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大利亞國徽上是兩隻動物,左邊那個是袋鼠,大家都知道,右邊那個有人會誤認為是鴕鳥,其實它叫鴯鶓,讀音ér miáo,北京動物園裡就有,長得很像鴕鳥,它是世界上體型第二大的鳥類,排名第一的當然就是鴕鳥,因為它們長得太像了,所以鴯鶓也被叫做「澳洲鴕鳥」。
1932年,根據《威斯敏斯特法案》,澳大利亞作為一個獨立國家正式成立,新政府新氣象,首先要搞點事情保證大家都能吃飽飯。
澳大利亞的土地地廣人稀,政府開始鼓勵瘋狂開荒以種植小麥,1912年小麥的種植面積為7.4百萬英畝(1英畝約等於6畝),到了1932年獨立這一年,面積達到了15百萬英畝。
但問題是,澳大利亞土地上也有「原住民」,那就是鴯鶓,它們也是雜食動物,也喜歡吃小麥,拓荒的前進腳步逐漸接觸到鴯鶓的領地,這幫大鳥一看嘿居然挺好吃,於是一傳十十傳百,有大約2萬多隻鴯鶓從內陸開始反向拓荒,去沿海地區就食小麥。
一戰時,澳大利亞作為英國的殖民地,也是出人出力去歐洲拚死為勝利作出貢獻的,這些退伍老兵由政府統一安排,讓他們去經營農場,結果發現自己的土地都被大鳥零元購了,奮起反擊,說來慚愧,鴯鶓的奔跑速度每小時50公里,別說人了,馬跑起來也不是鴯鶓的對手。
鴯鶓非常狡猾,敵進我退敵疲我擾,看到人就戰術性後退,等人一走就過來吃飯,而且它們體型巨大,也有力氣,木柵欄什麼的被它們一腳踢開,根本不當回事。
而且它們踢開柵欄,樂瘋了另一種動物,那就是澳洲野兔,當時整個大陸上有上百億隻兔子,它們瘋狂超生,然後瘋狂的配合鴯鶓也一起零元購。
這件事驚動了政府,時任國防部長喬治·皮爾斯爵士親自前來,答應派兵過來給人民撐腰,戰役從1932年11月開始,馬里帝茲(meredith)少校帶着兩名士兵和一戰戰場上的大殺器馬克沁機槍趕來,在退役士兵的幫助下,他們把大約1萬隻鴯鶓引入埋伏圈,然後機槍發射,一時地動山搖。本以為是單方面的大屠殺,結構煙消雲散後,場地內只留下了12具屍體。
馬里帝茲深感恥辱,於是開始了運動戰,把機槍架在卡車上,四處奔襲,可是鴯鶓深諳游擊戰的戰術,而且能夠迅速化整為零,導致人類的戰果始終不如意,在消耗了2500發子彈後,馬里帝茲的團隊只殺死了300只鴯鶓。
皮爾斯爵士怒了,於是派出澳大利亞皇家炮兵團全來助拳,一個月後,正規軍消耗了一萬發子彈以及數枚炮彈,總計消滅鴯鶓986只。
單看效率似乎已經不錯了,繼續堅持下去鴯鶓肯定扛不住。但是問題是澳大利亞沒有自己的兵工廠,所有器械都是向英國購買的,花錢買子彈去打鳥,這是任何政府都不會同意這麼乾的,從性價比的角度看,澳大利亞vs鴯鶓的戰役,就是失敗了。
順便說一下,直到1940年英國的兵工廠被德國炸了,澳大利亞才開始自己建設兵工廠。
十九世紀晚期金馬克是歐洲的硬通貨,各國都保有,澳大利亞作為英國的小弟,自身獨立了,也拿了一堆作為政府啟動金。現在看着戰爭是打輸了,只好也放下身段去學習理論知識,決心陷鴯鶓到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政府向民間懸賞,以一隻鴯鶓屍體兌換2金馬克的代價,開始了全民捕殺階段。
從1933年到1988年,澳大利亞人民用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終於把鴯鶓打成了瀕危動物,澳大利亞開始立法保護鴯鶓,曾經靠着捕殺鴯鶓發財的當地人也轉頭去人工飼養鴯鶓,歷史就是一個輪迴,而這個故事中最感到不爽的可能就是德國人了,老子怎麼會輸給一群連鳥都打不贏的人?!