和氧氣等,對後續移民計劃意義重大。

俄羅斯:推遲了兩年

「月球25號」原計劃在在2021年10月發射,在歐洲對俄制裁的影響下延後。歐洲航天局原計劃將其Pilot-D導航相機安裝在「月球25號」上進行測試,但在去年2月俄烏衝突後中斷了合作,同時宣布退出未來的「月球26號」和「月球27號」合作任務。莫斯科方面決定繼續登月計劃,將用國產科學儀器取代歐洲設備。

「月球25號」身負為期一年的科研任務,包括探索水等資源、研究月球內部結構以及開發軟着陸技術。「月球25號」攜帶着31公斤的科學設備,將從15厘米深處採集岩石樣本,以測試是否存在冷凍冰。

然而,探索月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迄今,只有美國、蘇聯和中國成功進行了探月任務,帶回了數據和月壤。而以色列阿聯酋日本的嘗試迄今沒有成功。今年4月,日本太空公司iSpace試圖實現私人公司的首次登月,但以失敗告終。

由於地形更加複雜,且通信更易受到干擾,在月球兩極登陸的難度更大。對於「月球25號」任務的難度,今年6月,俄羅斯航天局局長尤里·鮑里索夫在與普京會面時曾表示,「成功完成此類任務的概率估計為70%」。

蘇聯的太空事業取得了非凡成就,創下了多個第一:將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隻動物、第一個人類送入太空。蘇聯的最後一次探月任務是在1976年,「月球24號」帶回了月球土壤樣本。與蘇聯時代相比,現代俄羅斯一直在努力創新,但與美國和中國相比落後了。

面對俄烏衝突後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去年,普京在東方航天發射場發表講話時以蘇聯的例子激勵稱,儘管蘇聯也曾受到「全面制裁」,但依然取得了非凡成就,在1961年首次將人類送入太空。

俄羅斯科學院太空研究員列夫·澤萊尼的話說,月球是地球的第七大洲,「我們註定要馴服它」。

印度:奮起直追

起步較晚的印度已經開始挑戰高難度任務。

7月4日,印度發射了「月船3號」月球着陸器。它已於上周末成功進入月球軌道,計劃於8月23日或24日在南極着陸。

如果成功,印度或將成為首個在月球南極着陸的國家,以及成為繼美國、蘇聯和中國之後第4個實現月球軟着陸的國家。印度總理莫迪稱,「月船3號」為印度的太空探索書寫了新篇章,它展翅高飛,肩負着每個印度人的夢想和抱負。

人類首訪「冷凍冰地帶」?俄羅斯或先於印度登陸月球南極 - 天天要聞

「月船3號」由印度空間研究組織 (ISRO) 開發,將在月球執行約2周的任務。該組織負責人Sreedhara Panicker Somanath表示,其目標是安全降落在月球南極這一具有挑戰性的地形附近、收集數據並進行一系列科學實驗。

他還介紹,本次任務的月球車攜帶了5台儀器,重點是了解月球表面的物理特徵、接近地表的大氣層以及構造活動,以研究地表以下發生的情況,希望能夠找到一些新發現。

印度登月任務的一個特點是低成本。「月船3號」項目預算僅為7460萬美元,大大低於其他國家的同類任務。為了降低成本,「月船3號」進入月球軌道用時更長,要花費15-20天,遠遠大於美國阿波羅號,以及俄羅斯此次任務規劃的幾天時間。

由於被殖民的歷史以及貧困分裂的國情,印度的探月計划起步較晚。2008年,印度才首次開始探月任務,這次任務發現了乾燥的月球表面存在水分子,並證實了月球白天有大氣層。2019年7月發射的「月船2號」成功進行了繞月飛行,但是未能實現軟着陸,着陸器在接地期間墜毀。

「月船1號」項目的負責人Mylswamy Annadurai表示,印度的最終目標是,當未來月球真正成為地球的一塊延伸大陸時,印度不再是一個被動的旁觀者。通過不斷的探月任務,印度將探索如何利用當地的材料建造棲息地,以及如何運送物資等。

半個世紀前就曾登月的美國,目前正在進行再次月球行走的阿耳忒彌斯計劃。2022年11月,幾經波折後,「阿耳忒彌斯1號」發射成功。這是一次不載人的繞月飛行測試,旨在為「阿爾忒彌斯3號」的載人登月做準備。美國計劃在2025年底前進行登月,屆時將派出2名宇航員在月球南極着陸。

印度是美國阿爾忒彌斯計劃的聯合簽署國之一,中俄均未參與。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戴瓊海院士:三大「奇點」或決定人工智能未來突破 - 天天要聞

戴瓊海院士:三大「奇點」或決定人工智能未來突破

7月6日,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戴瓊海在第二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主論壇演講中指出,人工智能確定的趨勢是走向通用智能,不確定的三大奇點將帶來未來人工智能的變革。人工智能是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加快發展新一代...
科學家警告數百座休眠火山可能很快就會爆發,爆發威力更大 - 天天要聞

科學家警告數百座休眠火山可能很快就會爆發,爆發威力更大

近年來,意大利和印度尼西亞等地發生了多次引人注目的火山噴發。近日,專家警告,隨着氣候變化的影響,全球數百座休眠火山可能變得更加活躍,甚至發生噴發。來自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人員表示,融化的冰川可能正在悄悄為未來更具爆炸性和更頻繁的火山噴發埋下伏筆。「冰川通常會抑制下方火山的噴發量,」 研究...
【公共數據庫挖掘】牙線竟含「永久化學物」?6千人大數據揭秘真相!更揭示科研新捷徑 - 天天要聞

【公共數據庫挖掘】牙線竟含「永久化學物」?6千人大數據揭秘真相!更揭示科研新捷徑

利用公共數據庫發現牙線使用與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質(PFAS)的複雜關係,看懂「挖數據」發文的黃金機會!關心健康的你,可能聽說過PFAS,一類被稱為「永久化學物」的有害物質,因其在環境和人體中極難降解而備受關注。它們存在於不粘鍋、防水服、食品包裝等眾多產品中。那麼,我們每天使用的牙線,是否也可能成為PFAS的暴...
【野聊聊氣象】「燒烤」or 蒸煮」 - 天天要聞

【野聊聊氣象】「燒烤」or 蒸煮」

【來源:黃山交通旅遊廣播】各位好,我是小野。昨天,我們進入了夏季的第五個節氣——小暑。此時,暑氣正濃、高溫頻發,南北方有的「蒸煮」有的「燒烤」,咱們黃山就好了,二者皆有。繼昨天「燒烤」之後, 受「丹娜絲」影響,周四之前我市將有一次風雨過程,
其實,《流浪地球》根本不需要「韓子昂」 - 天天要聞

其實,《流浪地球》根本不需要「韓子昂」

在電影《流浪地球》里,韓子昂作為重型卡車的高級駕駛員,執行着運送發動機推動燃料火石的任務。然而,《流浪地球》還是落後現實了。在內蒙古伊敏露天煤礦,重型卡車根本不需要韓子昂。幾百輛由中國華能、徐工集團、國家電網、華為聯合出品的全國首型取消駕駛室的純電無人礦卡——「華能睿馳」礦卡正在伊敏煤礦同時「打工」...
中國科學院院士、細胞生物學家孫大業逝世,享年88歲 - 天天要聞

中國科學院院士、細胞生物學家孫大業逝世,享年88歲

訃告 | 沉痛悼念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大業先生中國科學院院士、細胞生物學家、無黨派代表人士、河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孫大業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7月7日18時14分在石家莊逝世,享年88歲。孫大業先生,1937年7月生於浙江杭州,
今日小暑丨向夏生長,不負驕陽 - 天天要聞

今日小暑丨向夏生長,不負驕陽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今天我們迎來夏天的第五個節氣小暑標誌着盛夏的登場俗話說:「小暑過,每日熱三分」小暑節氣期間正好趕上入伏我國大部分地區開啟「蒸煮模式」這一時節,暑氣蒸騰全國從南到北,正是荷花競相盛放之時偶有清風拂過,滿塘荷香給炎熱的夏季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