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長江有記憶,它一定會記得2022年的夏天,因為這一夏它差一點變成了「長工」。
作為我國的母親河之一,長江給人的感覺就是永遠不缺水,哪怕是冬天,黃河結冰了長江也照常流不誤。
往年的長江水量和2022年對比
不僅如此,長江在夏季還是一個危險的存在,沿岸的城市基本上都被它淹過。
就是這樣不缺水的長江,卻在2022年迎來了自己的危機,差點就斷流了!
蜿蜒的長江
長江缺水
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山脈,向東奔流而去,一路上長江都在收集水。
源頭的水來自高山雪水融化,外加當地的一些地下水,最初就是一條小河流,在向東的過程中,匯聚了其他地方來的支流以及沿途的雨水。
整條長江被分為上、中、下三個河段,上游又叫金沙江,因為橫跨了第一和第二級階梯,還跑去橫斷山脈走了一趟,水流速度非常快。
長江的源頭
長江的上游有多條支流,為其注入了巨大的能量,長江正是從這裡開始變得寬闊。
水流大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長江流經的氣候區多為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年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
所以不要以為長江的水都是高山雪水,它更多地來自沿途的水加入,尤其是支流的水和降雨。
這也讓長江擁有一個隱患,那就是一旦流域地區的降水不足,就會導致水位下降。
長江的上游名叫金沙江
隱患在2022年的夏天爆發,因為長江上游的川渝地區出現了長時間不下雨,導致支流的水量減少,長江也出現了「髮際線」往後退的現象。
要知道以往的夏天長江都是暴雨橫行,甚至在1981年和1998年發生過特大洪水,沿岸的人們對此還有印象。
那麼,為什麼不缺水的長江會在2022年的夏天變成了缺水大河,要不是三峽水庫的存在,下游也會一併承擔乾涸。
1998年的洪水
其實,2022年的夏天不止是長江和它的支流,北半球的很多河流都受到了高溫和乾旱的影響,尤其是歐洲地區。
學過地理的都知道,歐洲尤其是歐洲的西部是溫帶海洋氣候,一年四季的溫度都不會太高,但是在2022年夏季,所有的一切都被顛覆了。
以海洋氣候出名的英國,竟然有的地方飆升到了40℃以上,這對於常年陰雨綿綿的英國人來說是做夢也想不到。
高溫肆虐
除了英國,另一個海洋氣候的國家德國,著名的多瑙河以及萊茵河都乾枯了,僅剩河中心的一灘水,總共還沒有浴缸裏面的水多。
藍色多瑙河變成了土黃色多瑙河,河底的二戰軍艦暴露了出來。
南歐地區以地中海氣候為主,本來夏季就熱,結果這熱浪一來,更熱了,直接朝着最高的記錄奔去。
整個北半球的人都在問同一個問題:2022年到底怎麼了?
萊茵河水位下降
火山的影響
經受熱浪折磨的人們,突然想到了2022年開年之初的那場火山噴發,雖然湯加的海底早已經平靜,但是火山噴發留下的烙印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抹去的。
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一座印尼的火山噴發,從而造成了一個無夏之年,那麼湯加火山會重蹈覆轍嗎?
有人會說肯定沒有,所謂的無夏之年是指當年的夏天氣溫不高,可是瞅瞅2022年的夏天,這還叫溫度不高?人都快烤熟了!
湯加海底火山爆發
火山噴發與無夏之年的聯繫主要在火山灰與火山氣體,尤其是二氧化硫,這一類氣體的作用和二氧化碳完全是相反的,它引發的是冰室效應。
簡單來說就是,二氧化硫會讓氣溫下降,如果二氧化碳是保暖,那麼二氧化硫就是製冷。
可是湯加火山噴發之後的夏季,迎接人們的不是降溫而是各種高溫,這是為什麼?
很明顯,湯加火山對於這場夏季熱浪的影響並不是最大的,也側面反映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較高,二氧化硫進入大氣候占不到什麼便宜,還是以二氧化碳為主。
湯加火山的噴射口大小
這些二氧化碳絕大部分來自人類的活動,設想一下,一座火山噴出的二氧化硫,對抗全世界工廠排放的二氧化碳,火山很顯然不是這方面的對手。
即便湯加火山的噴發強度算是比較高的,它也無力撼動整個地球的變暖趨勢。
歐洲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在過去的200年時間裏,歐洲地區的平均氣溫上升了大約1.1℃,而地中海地區平均溫度上升了1.5℃。
然後到了本次2022年熱浪,歐洲的地中海地區就是真的熱到了爆。
所以可以看出,長江源頭的水量減少,和熱帶地區的火山爆發沒有主要的關係,全球變暖才是罪魁禍首。
2022年北半球太難了
變暖的地球
同樣是在2022年的夏季,地球上的其他地方開始出現氣候的反常,如沙特地區,常年都是乾旱的沙漠氣候,竟然在夏季下起了暴雨。
由於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降雨,沙特的一些城市出現了嚴重的內澇,駱駝都被淹了。
我國的塔里木盆地也一改往日的乾旱,21條河流在夏季迎來了久違的泛濫。
沙特地區漲洪水
如果每年都這樣來一次,用不了多久,塔里木盆地又會回到千年之前西域古國的氣候環境,羅布泊再度成為湖泊。
這種現象被氣象學家稱為「雨帶北移」,特別是東亞地區,大部分都處於季風氣候,降雨與季風、洋流有關。
全球變暖擾亂了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季風,導致送到東亞地區的降水減少。
塔里木河泛濫
與此同時,從西伯利亞來的冷空氣一路向南飄來,水蒸氣遇到上方的熱空氣之後液化成降雨,增加了北方的雨量。
此次熱浪呈現一種南北對調的感覺,以雨水聞名的南方,不僅河流乾涸、水位下降,就連我國的幾個淡水湖,鄱陽湖和洞庭湖,也出現了乾旱。
湖水蒸發之後露出了湖底的淤泥,很快長出了青草,變成了鄱陽湖、洞庭湖大草原,不用去內蒙也能觀看風吹草低見牛羊。
長時間來看,這對我國乃至世界都不是好事。
湖水乾涸
人類無法迅速適應
我國的人口密度南多北少,東多西少,之所以是這樣的分佈,一來是因為經濟,二來是因為糧食產量。
幾個人口大省同時也是農業大省,因為有足夠的糧食才能養活更多的人。
江南被稱為「魚米之鄉」,四川盆地被稱為「天府之國」都是因為其出色的農業生產。
而農業自古靠天吃飯,南方地區降水和溫度適合大部分時間都能種植農作物,一年四季基本上都沒有空隙。
魚米之鄉
如果氣候就此發生變化,年年都是南方高溫乾旱,北方暴雨成災,那麼長此以往,人口多的南方就會出現糧食不足的情況。
有人會說這還不好辦?北方變熱了降水多了,那麼將這些種植轉移到北方就可以了。
話雖這樣說,南北地區的人維持這樣的生活習慣早就已經超過了5000年,哪能一朝一夕就改變?
更何況發生這樣的旱澇顛倒並不局限在我國,世界上的很多地區都會步入這個情況,世界可沒那麼容易被改變。
莊稼地顆粒無收
不少人將這種氣候的變化認定為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的前兆,認為人類會就此隕落。
在科學家看來,氣候的變遷自然會引起地球生物的大震動,人類也不例外,但是滅絕也太過了,人類的日子不好過倒是真的。
高溫會增加很多疾病的發病概率,僅在2022年的夏季歐洲因為高溫就有上千人去世,而在洪水泛濫的沙特,因此喪命的人和駱駝也不計其數。
人類正在經歷第六次生物大滅絕?
在這場變化當中,誰也跑不了,除非離開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