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研發活體生物電傳感器,將全細胞生物傳感器用於環境污染監測

2022年12月27日22:11:05 科學 1033

有關傳感器的研究工作有很多,什麼樣的才能獲得 Nature 的青睞?正在劍橋大學做博後研究的蘇林,可能有自己的見解和體會。


中國研發活體生物電傳感器,將全細胞生物傳感器用於環境污染監測 - 天天要聞

圖 | 蘇林(來源:蘇林)


近日,他和讀博時所在團隊研發的活體生物電傳感器終於正式公開,相關論文已被Nature 錄用。


中國研發活體生物電傳感器,將全細胞生物傳感器用於環境污染監測 - 天天要聞

(來源:Nature)



中國研發活體生物電傳感器,將全細胞生物傳感器用於環境污染監測 - 天天要聞

合成生物學與微生物學「結合」出一款傳感器


據介紹,針對環境污染物,活體生物電傳感器可以實現快速生物電傳感檢測。此前,生物傳感領域內的響應信號,需要二次轉換為電信號,以便進行程序分析和傳輸,這導致響應時間通常比較長。針對這一限制,該成果進行了優化和突破。


對於環境污染的監測尤其是水資源的污染監測,一直是人類面臨的全球性環境挑戰。污染物質的釋放往往是動態和瞬時性的,因此需要對可能的污染物進行實時監測。


傳統方式一般通過定時定點取樣,然後送回實驗室利用大型儀器進行測試,在時效性上存在明顯的劣勢。


目前,結合生物傳感技術與合成生物學,學界已經開發出了可在現場部署的生物傳感器。但是,大部分傳感監測輸出的信號都是視覺信號,比如顏色的變化和發光等。


儘管部分生物電傳感器可以利用改造後的電活性微生物,對特定物質進行識別並直接輸出電信號。然而,這些傳感器都依賴基因的轉錄調節,檢測過程中需要歷經從 DNA 轉錄成 mRNA、再翻譯成蛋白質的過程,故其響應時間一般在 30 分鐘甚至更久。


另外,水體中富含着各類化學物質,也時刻會發生環境條件的變化,比如溫度、pH、水速、含氧量等。這些往往會對傳感器信號造成干擾,致使信噪比降低、以及響應時間被拖長。


而此次研究結合合成生物學、電化學材料科學等,讓監測目標污染物的時間被縮至三分鐘,並能直接輸出電傳感信號。


中國研發活體生物電傳感器,將全細胞生物傳感器用於環境污染監測 - 天天要聞

(來源:Nature)


其主要包括以下三項突破:


第一,該團隊構建了一條來自四種不同生物、橫跨兩個不同生物域的氧化還原酶所組成的人造電子傳遞通路,實現了對於目標物質的識別、信息傳遞、以及對於監測過程的能量供應。


第二,研究人員使用蛋白質開關,來對電子傳遞過程進行控制,響應時間短,非常適合對環境中的瞬時污染物排放進行持續監測。


第三,課題組利用水凝膠材料和導電納米顆粒,對改造後的微生物進行封裝,在防止微生物逃逸到環境中的同時,還提升了傳感信號的信噪比。


可以說,這款活體生物電傳感器在很多領域都具備應用前景,尤其是在環境監測方面。而且,在傳感通路的設計上,課題組採用了模塊化構思,因此理論上每個模塊都能根據具體需求進行修改和設計。


另外,智慧農業、助力工業廢物處理和水安全、甚至遠洋深海資源探測上,這款傳感器都能發揮作用。


對於本次研究,一位評審專家表示:「在過去 20 年裡,已有大量利用生物作為傳感器的先例(例如植物在爆炸物的存在下改變顏色等),但它們存在通過生物感知產生視覺或電信號所需時間較長的限制。本文作者將合成生物學與微生物電化學進行結合,實現了待測物的傳感監測。總的來說,該成果對分析化學領域產生了深刻影響,並將引起人們對於合成生物學與微生物學領域的廣泛興趣。」


還有審稿人表示:「該工作對以往的生物電傳感體系進行了大幅改進,並驗證了將基於全細胞的生物傳感器用於實時監測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避免了在基因轉錄過程中的延遲。」


近日,相關論文以《環境污染物的實時生物電子傳感》(Real-time bioelectronic sensing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nts)為題發表在 Nature 上 [1]。


中國研發活體生物電傳感器,將全細胞生物傳感器用於環境污染監測 - 天天要聞

圖 | 相關論文(來源:Nature)


美國萊斯大學生物科學系約書亞·阿特金森(Joshua T. Atkinson)博士、蘇林博士是共同一作,萊斯大學生物工程系喬納森·席爾伯格(Jonathan J. Silberg)教授、以及萊斯大學生物科學系卡羅琳·阿霍-富蘭克林(Caroline M. Ajo-Franklin)教授擔任共同通訊作者。


中國研發活體生物電傳感器,將全細胞生物傳感器用於環境污染監測 - 天天要聞

「We got a 4HT sensor」


據介紹,此次課題的最早構思源自於 2015 年「合成生物學:工程、進化與設計」(Synthetic Biology: Engineering, Evolution & Design)大會[2]。


這分別涉及到兩位人物:Caroline 教授課題組的摩西·巴魯克(Moshe Baruch)博士、以及Silberg 教授課題組的喬什·阿特金森(Josh Atkinson)博士。


兩人的姓氏分別以 B 和 A 開頭,當時兩位博士的演講海報排在最前面,並恰巧被安排在一起。


Caroline 課題組的研究方向之一是微生物的電信號輸出,而 Silberg 課題組主要研究鐵氧化還原蛋白的功能和蛋白質開關的構建,這分別對應了本次論文中的信號輸出模塊和信號輸入模塊。


於是,Moshe 和 Josh 看到彼此的工作之後一拍即合,並表示:「We need to get together and talk about this!」


之後,兩支課題組建立聯繫並決定合作,半年後他們獲得了第一筆研究經費的資助。


蘇林則於 2016 年秋季加入Caroline 課題組,一開始他接手的是另一個課題。


2017 年夏季,蘇林的第一個項目基本完工之後,正好 Moshe 的博後職位快要結束。


「這時,我的導師 Caroline 和 Moshe 找我來參與電傳感的課題。與 Silberg 教授課題組的 Josh 等人合作。項目推進並沒有想像中順利,我跟 Josh 也因此不得不延期各自的博士答辯。」蘇林說。


由於他們設計的傳感通路實在是太過複雜,在三年間的大部分時間裏,研究團隊都在不停地構建工程菌、驗證、失敗、再重新構建,如此往複。


期間最大的挑戰在於,有好幾次檢測了到傳感信號,但是興奮之後仔細分析發現是假陽性、或者對照組設計的不夠嚴謹,這時只好推翻再來。



中國研發活體生物電傳感器,將全細胞生物傳感器用於環境污染監測 - 天天要聞

(來源:Nature)


2020 年下半年,實驗開始迎來起色。Josh 把蛋白開關部分進行了升級改造,測試效果得到明顯改善。


「再後來,Xu Zhang 博士的加入,幫忙解決了不少技術難點,也讓實驗進展更加順利。2020 年 11 月底,我給兩位教授以及 Josh 發了封郵件,郵件的 title 是 『We got a 4HT sensor』,4HT 就是我們目標污染物(4-hydroxytamoxifen)的縮寫。一般來說,在郵件結尾使用『Cheers』的機會並不多,由此足見當時的激動。」蘇林說。


中國研發活體生物電傳感器,將全細胞生物傳感器用於環境污染監測 - 天天要聞

圖 | 蘇林當時發的郵件(來源:蘇林)


項目的後續推進變得則越來越順,2021 年 2 月他們完成了核心數據的最後一個實驗。之後大家開始分工撰寫手稿。


蘇林表示:「不停地失敗並堅持的過程就挺難忘的,還有 Nature 的發表周期太長了非常折磨人。」


不過有意思的是,隨着項目的推進也發生了一些地理意義上的人員變動。蘇林繼續說道:「2018 年,Josh 拿到美國能源部的獎學金,得以讓他從休斯頓飛到伯克利跟我們一起做了大半年的實驗;2019 年,Caroline 教授拿到萊斯大學的 offer 和德州的 funding,於是我們實驗室從伯克利搬到休斯頓;2020 年,Josh 畢業之後去南加州大學做博後,中途暑假又飛回來繼續幫忙做實驗,還在我家的沙發上睡了一個多月。」


期間,蘇林跟 Josh 也成了很好的合作夥伴和朋友。他教蘇林合成生物學的實驗,蘇林教他電化學。同時,他倆還是上下樓的鄰居。那時,蘇林經常端着中式料理下樓去找 Josh 喝酒,Josh 則提供德州風味的燒烤、甜品和兩隻可愛的貓。


看得出來,即便已在國外生活數年之久,蘇林依然保留着地道的中國飲食習慣。而他也表示:「回國工作一直是我努力的目標之一。」


中國研發活體生物電傳感器,將全細胞生物傳感器用於環境污染監測 - 天天要聞

圖 | 蘇林(來源:蘇林)


出生於江西鷹潭的蘇林,其本科就讀於南京農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他說:「大二暑假時跟朋友一起參加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當時好像是南農的第一屆),研究是真菌孢子對雜草的治理,可以算是我最早的科研經歷了。」


之後考研到東南大學生物物理專業讀碩,導師是付德剛教授。當時研究的課題是納米材料對微生物胞外電子傳遞的促進作用。


「碩士畢業後繼續在付老師組裡讀博,專業方向是生物醫學工程的納米生物器件。博士期間獲得了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的資助,交流去了當時在美國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Caroline課題組學習合成生物學。博士論文的課題最終確定在利用合成生物學編輯微生物的電子傳遞,並將其應用在微生物電傳感方面。」他說。


博士畢業之後,蘇林來到英國劍橋大學化學系歐文·賴斯納(Erwin Reisner)教授課題組研究人工光合作用,主要研究如何通過構建微生物-納米材料的生物複合體,來實現光能的轉換和二氧化碳的還原[2]。


其表示:「我目前在劍橋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並且很幸運地獲得了英國 Leverhulme Trust 和劍橋三一學院 Isaac Newton Trust 提供的三年早期職業研究員獎學金(Early Career Fellowships)。在此之後,我打算申請教職,並建立自己的研究團隊。我預計在 2024 年左右開始關注招聘啟事並與國內的用人單位聯繫。」


參考資料:

1.Atkinson, J.T., Su, L., Zhang, X. et al. Real-time bioelectronic sensing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nts. Nature 611, 548–553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5356-y

2.RICE NEWS: Bacterial sensors send a jolt of electricity when triggered. https://news.rice.edu/news/2022/bacterial-sensors-send-jolt-electricity-when-triggered

3.University of Cambridge, Lucy Cavendish College, Dr Lin Su. https://www.lucy.cam.ac.uk/fellows/dr-lin-su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前國際古生物學協會主席、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邁克爾·本頓:貴州三疊紀化石群改寫地球生命演化認知|2025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 - 天天要聞

前國際古生物學協會主席、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邁克爾·本頓:貴州三疊紀化石群改寫地球生命演化認知|2025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

7月5日下午,在2025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傳承地質魅力·續寫文明華章——推動地質公園與生態文化多樣性融合發展」主題論壇上,前國際古生物學協會主席、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Michael J. Benton(邁克爾·本頓)教授圍繞「三疊紀化石
非洲地下的深層地球脈衝正在撕裂非洲大陸 - 天天要聞

非洲地下的深層地球脈衝正在撕裂非洲大陸

地幔的垂直運動是導致地球表面發生大規模地質變化的驅動力之一。這些地幔上升流,有時被稱為地幔柱,被認為在一些重大的地質轉變(例如大陸漂移)中發揮着作用。目前,在非洲大陸地下發現了一種類似、微妙卻意義重大的現象。
科學家首次目睹海底「慢滑」地震 - 天天要聞

科學家首次目睹海底「慢滑」地震

科學家首次直接觀察到在主要水下斷層帶釋放構造應力過程中發生的慢滑地震。此次漸進式地震事件在穿過日本海岸附近易引發海嘯的斷層段時被追蹤,該斷層段似乎起到了天然的緩衝作用,吸收了壓力。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員將這一現象比作一條斷層線沿着
「倪四道院士預測廣東將有8級地震」系謠言 - 天天要聞

「倪四道院士預測廣東將有8級地震」系謠言

近日,一張「院士預測廣東將發生8級以上大地震」的截圖在網絡上流傳。截圖顯示,名稱為「倪四道」的用戶稱,團隊預測8個月內,將會在一經緯度位置(位於廣東)出現八級以上地震。
「鳥中大熊貓」現身桂林! - 天天要聞

「鳥中大熊貓」現身桂林!

【來源:廣西台新聞910】近期,陽朔縣林業局工作人員通過桂林灕江站了解到,在海洋山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安裝的監測系統,發現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頸長尾雉的身影。白頸長尾雉不僅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還是中國特有珍稀鳥類,被稱為鳥類中的「大熊
世界第一頭人工繁育長江江豚迎20歲生日 - 天天要聞

世界第一頭人工繁育長江江豚迎20歲生日

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7月5日訊「淘淘」20 歲啦!7月5日,世界第一頭人工環境下出生的長江江豚「淘淘」迎來20歲生日。從「淘淘」出生到家族發展至5頭,在一代代科研人員努力下,長江江豚人工繁育保種,為這一瀕危物種的未來帶來希望。
飛機不死,它只是墜落 - 天天要聞

飛機不死,它只是墜落

獻給003號墜機的白玫瑰,2024年11月16日。南方周末記者 王華震 攝山裡的紀念儀式簡簡單單,從山下帶上來的一束白玫瑰,分給王健、楊立群和其他隊員,在曾經因飛機墜落而形成的巨坑前,他們手持玫瑰,默哀。玫瑰潔白,山林翠綠,經過80年的自然修復,那個「巨坑」已經宛如平地,難以辨認。巨坑近旁,山勢陡然下陷,形成一道...
歷史上從無記載!2006年平利首次出現,被抓8小時後放生 - 天天要聞

歷史上從無記載!2006年平利首次出現,被抓8小時後放生

各位看官老爺,麻煩右上角點擊一下「關注」,精彩內容不錯過,方便隨時查看。文|萬象硬核編輯|萬象硬核«——【·前言·】——»2006年6月15日,安康市人民政府發佈消息,有人在平利縣的交通局家屬院中發現了一隻不明身份的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